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母亲的读书生活
母亲的读书生活 (四)
儿童文学是我和母亲共同爱好的,其中我们最为喜爱的是《草房子》与《时代广场的蟋蟀》。
《草房子》10年时间印刷了120次,他是曹文轩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六年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亲身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年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争时的沧桑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我先被《草房子》感动了,之后推荐给母亲,她也被感动了,之后我又把《草房子》推荐给儿子高中的班主任,她看过后要求班上的班委们每人都读。孩子们本来是想用《草房子》编一出话剧的,因为高考任务繁重,就以《草房子》的内容搞了一次主题班会,我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一起参加了那次班会,会上孩子用简单的节目表述了他们对于《草房子》和成长的理解。
曹文轩用古典、唯美与浪漫来叙述成长的过程,他不怕在文字中透露出那一缕缕的苦涩气息,也许这正是他手段最高的地方。成长的苦恼和成长的快乐及浪漫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一个全景式的生活过程,所以它能抓住大人与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有不同的领略,而对于美的感受则是共同的。
读曹文轩的作品,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咀嚼,他的文字像一枚腌制的橄榄,在口中翻滚着,让我们体会着那种又韧又柔的嚼劲儿,品位着那长久的回甘。
曹文轩说过:“我可能不是一个主流作家,也不是流行的作家,我的文学见解与整个文学界不是很一致,纬度不太一样。他们更多追求的纬度是作品的思想深刻性,而我特别在意和讲究文学的审美功能。我认为,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它更加持久,更加强大。”这也许就是《草房子》是一本长销书的原因。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动物幻想故事家”乔治•赛尔登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它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而“快乐至上”正是纽伯瑞所崇尚的儿童教育观。这篇童话由一篇作品发展成一个系列续集和图画书,还被美国ABC公司搬上银幕,常演不衰。
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小蟋蟀柴斯特,无意中被一只早餐篮子从康涅狄格大草原带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从懵懂无知到成长为一名超级演奏家,并帮助小主人家度过了破产的难关。然而它始终挂念着它的大草原,都市不能令它快乐,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它深爱的地方。这个在1960年写下的故事,放弃了大森林、农场、草原这样一些动物童话常用的背景,把主人公放在了纽约时代广场地铁站的一个报摊儿里,关爱、帮助与回归的主题至今仍被沿用着。
我与母亲聊着这本书时,母亲会说起我小时候在看《小鹿斑比》时事情,童话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是不可或缺的养分。我翻开《时代广场的蟋蟀》给母亲看我最喜欢的那段。
小蟋蟀柴斯特与小主人一起来到纽约中国城的一家古董店,华人老板冯塞给他们讲了一个蟋蟀的故事:青年西帅因为只讲真话,遭到坏人的嫉恨,为了保护西帅,国王把他变成了一只蟋蟀,每天唱着动听的歌。“冯塞住了口,静静地抽着烟管。••••••柴斯特也在火柴盒里仔细地聆听着,它也深深地被这个西帅的故事感动了。当然它并不知道这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过它的心底却隐约有点相信。因为它自己也一直认为,它的歌声应该不会就只是一些无意义的鸣叫而已。跟往常一样,一旦它不知道还有些什么别的事情做了,就会不由得把一个翅膀搭在另一个上面,轻轻地搓拉起来。于是清亮的乐音便在这个店铺了响了起来。
冯塞抬起头来,那张老脸的嘴角泛起了一抹微笑。‘嘿,这样啊!’他轻语着,‘蟋蟀已经明白了。’他有喷了几口烟。”
我反复给母亲念着:“蟋蟀已经明白了••••••”。这句话大大地感动了我。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具有强大的魅力,它教会了蟋蟀,让它明白了真诚、善良、坚守这些人性的立足点,它引导着小蟋蟀感受自我价值。后来小蟋蟀柴斯特跟着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学会了演奏乐曲,它的那对翅膀就像一名出色的提琴手,把《蓝色多瑙河》拉得完美无瑕,它还会演奏歌剧和意大利民谣组曲。小蟋蟀的音乐天才,使它很快摸出了诀窍,它演奏南美伦巴舞曲时,那种节奏感就像一对响板在那里敲打似的。就是这些鸣叫演奏,救了它的小主人一家,实现了自己的歌声“应该不会就只是一些无意义的鸣叫而已”的人生价值。(未完待续)
