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让子弹飞》
“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这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虽然电影刚上映没多久,朋友就给我发了盗版,但我还是忍住没看,而是去了电影院。其实看完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很喜欢,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满足我(虽然里面有些笑点的口味颇重),没有造反的冲动,没有砸碎旧世界的快感,没有大快人心,没有群情激昂,没有革命大获全胜,坏人哆哆嗦嗦(大概是我看革命年代的电影看多了,正义战胜邪恶,,大快人心,人民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现在想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旗谱》等电影莫不如此。)革命本应该是人类的狂欢,而在这部电影,在最后的高潮造反桥段,反倒更像一个冷静地寓言。电影中重口味的笑点,也让我觉得反倒冲淡了电影所讨论问题的严肃性。
不过后来想想也明白了,这是一个后革命的年代,一个反革命的年代,这部电影今天仍能通过审查已经是万幸了(听说后来有关部门的人也明白过来这是一株“毒草”,限制各大院线《非诚勿扰2》与《让子弹飞》的上映比例为7:3)。
在这样的年代,姜文的本意,大概就没打算拍出革命的狂欢,没有打算给我们革命的快感,在重口味的笑点和商业包装之下,这部电影充满了政治隐喻,里面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台词,思考之后才能明白一点。
后来我找来马识途的《夜谭十记》,这还是一本很不错的小说,通过民国时代十个穷酸科员讲述的十个故事,为我们白描了一幅民国社会的真实场景。故事都很好读,推荐大家有空也都可以读读,虽然这些故事比起我们今天的现实已经算不得太稀奇,那时有的,我们现在都有。
《让子弹飞》的故事来自于《夜谭十记》里的《盗官记》,相比电影,这个故事本身更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故事,讲故事的科员就是当年张牧之的师爷,故事的主角张牧之是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苦大仇深的他杀了地主占山为王,劫了一个县长之后发现原来县长是可以买的,于是找了个师爷,买了县长进了城,为民伸冤,惩治恶霸,推行二五减租,被群众誉为青天,中间当然跟黄大老爷有诸多的斗争,结局是张牧之带领弟兄夜入黄家,抓了黄老爷,公审公判,大快人心,但正要当众处决的时候,被地主武装劫了法场,张牧之反倒被抓。审判时,张牧之怒斥地主恶霸,但最后还是悲剧英雄,被枪杀,全城百姓为其送行。而剩下的队伍,自然是投了红军。
我并不打算去做一个索引派(至于有些人把“六子”能引申到毛家为革命牺牲的“第六人”毛岸英上,确实令人很无语),网上影评已经写了很多,看了之后也颇受启发,自己随便谈几点想法。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在电影中,群众的形象自始至终都是模糊地,多是探头探脑,面无表情的形象。鹅城的百姓从一开始漠然的围观教头殴打卖凉粉的,然后是围观后来小六子的死,那种围观者看客的典型笑容反倒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面对张牧之时,他们高喊青天大老爷而不断下跪,最后造反的时候又踽踽不前。整部电影中,群众的形象都是木讷的,愚昧的,怯懦的。
而反观姜文的形象,穿着皮裤马靴,朝天鸣枪,大喝“不准跪”的形象颇显霸气,电影中没有明确的群众形象,更缺乏张牧之与群众的交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了姜文的某种心态……
革命之后的问题
革命之后呢?姜文并没有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革命队伍散了,革命意志消退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张牧之。可以想见许旅长的三千人马到了鹅城会怎么样,那一定是“还乡团”反攻倒算,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人头落地,抢了黄家的东西终究也要被还回去。
电影最后的“替老二娶她”、“有点不轻松”、“上海就是浦东”,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对中国革命史的隐喻。革命成功,牺牲者死去,而幸存的人有福了,要娶老婆过好日子了。电影并未过多地着墨于张麻子的弟兄们有欲望而被张牧之压抑的场景,但“不轻松”这句话或许代表着众多革命者在革命成功之后不愿意继续革命,不愿意再继续为人民牺牲,而更愿意优先满足于个人欲望的心态。而上海浦东的比喻则似乎更为直接。
姜文出生于文革,他镜头下的文革远不是伤痕文学描述的人人生活在“敌占区”,灰暗忧郁,而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连韩寒都称之为“中国最好的电影”),他最崇拜的毛泽东,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商业和喜剧的外壳之下,《让子弹飞》讲述的还是一个人类反抗压迫追求公平的老故事。
黄四郎死了,阴魂不散,且不说“还乡团“归来会给他树碑立传,自然也会有知识分子会给他翻案,他家没有水牢,又时常周济穷人,是个慈善家。君不见今天的四郎们夜夜笙歌,今天的鹅城处处和谐盛世。而张牧之则是个煽动暴力的阴谋家,野心家……
“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这是最朴素的革命者的动机,是多么地美好。
