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一说国产商业片站着挣钱的见解。以子弹为例
一般来说,国内从2000年以后,电影院的概念已经已经从传统意义的“大礼堂”还有“
录像厅”开始过渡到北美式的院线模式。
老百姓也逐渐愿意花钱去电影院,而不是买盗版碟或者网上资源,仔细想想其实国内的
院线市场潜在规模还是巨大的。举例来说,单就学生群体,起码还有至少70%的人并没有去电
影院看子弹,却基本有50%以上的人看过阿凡达,曰这种大片需要在电影院看,(这个是侧面
了解的数据,仅供参考)但是子弹的票房已经拿下了阿凡达。
国产商业片吸引观众的几个要素:(不考虑剧情内容)
第一个是阵容,没大牌可以,但是有大牌的效果是显著的,三个大牌的效果是叠加的。
这是废话。不过选择大牌是有讲究的。国产电影和美国电影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一般制片人都
是妥协甚至属于导演支配,基本上大牌导演是第一话语权,姜文找了葛优和周润发,不去讨论
演员和角色需要的关系,姜文本身就有很多粉,贺岁档葛优的电影也有人看,周润发在子弹前
一直也并没有什么活动,所以也有人会要关注。姜文的粉是属于死忠,只要老妖怪有什么动静
,基本都不会落下,但是数量有限。葛优是三人里真正意义的大牌(在国内),他的吸引力考
虑全体年龄段应该是覆盖最大的,周润发演什么已不重要,个人觉得姜文找他一方面也是要照
顾到香港市场的意思。姜文拍商业片,这个我觉得有点扯,觉得子弹是披着商业片的姜式文艺
片,姜文也许想到会挣钱,但是从制片人后来那种激动的样子来看,觉得一是没想到票房这么
好,二是也许给广电局的好处费没白掏。
第二个是舆论,商业片需要争议,没有争议就没有吸引力。
舆论上无非正反,正面舆论会介绍电影中值得去看的片段,细节,以及各方面对电影总体的评价如何如何好,反面就是说说血腥,脏话,很抱歉,子弹在国内的反面舆论里鲜有分析技术层面,比如电影结构的,也许是因为针对大众这些东西比较含糊,比如说电影肯定会有些情节安排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应,但是这个东西人和人的感觉也有微妙不同,但是也解释不清。 舆论上只要是各家纷纭,但是总体上都是“好”,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去看,商业片的前期宣传做足功夫很重要,但是真正决
定票房的就是公映的最初几周内的舆论,老白姓最喜欢凑热闹,一部分人在子弹公映前也许都
不知道姜文是谁,然后忽然说这个电影好啊好啊,怎么好,别人说也不过瘾,自己看吧。
第三个是观众因素。在本人看,国内的观众分三种:发烧友,普通观众,潜在观众。
发烧友就是看过很多的,量化大概看过300-400部以上。普通观众就是一般看过300部以
内的。潜在观众就是上大学以前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这个也是以前接触过的朋友来定的
标准)
三类观众其实代表观影素质层次,但是发烧友容易被普通观众捧,发烧友又喜欢鄙视潜
在观众。只是,看电影图的是欣赏,各取所需,发烧友里最厌恶的就是看了很多电影,然后
一起去看片子就开始猜结局,事后挑毛病,然后典型性的说“这个细节实际上取自某某经典影
片的哪段哪段,推荐你们看那个,特别的好。”但实际上,潜在观众对一些电影的理解甚至比
发烧友更接近制作者导演的意图。就子弹来说,姜文的粉肯定也看过太阳照常升起,但是很显然,太阳的题材可以勾引姜粉的小资情结,普通人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没看过太阳,因为那种文艺风格的电影除非有人对原著感兴趣或者单纯喜欢,不然还是有人看了半小时然后果断删掉说没意思。子弹能大热,一个因素是发烧友对片子口径一致的好,而普通观众看了以后,要动作戏有动作戏,要内涵有内涵,要荤有荤,要粗俗有粗俗,所以普通观众对普通观众的勾引和宣传起到第二阶段的推广。最后,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偶尔有人说不好,然后群起殴之,这一现象被潜在观众所
好奇,有些人是对看电影提不起兴趣的,但是还是会去看一下究竟,当然大部分还是选择看网
上资源,因为懒,因为不花钱,但是他们也许从此会认识陈坤是谁,知道姜文也可以当导演。
