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二)
二、福王由崧“先监国后登极”的策略性与合法性
福王由崧抵达南京后,并未在第一时间登极,而是先以亲王名义监国。这是符合明朝“先例”的。虽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明朝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三次“无君”的状况——第一次为燕军攻破南京,惠宗和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而且朱棣志在篡位,当然绝不可能拥立第二顺位继承人文圭,因此未经监国手续即行登极;第二次为英宗北狩,皇位继承人太子见浚年幼,于谦胡濙等重臣以皇太后名义拥立郕王祁钰监国,避免“主少国疑”的状况,一个年轻但却成年的统帅当然能够更有力地号召和组织抵抗,之后郕王祁钰为断绝瓦剌劫持皇帝的计划而登极称帝,先前的监国也是一个铺垫;第三次为武宗病死无子无弟,杨廷和等大臣以皇太后名义定策迎立兴王世子厚熜为帝,厚熜坚持“继统而不继嗣”,直接登极,也未经过监国的手续。虽然从历史经验上来看不经过监国的次数多于经过监国的次数,但是甲申之变的情形却与英宗北狩更为相似——事出紧急,实际上或者理论上还是存在法定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先行监国再行登极,更多的体现出“从权”(虽然这种事无“经”可“从”)的策略,使弘光政权的合法性更为稳固。福王由崧的监国,也为弘光政权覆亡后其他亲王监国组织政权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先例。
三、关于当时南京的勋臣集团
留守南京的勋臣集团(也就是世袭贵族集团)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裔。成祖迁都北京后,这个集团就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不具有很大发言权的政治群体(更何况还有魏国公家族这种相对于成祖而言属于“罪臣”的勋臣家族)。虽然南京五军都督府一向由(笔者读书甚少,期望对此有更多了解的师友告知哪些史料中记载了南京五军都督府、南京守备勋臣的名单)勋臣执掌,但随着明中叶之后军令业务向兵部转移,留守南京的勋臣世爵益发无权,即便没有腐化的也不过是悠游林泉的富豪而已,既无政治经验又无政治操守。福王由崧在南京登极,意外地被迫启用和部分倚靠这一集团,特别是操有部分实权的忻城伯赵之龙和诚意伯刘孔昭。
明代以文御武,阁部大臣必须是文臣。而勋臣一般都属于或者视为武臣(明代内阁大学士中具有勋臣身份的似乎只有天顺年间的徐有贞),当然不可能入阁,因此廷臣反对诚意伯刘孔昭(他担任操江守备,也确实是武臣)入阁是合法的。刘孔昭的人品暂不论,此人在之后组织抵抗清军中的一些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四、关于史可法在初期弘光内阁中的地位
福王由崧监国之后,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按明代惯例,南京六部之长为兵部,北京六部之长为吏部,礼部都不是排名第一。之前史可法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此国家危亡用兵频繁之际反而转任礼部尚书,说明福王由崧根本就没有想过以史可法为首席大学士。
史可法位居南京百僚之首,素有清正之名,东林党在南京群臣中势力庞大,应当说福王由崧本不可能不启用他为首辅。但定策之事史可法一步错步步错,使弘光政权在建立之初就没有形成君臣一心的政治基础,这是史可法最大的负面作用。
福王由崧抵达南京后,并未在第一时间登极,而是先以亲王名义监国。这是符合明朝“先例”的。虽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明朝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三次“无君”的状况——第一次为燕军攻破南京,惠宗和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而且朱棣志在篡位,当然绝不可能拥立第二顺位继承人文圭,因此未经监国手续即行登极;第二次为英宗北狩,皇位继承人太子见浚年幼,于谦胡濙等重臣以皇太后名义拥立郕王祁钰监国,避免“主少国疑”的状况,一个年轻但却成年的统帅当然能够更有力地号召和组织抵抗,之后郕王祁钰为断绝瓦剌劫持皇帝的计划而登极称帝,先前的监国也是一个铺垫;第三次为武宗病死无子无弟,杨廷和等大臣以皇太后名义定策迎立兴王世子厚熜为帝,厚熜坚持“继统而不继嗣”,直接登极,也未经过监国的手续。虽然从历史经验上来看不经过监国的次数多于经过监国的次数,但是甲申之变的情形却与英宗北狩更为相似——事出紧急,实际上或者理论上还是存在法定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先行监国再行登极,更多的体现出“从权”(虽然这种事无“经”可“从”)的策略,使弘光政权的合法性更为稳固。福王由崧的监国,也为弘光政权覆亡后其他亲王监国组织政权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先例。
三、关于当时南京的勋臣集团
留守南京的勋臣集团(也就是世袭贵族集团)大多是开国功臣的后裔。成祖迁都北京后,这个集团就成为了一个在政治上不具有很大发言权的政治群体(更何况还有魏国公家族这种相对于成祖而言属于“罪臣”的勋臣家族)。虽然南京五军都督府一向由(笔者读书甚少,期望对此有更多了解的师友告知哪些史料中记载了南京五军都督府、南京守备勋臣的名单)勋臣执掌,但随着明中叶之后军令业务向兵部转移,留守南京的勋臣世爵益发无权,即便没有腐化的也不过是悠游林泉的富豪而已,既无政治经验又无政治操守。福王由崧在南京登极,意外地被迫启用和部分倚靠这一集团,特别是操有部分实权的忻城伯赵之龙和诚意伯刘孔昭。
明代以文御武,阁部大臣必须是文臣。而勋臣一般都属于或者视为武臣(明代内阁大学士中具有勋臣身份的似乎只有天顺年间的徐有贞),当然不可能入阁,因此廷臣反对诚意伯刘孔昭(他担任操江守备,也确实是武臣)入阁是合法的。刘孔昭的人品暂不论,此人在之后组织抵抗清军中的一些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四、关于史可法在初期弘光内阁中的地位
福王由崧监国之后,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按明代惯例,南京六部之长为兵部,北京六部之长为吏部,礼部都不是排名第一。之前史可法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此国家危亡用兵频繁之际反而转任礼部尚书,说明福王由崧根本就没有想过以史可法为首席大学士。
史可法位居南京百僚之首,素有清正之名,东林党在南京群臣中势力庞大,应当说福王由崧本不可能不启用他为首辅。但定策之事史可法一步错步步错,使弘光政权在建立之初就没有形成君臣一心的政治基础,这是史可法最大的负面作用。
-
l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2 19: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