而至于有人担心“有人会哭”,这远不是革命者要纠结的问题……革命者需要警惕的是革命之后去浦东,娶花姐,放轻松……
虽然电影刚上映没多久,朋友就给我发了盗版,但我还是忍住没看,而是去了电影院。其实看完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很喜欢,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满足我(虽然里面有些笑点的口味颇重),没有造反的冲动,没有砸碎旧世界的快感,没有大快人心,没有群情激昂,没有革命大获全胜,坏人哆哆嗦嗦(大概是我看革命年代的电影看多了,正义战胜邪恶,,大快人心,人民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现在想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旗谱》等电影莫不如此。)革命本应该是人类的狂欢,而在这部电影,在最后的高潮造反桥段,反倒更像一个冷静地寓言。电影中重口味的笑点,也让我觉得反倒冲淡了电影所讨论问题的严肃性。
不过后来想想也明白了,这是一个后革命的年代,一个反革命的年代,这部电影今天仍能通过审查已经是万幸了(听说后来有关部门的人也明白过来这是一株“毒草”,限制各大院线《非诚勿扰2》与《让子弹飞》的上映比例为7:3)。
在这样的年代,姜文的本意,大概就没打算拍出革命的狂欢,没有打算给我们革命的快感,在重口味的笑点和商业包装之下,这部电影充满了政治隐喻,里面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台词,思考之后才能明白一点。
后来我找来马识途的《夜谭十记》,这还是一本很不错的小说,通过民国时代十个穷酸科员讲述的十个故事,为我们白描了一幅民国社会的真实场景。故事都很好读,推荐大家有空也都可以读读,虽然这些故事比起我们今天的现实已经算不得太稀奇,那时有的,我们现在都有。
《让子弹飞》的故事来自于《夜谭十记》里的《盗官记》,相比电影,这个故事本身更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故事,讲故事的科员就是当年张牧之的师爷,故事的主角张牧之是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苦大仇深的他杀了地主占山为王,劫了一个县长之后发现原来县长是可以买的,于是找了个师爷,买了县长进了城,为民伸冤,惩治恶霸,推行二五减租,被群众誉为青天,中间当然跟黄大老爷有诸多的斗争,结局是张牧之带领弟兄夜入黄家,抓了黄老爷,公审公判,大快人心,但正要当众处决的时候,被地主武装劫了法场,张牧之反倒被抓。审判时,张牧之怒斥地主恶霸,但最后还是悲剧英雄,被枪杀,全城百姓为其送行。而剩下的队伍,自然是投了红军。
我并不打算去做一个索引派(至于有些人把“六子”能引申到毛家为革命牺牲的“第六人”毛岸英上,确实令人很无语),网上影评已经写了很多,看了之后也颇受启发,自己随便谈几点想法。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在电影中,群众的形象自始至终都是模糊地,多是探头探脑,面无表情的形象。鹅城的百姓从一开始漠然的围观教头殴打卖凉粉的,然后是围观后来小六子的死,那种围观者看客的典型笑容反倒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面对张牧之时,他们高喊青天大老爷而不断下跪,最后造反的时候又踽踽不前。整部电影中,群众的形象都是木讷的,愚昧的,怯懦的。
而反观姜文的形象,穿着皮裤马靴,朝天鸣枪,大喝“不准跪”的形象颇显霸气,电影中没有明确的群众形象,更缺乏张牧之与群众的交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了姜文的某种心态……
革命之后的问题
革命之后呢?姜文并没有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革命队伍散了,革命意志消退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张牧之。可以想见许旅长的三千人马到了鹅城会怎么样,那一定是“还乡团”反攻倒算,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人头落地,抢了黄家的东西终究也要被还回去。
电影最后的“替老二娶她”、“有点不轻松”、“上海就是浦东”,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对中国革命史的隐喻。革命成功,牺牲者死去,而幸存的人有福了,要娶老婆过好日子了。电影并未过多地着墨于张麻子的弟兄们有欲望而被张牧之压抑的场景,但“不轻松”这句话或许代表着众多革命者在革命成功之后不愿意继续革命,不愿意再继续为人民牺牲,而更愿意优先满足于个人欲望的心态。而上海浦东的比喻则似乎更为直接。
姜文出生于文革,他镜头下的文革远不是伤痕文学描述的人人生活在“敌占区”,灰暗忧郁,而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连韩寒都称之为“中国最好的电影”),他最崇拜的毛泽东,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商业和喜剧的外壳之下,《让子弹飞》讲述的还是一个人类反抗压迫追求公平的老故事。
黄四郎死了,阴魂不散,且不说“还乡团“归来会给他树碑立传,自然也会有知识分子会给他翻案,他家没有水牢,又时常周济穷人,是个慈善家。君不见今天的四郎们夜夜笙歌,今天的鹅城处处和谐盛世。而张牧之则是个煽动暴力的阴谋家,野心家……
“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这是最朴素的革命者的动机,是多么地美好。
而至于有人担心“有人会哭”,这远不是革命者要纠结的问题……革命者需要警惕的是革命之后去浦东,娶花姐,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