共此灯烛光(二)
共此灯烛光
二
第二天晚上,母亲为她们准备明天报名要带过去的薄被时,两人还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情是这样简单,小姑父日里再来,便跟父亲说:“没事,我跟那边班主任讲过了,他讲她们成绩还好,把人带过去报名就行。”两人连说“不去”的勇气都没有,本乡中学的确是不好,自己又考不上好高中,有什么理由不愿?若只是因为有一两个旧同学约好了要一起复读,怕见不认识的老师,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晚饭时,灯下父亲对母亲说:“明朝你带两个双子去报名,今年你就不要去上海了,等她们考上高中再讲。”从她们四年级起,因为种田不够姐妹们念书用度,母亲开始去上海打工,如今已近五年,年年只盛夏双抢与过年时在家。母亲默默点头,表示同意,想了想说:“明朝你起个早,到荡子里打篮子鱼上来,我带到三里街上卖了,有些钱给她们用,顺便给那个班主任家里送两条。”
荡子就在门口,是一个四方的小水塘。七八月割稻打稻打水犁田栽秧,田事忙得人要发疯,大塘里的水被浇田的人抽干,不能不勉强把鱼逮上来,大半作塘租分给各村的人,又分一些给亲戚,母亲到三里街上卖一两回,自家腌晒一些,余下的一两担鱼便放到门口的荡子里养着。凌晨三点,父亲和母亲已经起床,父亲拿着四角网和竹子弯的三角形赶棍,去塘里打鱼。鱼打好了,齐齐装在篮子里,父亲又从井里打得一桶水,哗啦泼到鱼头上。母亲叫林青与林蓝起床,忙忙地洗脸,背了书包与薄被,和母亲一起往三里街上去了。
月亮很亮,斜斜一个在西天上。起了大雾,天地间一片茫然的白,仿佛伸手便能抓住空中浮动的潮气,人家的狗听到动静,狺狺在园墙内叫起来。母亲不说话,一手挽篮,兜头疾疾走着,怕鱼死掉不好卖。两人紧紧跟在后面,不敢丢下。曲折走过村子西面一大块田,下到河边,河滩的沙地上满是绊绊草,挖沙人淘沙时用的铁丝网支在一旁。这一片河滩,因为离家门太远,她们只有放牛和上三里街时才偶尔过来。干枯的河床上积着糊了干泥巴的石头,河水已十分清浅。赤脚过河,母亲把鱼篮谨慎地在水里浸一浸,又赶紧拎起来。又走过一大片田,额前的头发被露水打得一绺一绺,才终于上了柏油路。天已蒙蒙亮了,月亮低低贴在青天上,颜色很淡,仿佛熬夜人的脸色,白白的。一辆热闹的三轮车风快地开过去,车上挤满卖菜的竹篮与装着鸡鸭禽的圆匾篮子,都是侵晨起早去菜场卖菜的人。母亲却不招手,她心里有些舍不得那两块钱,剩下的十几里路紧走一个小时也就到了,却又担心两个孩子走不动。又一辆三轮车开过去,林蓝忍不住了,问:“妈妈,我们不坐车子吗?”母亲说:“毛毛乖,我们走到菜场去,把钱省下来给你们买早饭可好?”(2) 两人只好跟着走,母亲亲热地说:“等下给你们买糖耳朵和糍粑,你们想吃什么吃什么!”
