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有没有人买过日本的老录像带
鉴于俺家废物君演过的电影基本上都在录像带时代直接死掉了,没有DVD再版的机会,所以我yy一下买录像带来看看……
如今的DVD只是分区,而且咱们的机器都是全区没问题,但是当年的录像带似乎在制式上很复杂?如果我去买了录像带,然后去taobao随便买个二手录像机,能放么……
百度了一下,没看到很详细的内容……
马克一段:
http://cyberknight.blog.sohu.com/45508363.html
录像带给我们带来了琼瑶,带来了成龙,带来了周润发,也带来了无数的烦恼。比如说制式问题。当时的录像机基本都是进口货,不是松下、JVC,就是三洋、飞利浦。有些录像机是面向亚洲市场的,对NTSC制式支持得不好。所以那时候买录像机,一定要追求“全制式”的!这可是后来VCD、DVD时期体会不到的混乱情景:中国是PAL-D,美国、日本都是NTSC,其它还有什么SECAM,光PAL制下面就还分成PAL-I、PAL-K、PAL-M等等一大堆。我曾经就为了一部片子(现在已经忘记是什么电影了),在无奈之下不顾制式不同造成的闪烁,居然硬把它看完了。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狂热得可以。
录像带还有一个麻烦的地方:需要倒带子。这就是非数字化的不便之处。如果你要想借带子来看,比较懂礼貌规矩的做法就是看完后把带子倒回开头,以方便人家下次再看(因为好多录像机都没有看完自动倒带的功能)。后来还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倒带机,能以20倍速的最快速度倒带——有些录像机本身的倒带速度是很慢的。这个录像带时期的特色还创造了看电影的一项独门绝技:倒着看电影。VCD和DVD时期都很难再体会到了。如果你不怕毁机器,把电影片段正过来倒过去地放,几乎任何电影都可以由此变成喜剧片!
最初的一盘录像带只有60分钟,一部电影一般都需要两盘带子。后来则出现了90分钟的带子,还有LP和SP:在LP模式下,可以将60分钟的带子录上120分钟内容。当年,如果家里的录像机不支持LP,但却借到了一盘LP录制的片子,那种痛苦实在是难以形容。就因为录像带的时间问题,我还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记得和朋友在家看不知翻录了多少遍的《迷墙》,这部片子的长度是95分钟,不知哪位老兄为了内容而去掉了结尾的演职员表。于是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电影到底完了没有?是不是被剪过了?以至于好多年后,我都一直留着个奇怪的印象:我看的《迷墙》可能是“香港删节版”——因为片子的字幕明显是香港人做的。
录像带时期的另一个痛苦是难以复制。你如果对《英雄本色》或者《旺角卡门》心仪不已,打算珍藏一下,那么你必须抱着硕大的录像机跑到朋友家,将两台机器排排坐、放好好,然后很麻烦地联在一起,开始“盗版”过程(感谢上帝,录像带时期没有加密算法)。日本始终没有推出过双卡的录像机,其目的就在于遏制这种复制行为。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费周章,录像带时代是模拟的时代,也就是说,这种介质是非数字化的。每复制一次,它就会有损耗,翻过几手的录像带常常已经惨不忍睹了。
马克一个机器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331365726
如今的DVD只是分区,而且咱们的机器都是全区没问题,但是当年的录像带似乎在制式上很复杂?如果我去买了录像带,然后去taobao随便买个二手录像机,能放么……
百度了一下,没看到很详细的内容……
马克一段:
http://cyberknight.blog.sohu.com/45508363.html
录像带给我们带来了琼瑶,带来了成龙,带来了周润发,也带来了无数的烦恼。比如说制式问题。当时的录像机基本都是进口货,不是松下、JVC,就是三洋、飞利浦。有些录像机是面向亚洲市场的,对NTSC制式支持得不好。所以那时候买录像机,一定要追求“全制式”的!这可是后来VCD、DVD时期体会不到的混乱情景:中国是PAL-D,美国、日本都是NTSC,其它还有什么SECAM,光PAL制下面就还分成PAL-I、PAL-K、PAL-M等等一大堆。我曾经就为了一部片子(现在已经忘记是什么电影了),在无奈之下不顾制式不同造成的闪烁,居然硬把它看完了。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狂热得可以。
录像带还有一个麻烦的地方:需要倒带子。这就是非数字化的不便之处。如果你要想借带子来看,比较懂礼貌规矩的做法就是看完后把带子倒回开头,以方便人家下次再看(因为好多录像机都没有看完自动倒带的功能)。后来还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倒带机,能以20倍速的最快速度倒带——有些录像机本身的倒带速度是很慢的。这个录像带时期的特色还创造了看电影的一项独门绝技:倒着看电影。VCD和DVD时期都很难再体会到了。如果你不怕毁机器,把电影片段正过来倒过去地放,几乎任何电影都可以由此变成喜剧片!
最初的一盘录像带只有60分钟,一部电影一般都需要两盘带子。后来则出现了90分钟的带子,还有LP和SP:在LP模式下,可以将60分钟的带子录上120分钟内容。当年,如果家里的录像机不支持LP,但却借到了一盘LP录制的片子,那种痛苦实在是难以形容。就因为录像带的时间问题,我还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记得和朋友在家看不知翻录了多少遍的《迷墙》,这部片子的长度是95分钟,不知哪位老兄为了内容而去掉了结尾的演职员表。于是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电影到底完了没有?是不是被剪过了?以至于好多年后,我都一直留着个奇怪的印象:我看的《迷墙》可能是“香港删节版”——因为片子的字幕明显是香港人做的。
录像带时期的另一个痛苦是难以复制。你如果对《英雄本色》或者《旺角卡门》心仪不已,打算珍藏一下,那么你必须抱着硕大的录像机跑到朋友家,将两台机器排排坐、放好好,然后很麻烦地联在一起,开始“盗版”过程(感谢上帝,录像带时期没有加密算法)。日本始终没有推出过双卡的录像机,其目的就在于遏制这种复制行为。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费周章,录像带时代是模拟的时代,也就是说,这种介质是非数字化的。每复制一次,它就会有损耗,翻过几手的录像带常常已经惨不忍睹了。
马克一个机器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33136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