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关于生命感受之苍白
非洲、爱情故事——非洲悠远、粗犷的天地,褐色晨雾中相对而坐的倩影,灿黄暮色下草原深处的牵手,再加上一些分离聚合的小插曲,这已足以营造出供观众赏玩的惟美的悲哀氛围。看这部片之前我已抱定了这么一种见解。
然而,从开始坐下到最后起身离座这长达150分钟的影片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原来的见解完全错了,但却说不清楚错在哪里。
女主角凯伦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而追随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从北欧的丹麦只身前往非洲小国肯尼亚,和他结婚。从老式火车驶入非洲原野开始——只有一个小时准备时间的简陋婚礼,到离小镇还有两个小时路程的庄园安家,开垦咖啡园,还有从婚礼后第二天就开始的与丈夫分多聚少的的孤独。然后,因丈夫而染上梅毒,回到丹麦祖母留下的老房子里接受孤独的治疗,愈后重回肯尼亚却因丈夫的背叛而彻底分居,不久后与刚来时就认识的丹尼斯连上纠葛,热恋。最后,凯伦正式与丹尼斯同居,但接着一连串的变故接踵而至——她思想里的占有欲和丹尼斯的自由主义产生严重分歧,丹尼斯的老伙计(也是她的朋友)去世,农场发生火灾,丹尼斯失事身亡…凯伦自己最终也带着说不清的情感离开了非洲,从此再没踏上这片土地。
上面的一连串事件都是在平淡甚至是沉闷中演绎着,与看之前臆想的“惟美”根本搭不上边。电影留给我的非洲画面更多的是沙地和草地相互掺杂的斑驳,婚礼酒会现场的简陋和土气,土著人集居点的茅屋和门前的泥泞、杂乱…比起在电视风景片上看到的非洲,这些画面确实说不上优美。
看完这部片后很久我都感到迷惑不清。或许这就是当一个人遇到超乎自己经验和理解习惯之外的事物时所必须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对我而言,说难应该也不难——只要能撇清脑中原有的乌烟障气的成见,只留下感受的能力,任心之所向;然而说易又不易——要像我这样既没有尝过人生最深刻的滋味又回不到最初的简单样子,活在人生半道上的人抛开所有成见去“裸感”苍白里的意味,谈何容易!就像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版的伊萨克.迪内森的英文原著里蒲小松所写的《作家及作品介绍》里说的那样“我敢打赌,假如没有点怀旧的情绪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假如你对网络时代的浮躁没有点抵触情绪,你不会有兴趣读这本书:因为它不以故事情节取胜,没有什么令人刺激的东西…这样的文字在新生代文学里会被认为是‘白开水’,而我这个年龄的人则容易嚼出味来,以为甘美”~像我等没有充分人生感受的人反而最缺少品读“苍白”的能力。
其实非洲就是这么一个“苍白”(或者应该换一种逻辑,把其它光怪陆离的大陆上的“丰富”理解为多余的、累人的“炫晕”,而所谓的“苍白”却恰好是真实。)所在,它提供这么一个特别的处所,好让从“文明社会”来的人有机会解开满身的皮囊看一看人性的真实。
那些从“文明社会”带来的冠冕堂皇的观念和欲望,最终都会像凯伦千里迢迢运来的磁器所隐喻意思的那样——一碰即碎。
凯伦,不管是她刚来非洲时对一切充满倨傲的控制欲~与库克由原始部落酋长对话时仍不忘刻意强调自己“爵士夫人”的身份,要求丈夫一直留在身边,要把流向蒙巴萨的水拦起来;还是经历梅毒之难后对一切含有爱意的“改变”——教库克由人孩子读书,要求与丹尼斯结婚…这些从“文明社会”移植来的想法最终都不能“把要流向蒙巴萨的水留住”。非洲的土地承受不起这些法则。
这部片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迷惑后的惊喜,即对真实的人性大胆、独到的猜测——离开文明社会条条框框限制的人竟是那样不瘟不火的样子,既不是隐士式的不食人间烟火,又没有“先锋文学”作品宣扬“人性解放”的恣意、放纵的乖戾气。
丹尼斯,这个游走在欧洲殖民人士闹哄哄的酒会和非洲原野边缘的英国贵族,他崇尚非洲的原始法规,尽量不打乱那里的动物秩序,反对凯伦以“开化”的倨傲姿态教原始部落里的人读书,崇尚自由~不肯以一张结婚证书去证明爱或不爱…然而他又是脱不掉世俗气的,他是众多酒会上的一员,喜欢莫扎特,他离不开从文明世界中来的枪支、汽车、飞机…
丹尼斯呈现的正是一个“文明人”回归原始的客观~不管如何肯定非洲的规则,都只能是尊重意义上的,而无法真正达到服从,一个文明世界来的人始终脱不了原来那个世界的印迹。
这样的猜想让我想到了自己相似的一些感受。有一段时间整天混迹于学校的人堆里,整个思维都有了昏昏沉沉的感觉,索性就独自去了一趟附近的南湖公园。天很冷,公园里没有多少人,更碰不到熟人。天色灰蒙蒙的,给人一种被隐藏起来的安全感。我走在满是冰雪的湖面上,人群和秩序带来的压抑感刹那间都隐退了,只剩下自己的概念。脚步散漫,脚下的雪咯吱咯吱地响,嘴上无意识地说着哼着,脸上的表情自然地变化而又不局促——非理性而又不怪异。
或者,换一个更普遍的例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时,周末当所有舍友都外出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留在洗簌间里洗衣服。在没有人注意,不必刻意应付谁的状态下一边洗衣服一边无意识地自言自语的感觉。
是的,影片正是将人性的真实状态猜测为这种不必表演,没有意识状态下的自言自语。这种大胆、贴切又带着温暖的猜测我想只有在这类文人的自传体中才能找到。电影能将这个特点表现的这么深刻,可见导演对原著的把握所达到的程度是多么深!