柏油路两旁的稻田与池塘渐渐变成楼房人家时,天光已经大亮,有妇人出来把洗脸水泼在门外空地上。又走过长长一段街,终于见到马路对面“青年菜场”四个字。菜场里人声鼎沸,靠外头的摊位早已摆满,母亲转了一圈,最后择定最里面一块空处停下来了。她把篮子里的鱼一条一条摆到面前水泥案板上,这时草鱼和鲫鱼还都微微张着嘴巴吸气,只有白肚子的鲢子鱼已全死了。鱼摆好,三人便定定立着,紧张地等那第一个买主的到来。半天终于有人来买了第一条,然后便好了:旁边的看到有人买,便也过来买了。
母亲用不着她们帮忙算鱼钱,两人既不认得星秤斤两,心算又还不如母亲快。过了一会,见她们站着无事,母亲便拿了两块钱出来,说:“去买糖耳朵吃,不要乱跑,妈妈等下卖完了,带你们到学校去。”糖耳朵是一种面粉捏成的如耳朵一般形状的油炸甜食,里面裹有红糖。刚炸好的糖耳朵,一口咬开时,里面融化的红糖便滚烫地涌出来。这是母亲爱吃的东西,故总愿小孩子也喜欢吃。去卖油条的小摊子前买了两个糖耳朵两个糍粑,两人一边吃一边看旁人的摊子,卖豆腐干子的,卖青菜韭菜的,卖鸡卖鸭的,转了一圈,并无什么好看,还是回到母亲身边。这时才想起原该给母亲也买一个,便举着手上剩下半个的糖耳朵问:“妈妈你不吃早饭吗?你吃不吃?”母亲笑着摇头,说手上全是鱼腥气。
篮子里留有最大的一尾草鱼,湿润的鳞泛着灰青色的光,草鱼的身形是既修长又丰美的。还有两条大鲢子鱼,这些是准备送给还未曾谋面的班主任家的。母亲前日已在小姑父那里听说他在街上有一个小的日用百货店,卖完鱼后,打听了一两个人,便在菜场附近找到了。店里只有小姑父的表妹,她收下鱼,很客气地表示感谢,便锁了门,带她们走过一段小路,进了学校西面的偏门,一直送到班主任的办公室。
班主任姓蒋。招呼过后,他便带她们去报名。他走在前面,穿一身淡青色西服,姿势挺拔,这么讲究!他算得上是一个俊秀的年轻人。虽然脸上有几颗薄痣,但并不妨碍人觉得他好看。只一会儿,林青林蓝就发现他说话喜欢把脸微微仰着,眨眼也眨得特别郑重,看起来像是有那么一瞬间把眼睛好好闭上,思考问题的样子。她们躲在后面,窃窃私语,交流着这一心得。穿过还是黄土泥的操场,在学校的南面,一排两层楼的房子,上写着“行政楼”三个字。在一楼中间的办公室交了学费,填完单据,手续便算办完,他又带她们去宿舍。原来这行政楼除了上面一层与下面中间两间房子作办公用外,一楼左右各有三间房子,便作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女生宿舍。过道里摆满了自行车。班主任把她们带到最里一间,宿舍里没有别人,刚升初三的学生们暑假里就已经开始上课了。
一共六张床,还有一张下铺一张上铺是空的,班主任和母亲商量一番,便叫林青睡下铺,林蓝睡上铺。母亲把薄被和买来的席子替她们铺上,上铺的木栏坏掉了,班主任便去寻了一条很长的青尼龙绳来,自己站到椅子上把床沿绕好了好几遍。然而这也不能使林青和林蓝领情,她们还沉浸在不情愿的情绪里,暗暗在心底诋毁这破学校的一切呢,虽然这宿舍其实比她们原来学校的要好。中午一回到寝舍,两人便把上铺的被子扯下来,林蓝说自己铺不好被子,仍是要和林青睡一张床。那一张上铺,先是空着,两天后便被本校一名复读的同学住了。
一切都打理好后,两人要去教室上课了。母亲准备回家,临走前,又向班主任感谢了许多遍,请他有时间和小姑父一起去喝酒。又嘱咐林青和林蓝好好学习,要听老师话,末了才终于往种着两排大水杉树的学校大门去了。长长一排的教室在学校北面边缘,因为学校在一个小坡地上,地势较高,教室二楼才正与操场齐平,因此便从操场修了通往二楼的天桥。穿过天桥,初三教室在教学楼最左边,林青抬头,门框上小小的米白牌子悬着,“初三(1)班”。
