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序列
附表一:长津湖之战双方参战部队序列
志愿军九兵团 司令兼政委宋时轮 副司令陶勇
20军 军长兼政委张翼翔 副军长廖政国
58师 师长兼政委黄朝天
59师 师长戴克林
60师 师长陈挺
89师 师长余光茂
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委李耀文
76师 师长高文然
77师 师长王建青
78师 师长陈忠梅
88师 师长吴大林
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委刘浩天
79师 师长肖镜海
89师 师长詹大南
81师 师长孙端夫
94师 师长邬兰亭
美第10军 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陆军少将
美陆战1师 师长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少将
陆战第1团 团长切斯特•普勒(Lewis (Chesty) Puller)上校
第1营 营长唐纳德•施麦克(Donald M. Schmuck)中校
第2营 营长艾伦•萨特(Allan Sutter)中校
第3营 营长托马斯•里奇(Thomas L. Ridge)中校
陆战第5团 团长雷蒙德•默里(Raymond L. Murray)中校
第1营 营长约翰•塞文斯 (John W. Sevens)中校
第2营 营长哈欧德•罗伊斯(Harold S. Roise)中校
第3营 营长罗伯特•塔普雷特(Robert D. Taplett)中校
陆战第7团 团长霍默•利兹伯格(Homer Litzenberg)上校
第1营 营长雷蒙•戴维斯(Raymond G. Davis)中校
第2营 营长兰德福•罗克伍德(Randolph S. D. Lockwood)中校
第3营 营长威尔蒙•哈里斯(William F. Harris)中校
炮兵第11团 团长詹姆斯•布鲁瓦尔(James H. Brower)上校
11月39日后卡特•扬格戴尔( Carl. A. Youngdale) 中校
第1营营长哈威•菲汉(Harvey A. Feehan) 中校
第2营营长美瑞特•爱德梅尔(Merritt Adelman) 中校
第3营营长弗朗西斯•派瑞(Francis F. Parry )少校
第4营营长威廉姆•迈克瑞德兹(William McReynolds)少校
美步兵第3师 师长罗伯特•苏勒陆军少将
美步兵第7师 师长戴维•巴尔(David Barr)陆军少将
第31步兵团 团长艾伦•麦克莱恩(Alan McLean)陆军上校
第3营 营长威廉•莱利(William R . Reilly)陆军中校
32团1营营长唐•卡洛斯•费斯(Don Carlos Faith)中校
第57野战炮兵营营长雷•恩布利(Ray O. Embree)中校
韩军第1军
韩军首都师
韩军第3师
附表二:美军陆战1师编制及装备简表
陆战1师是以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组成的战役集团,具有很强的作战力量,全师编制人数约2.5万。
师直属部队包括:
第11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第1、2、3营各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第4营装备18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个114毫米多联装火箭炮连(该连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第1坦克营:下辖4个坦克连,共约70辆坦克。
第1工兵营
第1海岸营(留在兴南港,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第1水陆两栖车运输营(留在兴南港,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每个陆战团下辖3个步兵营、重迫击炮连(装备12门107毫米迫击炮)、反坦克连(1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辆坦克)。
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机炮连(也称为火器连,装备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机枪)。
每个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机炮排(装备89毫米火箭筒、2门81毫米迫击炮、6挺12.7毫米重机枪)。
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机枪班(装备89毫米火箭筒、3挺轻机枪和1挺重机枪)。
每个步兵班配备10支M1加兰德自动步枪和2支BAR勃郎宁自动步枪,班、排长配备M1卡宾枪,连长以上军官配备柯尔特自动手枪。
此外,陆战1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的密切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到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并由第1航空联队派出老资格的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同地面部队行动,召唤及引导空中支援。
附表三: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美军部署情况
新兴里:美国陆军第7步兵师31团3营(团长艾伦•麦克莱恩陆军上校,后阵亡)、32团第1营(营长卡洛斯•费斯陆军中校)、第57野战炮兵营(欠C连)、第15防空炮营D连;
