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后一天,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
刚打开南周的网页,惊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59岁。他终于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
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出来用作医学研究以及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节选自《我与地坛》)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在世间流传。
先生一去,对我来说,2010——这一年,真的过去了……
~~~~~~~~~~~~
读他的小说,缘起于中学起开始收集《收获》杂志,在上面读到《务虚笔记》,感觉很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调式,其实那会儿只看过《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片段而已。接着接触到的是他早期的两个中篇吧,《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和《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前者发表在那期后来被成为先锋文学专号的《收获》上,后者查了下是刊载于《钟山》,老实讲读得懵懂,但却对小说的篇名记忆深刻,尤其是后者读后对史铁生崭露诗化编剧的才能不会感到诧异。
是高中的自读课本上吧,初次读到《我与地坛》,真的震着了我,久久不能平复。世纪末各种盘点接踵而来,《散文选刊》也做了百年百篇的评选,我以为《我与地坛》至少在当代华语散文中,堪称“孤卷盖全唐”。
后来上大学后,追看《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当南都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首届大奖颁给史铁生时,我顿觉名至实归众望所归,也顺带觉得南都这个奖挺靠谱,连带对评委会的头——谢有顺也高看起来。实话说,是史铁生给这个奖长脸了也立下了标杆。
大三假期在一教辅报实习,还曾转载过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的节选,推荐给小学生,算起来,应是欠了先生一笔稿费。当然,除了这稿费,我欠先生的还有很多。
每每秋天,想去地坛公园,都在“穷忙”中忘却了。
没想,这样快就明悉了再也无缘与先生在地坛偶遇。
不过,下定了决心,明年开春了,我依然要前往地坛赴约。
我知道,他一定在。
2011年1月6日头七追记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59岁。他终于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
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出来用作医学研究以及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节选自《我与地坛》)
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去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在世间流传。
![]() |
史铁生(1951.1.4——2010.12.31) |
先生一去,对我来说,2010——这一年,真的过去了……
~~~~~~~~~~~~
读他的小说,缘起于中学起开始收集《收获》杂志,在上面读到《务虚笔记》,感觉很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调式,其实那会儿只看过《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片段而已。接着接触到的是他早期的两个中篇吧,《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和《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前者发表在那期后来被成为先锋文学专号的《收获》上,后者查了下是刊载于《钟山》,老实讲读得懵懂,但却对小说的篇名记忆深刻,尤其是后者读后对史铁生崭露诗化编剧的才能不会感到诧异。
是高中的自读课本上吧,初次读到《我与地坛》,真的震着了我,久久不能平复。世纪末各种盘点接踵而来,《散文选刊》也做了百年百篇的评选,我以为《我与地坛》至少在当代华语散文中,堪称“孤卷盖全唐”。
后来上大学后,追看《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当南都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首届大奖颁给史铁生时,我顿觉名至实归众望所归,也顺带觉得南都这个奖挺靠谱,连带对评委会的头——谢有顺也高看起来。实话说,是史铁生给这个奖长脸了也立下了标杆。
大三假期在一教辅报实习,还曾转载过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的节选,推荐给小学生,算起来,应是欠了先生一笔稿费。当然,除了这稿费,我欠先生的还有很多。
每每秋天,想去地坛公园,都在“穷忙”中忘却了。
没想,这样快就明悉了再也无缘与先生在地坛偶遇。
不过,下定了决心,明年开春了,我依然要前往地坛赴约。
我知道,他一定在。
2011年1月6日头七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