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教室里闹哄哄的。班主任走进去,喧闹的声音立刻小下去,他轻咳一声,仍是微微仰着头,像是看向天花板上的某一处,说:“今天我们有两个新同学来,她们的名字叫林青和林蓝,她们是双胞胎,大家以后多多照顾她们。” 站在前头,两人不敢十分抬头,底下哗啦哗啦,响起了一阵半是例行半是好奇的鼓掌的声音。
(2)“毛毛”是吾乡对小孩子通行的昵称。
二
第二天晚上,母亲为她们准备明天报名要带过去的薄被时,两人还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情是这样简单,小姑父日里再来,便跟父亲说:“没事,我跟那边班主任讲过了,他讲她们成绩还好,把人带过去报名就行。”两人连说“不去”的勇气都没有,本乡中学的确是不好,自己又考不上好高中,有什么理由不愿?若只是因为有一两个旧同学约好了要一起复读,怕见不认识的老师,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晚饭时,灯下父亲对母亲说:“明朝你带两个双子去报名,今年你就不要去上海了,等她们考上高中再讲。”从她们四年级起,因为种田不够姐妹们念书用度,母亲开始去上海打工,如今已近五年,年年只盛夏双抢与过年时在家。母亲默默点头,表示同意,想了想说:“明朝你起个早,到荡子里打篮子鱼上来,我带到三里街上卖了,有些钱给她们用,顺便给那个班主任家里送两条。”
荡子就在门口,是一个四方的小水塘。七八月割稻打稻打水犁田栽秧,田事忙得人要发疯,大塘里的水被浇田的人抽干,不能不勉强把鱼逮上来,大半作塘租分给各村的人,又分一些给亲戚,母亲到三里街上卖一两回,自家腌晒一些,余下的一两担鱼便放到门口的荡子里养着。凌晨三点,父亲和母亲已经起床,父亲拿着四角网和竹子弯的三角形赶棍,去塘里打鱼。鱼打好了,齐齐装在篮子里,父亲又从井里打得一桶水,哗啦泼到鱼头上。母亲叫林青与林蓝起床,忙忙地洗脸,背了书包与薄被,和母亲一起往三里街上去了。
月亮很亮,斜斜一个在西天上。起了大雾,天地间一片茫然的白,仿佛伸手便能抓住空中浮动的潮气,人家的狗听到动静,狺狺在园墙内叫起来。母亲不说话,一手挽篮,兜头疾疾走着,怕鱼死掉不好卖。两人紧紧跟在后面,不敢丢下。曲折走过村子西面一大块田,下到河边,河滩的沙地上满是绊绊草,挖沙人淘沙时用的铁丝网支在一旁。这一片河滩,因为离家门太远,她们只有放牛和上三里街时才偶尔过来。干枯的河床上积着糊了干泥巴的石头,河水已十分清浅。赤脚过河,母亲把鱼篮谨慎地在水里浸一浸,又赶紧拎起来。又走过一大片田,额前的头发被露水打得一绺一绺,才终于上了柏油路。天已蒙蒙亮了,月亮低低贴在青天上,颜色很淡,仿佛熬夜人的脸色,白白的。一辆热闹的三轮车风快地开过去,车上挤满卖菜的竹篮与装着鸡鸭禽的圆匾篮子,都是侵晨起早去菜场卖菜的人。母亲却不招手,她心里有些舍不得那两块钱,剩下的十几里路紧走一个小时也就到了,却又担心两个孩子走不动。又一辆三轮车开过去,林蓝忍不住了,问:“妈妈,我们不坐车子吗?”母亲说:“毛毛乖,我们走到菜场去,把钱省下来给你们买早饭可好?”(2) 两人只好跟着走,母亲亲热地说:“等下给你们买糖耳朵和糍粑,你们想吃什么吃什么!”