儿童文学是我和母亲共同爱好的,其中我们最为喜爱的是《草房子》与《时代广场的蟋蟀》。
《草房子》10年时间印刷了120次,他是曹文轩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六年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亲身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年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争时的沧桑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我先被《草房子》感动了,之后推荐给母亲,她也被感动了,之后我又把《草房子》推荐给儿子高中的班主任,她看过后要求班上的班委们每人都读。孩子们本来是想用《草房子》编一出话剧的,因为高考任务繁重,就以《草房子》的内容搞了一次主题班会,我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一起参加了那次班会,会上孩子用简单的节目表述了他们对于《草房子》和成长的理解。
曹文轩用古典、唯美与浪漫来叙述成长的过程,他不怕在文字中透露出那一缕缕的苦涩气息,也许这正是他手段最高的地方。成长的苦恼和成长的快乐及浪漫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一个全景式的生活过程,所以它能抓住大人与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有不同的领略,而对于美的感受则是共同的。
读曹文轩的作品,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咀嚼,他的文字像一枚腌制的橄榄,在口中翻滚着,让我们体会着那种又韧又柔的嚼劲儿,品位着那长久的回甘。
曹文轩说过:“我可能不是一个主流作家,也不是流行的作家,我的文学见解与整个文学界不是很一致,纬度不太一样。他们更多追求的纬度是作品的思想深刻性,而我特别在意和讲究文学的审美功能。我认为,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它更加持久,更加强大。”这也许就是《草房子》是一本长销书的原因。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动物幻想故事家”乔治•赛尔登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童话作品,它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而“快乐至上”正是纽伯瑞所崇尚的儿童教育观。这篇童话由一篇作品发展成一个系列续集和图画书,还被美国ABC公司搬上银幕,常演不衰。
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小蟋蟀柴斯特,无意中被一只早餐篮子从康涅狄格大草原带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从懵懂无知到成长为一名超级演奏家,并帮助小主人家度过了破产的难关。然而它始终挂念着它的大草原,都市不能令它快乐,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它深爱的地方。这个在1960年写下的故事,放弃了大森林、农场、草原这样一些动物童话常用的背景,把主人公放在了纽约时代广场地铁站的一个报摊儿里,关爱、帮助与回归的主题至今仍被沿用着。
我与母亲聊着这本书时,母亲会说起我小时候在看《小鹿斑比》时事情,童话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是不可或缺的养分。我翻开《时代广场的蟋蟀》给母亲看我最喜欢的那段。
小蟋蟀柴斯特与小主人一起来到纽约中国城的一家古董店,华人老板冯塞给他们讲了一个蟋蟀的故事:青年西帅因为只讲真话,遭到坏人的嫉恨,为了保护西帅,国王把他变成了一只蟋蟀,每天唱着动听的歌。“冯塞住了口,静静地抽着烟管。••••••柴斯特也在火柴盒里仔细地聆听着,它也深深地被这个西帅的故事感动了。当然它并不知道这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过它的心底却隐约有点相信。因为它自己也一直认为,它的歌声应该不会就只是一些无意义的鸣叫而已。跟往常一样,一旦它不知道还有些什么别的事情做了,就会不由得把一个翅膀搭在另一个上面,轻轻地搓拉起来。于是清亮的乐音便在这个店铺了响了起来。
冯塞抬起头来,那张老脸的嘴角泛起了一抹微笑。‘嘿,这样啊!’他轻语着,‘蟋蟀已经明白了。’他有喷了几口烟。”
我反复给母亲念着:“蟋蟀已经明白了••••••”。这句话大大地感动了我。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具有强大的魅力,它教会了蟋蟀,让它明白了真诚、善良、坚守这些人性的立足点,它引导着小蟋蟀感受自我价值。后来小蟋蟀柴斯特跟着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学会了演奏乐曲,它的那对翅膀就像一名出色的提琴手,把《蓝色多瑙河》拉得完美无瑕,它还会演奏歌剧和意大利民谣组曲。小蟋蟀的音乐天才,使它很快摸出了诀窍,它演奏南美伦巴舞曲时,那种节奏感就像一对响板在那里敲打似的。就是这些鸣叫演奏,救了它的小主人一家,实现了自己的歌声“应该不会就只是一些无意义的鸣叫而已”的人生价值。(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