柳潭里: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5团(团长雷蒙德•默里中校)、陆战7团(团长霍默•利兹伯格上校,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1营、第3营G连和I连、第4营;
德洞山口:陆战7团2营F连(连长威廉•巴伯上尉)和陆战7团1营C连(欠一个排);
下碣隅里:陆战1团第3营(营长托马斯•里奇中校)、陆战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营长罗克伍德中校)、炮兵第11团第2营D连和3营H连、陆战1师前指及师直属部队;
古土里:陆战1团团部及2营(团长切斯特•普勒上校)、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陆军第7步兵师31团第31团2营(欠E连)、1营B连(暂归2营指挥)、英军第41特遣队(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海军中校);
真兴里:陆战1团1营(营长施麦克中校)、炮兵第11团第2营F连。
附表四:美军第7师31团支队在新兴里地区情况
后浦31团团部:美军598人,韩军50人,合计648人
团部连
坦克连
重迫击炮连
医疗连
支援连
第13工兵营C连第1排
内洞峙第32团第1营:美军817人,韩军150人,合计967人
营部连
A连
B连
C连
D连
第32团重迫炮连第1排
海军陆战队前进空中联络组
新兴里第31团第3营:美军784人,韩军150人,合计934人
营部连
I连
K连
L连
M连
美国空军前进空中联络组
第57野战炮兵营(缺C连):美军574人,韩军165人,合计739人
营部连
A炮兵连
B炮兵连
第15防空炮营D连
合计美军2773人,韩军515人,总共3288人。
附表五:长津湖之战大事记
1950年11月6日:联合国军开始向北进攻,第二次战役正式开始。
11月21日:联合国军全线开始总攻势。
11月24日,东线美军陆战1师主力进入长津湖地区。
11月25日:西线志愿军开始反击。
11月26日:东线美陆战1师开始向被进攻
11月27日夜:东线志愿军九兵团开始向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地美军同时发起攻击。
11月29日:美第10军下令东线各部转入防御;
以英军第41特遣队为骨干的德赖斯代尔支队从古土里增援下碣隅里。
12月1日:西线美军第8集团军开始全线收缩撤退。
东线美军柳潭里之陆战5团和7团主力开始向下碣隅里撤退,其他
地区美军开始向咸兴收缩撤退。
12月2日:志愿军27军全歼新兴里之美军第7步兵师31团。
12月3日:柳潭里陆战5团、7团主力从柳潭里到达德洞山口。
12月4日:柳潭里陆战5团、7团主力撤至下碣隅里。
12月5日;西线美军撤出平壤。
12月6日:下碣隅里美军向古土里撤退。
12月7日:西线美军开始全线总退却;
下碣隅里美军撤至古土里。
12月8日:古土里美军向真兴里撤退。
12月9日:美军工兵修复水门桥。
12月11日:古土里美军撤至真兴里。
12月12日:真兴里美军撤至五老里。
12月13日:五老里美军撤至兴南,开始登船。
12月14日:陆战1师全部登船完毕。
12月14日:陆战1师从兴南起航。
12月17日:东线美军从咸兴全线撤退至兴南登船。
12月24日:美军撤离兴南,第二次战役结束。
志愿军九兵团 司令兼政委宋时轮 副司令陶勇
20军 军长兼政委张翼翔 副军长廖政国
58师 师长兼政委黄朝天
59师 师长戴克林
60师 师长陈挺
89师 师长余光茂
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委李耀文
76师 师长高文然
77师 师长王建青
78师 师长陈忠梅
88师 师长吴大林
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委刘浩天
79师 师长肖镜海
89师 师长詹大南
81师 师长孙端夫
94师 师长邬兰亭
美第10军 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陆军少将
美陆战1师 师长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Prince Smith)少将
陆战第1团 团长切斯特•普勒(Lewis (Chesty) Puller)上校
第1营 营长唐纳德•施麦克(Donald M. Schmuck)中校
第2营 营长艾伦•萨特(Allan Sutter)中校
第3营 营长托马斯•里奇(Thomas L. Ridge)中校
陆战第5团 团长雷蒙德•默里(Raymond L. Murray)中校
第1营 营长约翰•塞文斯 (John W. Sevens)中校
第2营 营长哈欧德•罗伊斯(Harold S. Roise)中校
第3营 营长罗伯特•塔普雷特(Robert D. Taplett)中校
陆战第7团 团长霍默•利兹伯格(Homer Litzenberg)上校
第1营 营长雷蒙•戴维斯(Raymond G. Davis)中校
第2营 营长兰德福•罗克伍德(Randolph S. D. Lockwood)中校
第3营 营长威尔蒙•哈里斯(William F. Harris)中校
炮兵第11团 团长詹姆斯•布鲁瓦尔(James H. Brower)上校
11月39日后卡特•扬格戴尔( Carl. A. Youngdale) 中校
第1营营长哈威•菲汉(Harvey A. Feehan) 中校
第2营营长美瑞特•爱德梅尔(Merritt Adelman) 中校
第3营营长弗朗西斯•派瑞(Francis F. Parry )少校
第4营营长威廉姆•迈克瑞德兹(William McReynolds)少校
美步兵第3师 师长罗伯特•苏勒陆军少将
美步兵第7师 师长戴维•巴尔(David Barr)陆军少将
第31步兵团 团长艾伦•麦克莱恩(Alan McLean)陆军上校
第3营 营长威廉•莱利(William R . Reilly)陆军中校
32团1营营长唐•卡洛斯•费斯(Don Carlos Faith)中校
第57野战炮兵营营长雷•恩布利(Ray O. Embree)中校
韩军第1军
韩军首都师
韩军第3师
附表二:美军陆战1师编制及装备简表
陆战1师是以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组成的战役集团,具有很强的作战力量,全师编制人数约2.5万。