柏油路两旁的稻田与池塘渐渐变成楼房人家时,天光已经大亮,有妇人出来把洗脸水泼在门外空地上。又走过长长一段街,终于见到马路对面“青年菜场”四个字。菜场里人声鼎沸,靠外头的摊位早已摆满,母亲转了一圈,最后择定最里面一块空处停下来了。她把篮子里的鱼一条一条摆到面前水泥案板上,这时草鱼和鲫鱼还都微微张着嘴巴吸气,只有白肚子的鲢子鱼已全死了。鱼摆好,三人便定定立着,紧张地等那第一个买主的到来。半天终于有人来买了第一条,然后便好了:旁边的看到有人买,便也过来买了。
母亲用不着她们帮忙算鱼钱,两人既不认得星秤斤两,心算又还不如母亲快。过了一会,见她们站着无事,母亲便拿了两块钱出来,说:“去买糖耳朵吃,不要乱跑,妈妈等下卖完了,带你们到学校去。”糖耳朵是一种面粉捏成的如耳朵一般形状的油炸甜食,里面裹有红糖。刚炸好的糖耳朵,一口咬开时,里面融化的红糖便滚烫地涌出来。这是母亲爱吃的东西,故总愿小孩子也喜欢吃。去卖油条的小摊子前买了两个糖耳朵两个糍粑,两人一边吃一边看旁人的摊子,卖豆腐干子的,卖青菜韭菜的,卖鸡卖鸭的,转了一圈,并无什么好看,还是回到母亲身边。这时才想起原该给母亲也买一个,便举着手上剩下半个的糖耳朵问:“妈妈你不吃早饭吗?你吃不吃?”母亲笑着摇头,说手上全是鱼腥气。
篮子里留有最大的一尾草鱼,湿润的鳞泛着灰青色的光,草鱼的身形是既修长又丰美的。还有两条大鲢子鱼,这些是准备送给还未曾谋面的班主任家的。母亲前日已在小姑父那里听说他在街上有一个小的日用百货店,卖完鱼后,打听了一两个人,便在菜场附近找到了。店里只有小姑父的表妹,她收下鱼,很客气地表示感谢,便锁了门,带她们走过一段小路,进了学校西面的偏门,一直送到班主任的办公室。
班主任姓蒋。招呼过后,他便带她们去报名。他走在前面,穿一身淡青色西服,姿势挺拔,这么讲究!他算得上是一个俊秀的年轻人。虽然脸上有几颗薄痣,但并不妨碍人觉得他好看。只一会儿,林青林蓝就发现他说话喜欢把脸微微仰着,眨眼也眨得特别郑重,看起来像是有那么一瞬间把眼睛好好闭上,思考问题的样子。她们躲在后面,窃窃私语,交流着这一心得。穿过还是黄土泥的操场,在学校的南面,一排两层楼的房子,上写着“行政楼”三个字。在一楼中间的办公室交了学费,填完单据,手续便算办完,他又带她们去宿舍。原来这行政楼除了上面一层与下面中间两间房子作办公用外,一楼左右各有三间房子,便作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女生宿舍。过道里摆满了自行车。班主任把她们带到最里一间,宿舍里没有别人,刚升初三的学生们暑假里就已经开始上课了。
一共六张床,还有一张下铺一张上铺是空的,班主任和母亲商量一番,便叫林青睡下铺,林蓝睡上铺。母亲把薄被和买来的席子替她们铺上,上铺的木栏坏掉了,班主任便去寻了一条很长的青尼龙绳来,自己站到椅子上把床沿绕好了好几遍。然而这也不能使林青和林蓝领情,她们还沉浸在不情愿的情绪里,暗暗在心底诋毁这破学校的一切呢,虽然这宿舍其实比她们原来学校的要好。中午一回到寝舍,两人便把上铺的被子扯下来,林蓝说自己铺不好被子,仍是要和林青睡一张床。那一张上铺,先是空着,两天后便被本校一名复读的同学住了。
一切都打理好后,两人要去教室上课了。母亲准备回家,临走前,又向班主任感谢了许多遍,请他有时间和小姑父一起去喝酒。又嘱咐林青和林蓝好好学习,要听老师话,末了才终于往种着两排大水杉树的学校大门去了。长长一排的教室在学校北面边缘,因为学校在一个小坡地上,地势较高,教室二楼才正与操场齐平,因此便从操场修了通往二楼的天桥。穿过天桥,初三教室在教学楼最左边,林青抬头,门框上小小的米白牌子悬着,“初三(1)班”。
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教室里闹哄哄的。班主任走进去,喧闹的声音立刻小下去,他轻咳一声,仍是微微仰着头,像是看向天花板上的某一处,说:“今天我们有两个新同学来,她们的名字叫林青和林蓝,她们是双胞胎,大家以后多多照顾她们。” 站在前头,两人不敢十分抬头,底下哗啦哗啦,响起了一阵半是例行半是好奇的鼓掌的声音。
(2)“毛毛”是吾乡对小孩子通行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