码字好累,大家给捧个场。
录像厅”开始过渡到北美式的院线模式。
老百姓也逐渐愿意花钱去电影院,而不是买盗版碟或者网上资源,仔细想想其实国内的
院线市场潜在规模还是巨大的。举例来说,单就学生群体,起码还有至少70%的人并没有去电
影院看子弹,却基本有50%以上的人看过阿凡达,曰这种大片需要在电影院看,(这个是侧面
了解的数据,仅供参考)但是子弹的票房已经拿下了阿凡达。
国产商业片吸引观众的几个要素:(不考虑剧情内容)
第一个是阵容,没大牌可以,但是有大牌的效果是显著的,三个大牌的效果是叠加的。
这是废话。不过选择大牌是有讲究的。国产电影和美国电影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一般制片人都
是妥协甚至属于导演支配,基本上大牌导演是第一话语权,姜文找了葛优和周润发,不去讨论
演员和角色需要的关系,姜文本身就有很多粉,贺岁档葛优的电影也有人看,周润发在子弹前
一直也并没有什么活动,所以也有人会要关注。姜文的粉是属于死忠,只要老妖怪有什么动静
,基本都不会落下,但是数量有限。葛优是三人里真正意义的大牌(在国内),他的吸引力考
虑全体年龄段应该是覆盖最大的,周润发演什么已不重要,个人觉得姜文找他一方面也是要照
顾到香港市场的意思。姜文拍商业片,这个我觉得有点扯,觉得子弹是披着商业片的姜式文艺
片,姜文也许想到会挣钱,但是从制片人后来那种激动的样子来看,觉得一是没想到票房这么
好,二是也许给广电局的好处费没白掏。
第二个是舆论,商业片需要争议,没有争议就没有吸引力。
舆论上无非正反,正面舆论会介绍电影中值得去看的片段,细节,以及各方面对电影总体的评价如何如何好,反面就是说说血腥,脏话,很抱歉,子弹在国内的反面舆论里鲜有分析技术层面,比如电影结构的,也许是因为针对大众这些东西比较含糊,比如说电影肯定会有些情节安排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应,但是这个东西人和人的感觉也有微妙不同,但是也解释不清。 舆论上只要是各家纷纭,但是总体上都是“好”,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去看,商业片的前期宣传做足功夫很重要,但是真正决
定票房的就是公映的最初几周内的舆论,老白姓最喜欢凑热闹,一部分人在子弹公映前也许都
不知道姜文是谁,然后忽然说这个电影好啊好啊,怎么好,别人说也不过瘾,自己看吧。
第三个是观众因素。在本人看,国内的观众分三种:发烧友,普通观众,潜在观众。
发烧友就是看过很多的,量化大概看过300-400部以上。普通观众就是一般看过300部以
内的。潜在观众就是上大学以前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这个也是以前接触过的朋友来定的
标准)
三类观众其实代表观影素质层次,但是发烧友容易被普通观众捧,发烧友又喜欢鄙视潜
在观众。只是,看电影图的是欣赏,各取所需,发烧友里最厌恶的就是看了很多电影,然后
一起去看片子就开始猜结局,事后挑毛病,然后典型性的说“这个细节实际上取自某某经典影
片的哪段哪段,推荐你们看那个,特别的好。”但实际上,潜在观众对一些电影的理解甚至比
发烧友更接近制作者导演的意图。就子弹来说,姜文的粉肯定也看过太阳照常升起,但是很显然,太阳的题材可以勾引姜粉的小资情结,普通人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没看过太阳,因为那种文艺风格的电影除非有人对原著感兴趣或者单纯喜欢,不然还是有人看了半小时然后果断删掉说没意思。子弹能大热,一个因素是发烧友对片子口径一致的好,而普通观众看了以后,要动作戏有动作戏,要内涵有内涵,要荤有荤,要粗俗有粗俗,所以普通观众对普通观众的勾引和宣传起到第二阶段的推广。最后,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偶尔有人说不好,然后群起殴之,这一现象被潜在观众所
好奇,有些人是对看电影提不起兴趣的,但是还是会去看一下究竟,当然大部分还是选择看网
上资源,因为懒,因为不花钱,但是他们也许从此会认识陈坤是谁,知道姜文也可以当导演。
码字好累,大家给捧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