师直属部队包括:
第11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第1、2、3营各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第4营装备18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个114毫米多联装火箭炮连(该连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第1坦克营:下辖4个坦克连,共约70辆坦克。
第1工兵营
第1海岸营(留在兴南港,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第1水陆两栖车运输营(留在兴南港,未参加长津湖之战)
每个陆战团下辖3个步兵营、重迫击炮连(装备12门107毫米迫击炮)、反坦克连(1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辆坦克)。
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机炮连(也称为火器连,装备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12挺12.7毫米重机枪)。
每个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机炮排(装备89毫米火箭筒、2门81毫米迫击炮、6挺12.7毫米重机枪)。
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机枪班(装备89毫米火箭筒、3挺轻机枪和1挺重机枪)。
每个步兵班配备10支M1加兰德自动步枪和2支BAR勃郎宁自动步枪,班、排长配备M1卡宾枪,连长以上军官配备柯尔特自动手枪。
此外,陆战1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的密切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到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并由第1航空联队派出老资格的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同地面部队行动,召唤及引导空中支援。
附表三: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美军部署情况
新兴里:美国陆军第7步兵师31团3营(团长艾伦•麦克莱恩陆军上校,后阵亡)、32团第1营(营长卡洛斯•费斯陆军中校)、第57野战炮兵营(欠C连)、第15防空炮营D连;
柳潭里: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5团(团长雷蒙德•默里中校)、陆战7团(团长霍默•利兹伯格上校,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1营、第3营G连和I连、第4营;
德洞山口:陆战7团2营F连(连长威廉•巴伯上尉)和陆战7团1营C连(欠一个排);
下碣隅里:陆战1团第3营(营长托马斯•里奇中校)、陆战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营长罗克伍德中校)、炮兵第11团第2营D连和3营H连、陆战1师前指及师直属部队;
古土里:陆战1团团部及2营(团长切斯特•普勒上校)、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陆军第7步兵师31团第31团2营(欠E连)、1营B连(暂归2营指挥)、英军第41特遣队(道格拉斯•德赖斯代尔海军中校);
真兴里:陆战1团1营(营长施麦克中校)、炮兵第11团第2营F连。
附表四:美军第7师31团支队在新兴里地区情况
后浦31团团部:美军598人,韩军50人,合计648人
团部连
坦克连
重迫击炮连
医疗连
支援连
第13工兵营C连第1排
内洞峙第32团第1营:美军817人,韩军150人,合计967人
营部连
A连
B连
C连
D连
第32团重迫炮连第1排
海军陆战队前进空中联络组
新兴里第31团第3营:美军784人,韩军150人,合计934人
营部连
I连
K连
L连
M连
美国空军前进空中联络组
第57野战炮兵营(缺C连):美军574人,韩军165人,合计739人
营部连
A炮兵连
B炮兵连
第15防空炮营D连
合计美军2773人,韩军515人,总共3288人。
附表五:长津湖之战大事记
1950年11月6日:联合国军开始向北进攻,第二次战役正式开始。
11月21日:联合国军全线开始总攻势。
11月24日,东线美军陆战1师主力进入长津湖地区。
11月25日:西线志愿军开始反击。
11月26日:东线美陆战1师开始向被进攻
11月27日夜:东线志愿军九兵团开始向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地美军同时发起攻击。
11月29日:美第10军下令东线各部转入防御;
以英军第41特遣队为骨干的德赖斯代尔支队从古土里增援下碣隅里。
12月1日:西线美军第8集团军开始全线收缩撤退。
东线美军柳潭里之陆战5团和7团主力开始向下碣隅里撤退,其他
地区美军开始向咸兴收缩撤退。
12月2日:志愿军27军全歼新兴里之美军第7步兵师31团。
12月3日:柳潭里陆战5团、7团主力从柳潭里到达德洞山口。
12月4日:柳潭里陆战5团、7团主力撤至下碣隅里。
12月5日;西线美军撤出平壤。
12月6日:下碣隅里美军向古土里撤退。
12月7日:西线美军开始全线总退却;
下碣隅里美军撤至古土里。
12月8日:古土里美军向真兴里撤退。
12月9日:美军工兵修复水门桥。
12月11日:古土里美军撤至真兴里。
12月12日:真兴里美军撤至五老里。
12月13日:五老里美军撤至兴南,开始登船。
12月14日:陆战1师全部登船完毕。
12月14日:陆战1师从兴南起航。
12月17日:东线美军从咸兴全线撤退至兴南登船。
12月24日:美军撤离兴南,第二次战役结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