然而,电影里的这种非洲情结现在看来也只是田园挽歌式的,非洲终究会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之下变得面目全非。正如电影中穿插的干瘪、低沉的声音叙说的那样——只能于垂暮之时,在丹麦的故居中缅怀往昔的东非岁月而终究没有勇气再回去看一眼。
然而,从开始坐下到最后起身离座这长达150分钟的影片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原来的见解完全错了,但却说不清楚错在哪里。
女主角凯伦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而追随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从北欧的丹麦只身前往非洲小国肯尼亚,和他结婚。从老式火车驶入非洲原野开始——只有一个小时准备时间的简陋婚礼,到离小镇还有两个小时路程的庄园安家,开垦咖啡园,还有从婚礼后第二天就开始的与丈夫分多聚少的的孤独。然后,因丈夫而染上梅毒,回到丹麦祖母留下的老房子里接受孤独的治疗,愈后重回肯尼亚却因丈夫的背叛而彻底分居,不久后与刚来时就认识的丹尼斯连上纠葛,热恋。最后,凯伦正式与丹尼斯同居,但接着一连串的变故接踵而至——她思想里的占有欲和丹尼斯的自由主义产生严重分歧,丹尼斯的老伙计(也是她的朋友)去世,农场发生火灾,丹尼斯失事身亡…凯伦自己最终也带着说不清的情感离开了非洲,从此再没踏上这片土地。
上面的一连串事件都是在平淡甚至是沉闷中演绎着,与看之前臆想的“惟美”根本搭不上边。电影留给我的非洲画面更多的是沙地和草地相互掺杂的斑驳,婚礼酒会现场的简陋和土气,土著人集居点的茅屋和门前的泥泞、杂乱…比起在电视风景片上看到的非洲,这些画面确实说不上优美。
看完这部片后很久我都感到迷惑不清。或许这就是当一个人遇到超乎自己经验和理解习惯之外的事物时所必须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对我而言,说难应该也不难——只要能撇清脑中原有的乌烟障气的成见,只留下感受的能力,任心之所向;然而说易又不易——要像我这样既没有尝过人生最深刻的滋味又回不到最初的简单样子,活在人生半道上的人抛开所有成见去“裸感”苍白里的意味,谈何容易!就像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版的伊萨克.迪内森的英文原著里蒲小松所写的《作家及作品介绍》里说的那样“我敢打赌,假如没有点怀旧的情绪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假如你对网络时代的浮躁没有点抵触情绪,你不会有兴趣读这本书:因为它不以故事情节取胜,没有什么令人刺激的东西…这样的文字在新生代文学里会被认为是‘白开水’,而我这个年龄的人则容易嚼出味来,以为甘美”~像我等没有充分人生感受的人反而最缺少品读“苍白”的能力。
其实非洲就是这么一个“苍白”(或者应该换一种逻辑,把其它光怪陆离的大陆上的“丰富”理解为多余的、累人的“炫晕”,而所谓的“苍白”却恰好是真实。)所在,它提供这么一个特别的处所,好让从“文明社会”来的人有机会解开满身的皮囊看一看人性的真实。
那些从“文明社会”带来的冠冕堂皇的观念和欲望,最终都会像凯伦千里迢迢运来的磁器所隐喻意思的那样——一碰即碎。
凯伦,不管是她刚来非洲时对一切充满倨傲的控制欲~与库克由原始部落酋长对话时仍不忘刻意强调自己“爵士夫人”的身份,要求丈夫一直留在身边,要把流向蒙巴萨的水拦起来;还是经历梅毒之难后对一切含有爱意的“改变”——教库克由人孩子读书,要求与丹尼斯结婚…这些从“文明社会”移植来的想法最终都不能“把要流向蒙巴萨的水留住”。非洲的土地承受不起这些法则。
这部片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迷惑后的惊喜,即对真实的人性大胆、独到的猜测——离开文明社会条条框框限制的人竟是那样不瘟不火的样子,既不是隐士式的不食人间烟火,又没有“先锋文学”作品宣扬“人性解放”的恣意、放纵的乖戾气。
丹尼斯,这个游走在欧洲殖民人士闹哄哄的酒会和非洲原野边缘的英国贵族,他崇尚非洲的原始法规,尽量不打乱那里的动物秩序,反对凯伦以“开化”的倨傲姿态教原始部落里的人读书,崇尚自由~不肯以一张结婚证书去证明爱或不爱…然而他又是脱不掉世俗气的,他是众多酒会上的一员,喜欢莫扎特,他离不开从文明世界中来的枪支、汽车、飞机…
丹尼斯呈现的正是一个“文明人”回归原始的客观~不管如何肯定非洲的规则,都只能是尊重意义上的,而无法真正达到服从,一个文明世界来的人始终脱不了原来那个世界的印迹。
这样的猜想让我想到了自己相似的一些感受。有一段时间整天混迹于学校的人堆里,整个思维都有了昏昏沉沉的感觉,索性就独自去了一趟附近的南湖公园。天很冷,公园里没有多少人,更碰不到熟人。天色灰蒙蒙的,给人一种被隐藏起来的安全感。我走在满是冰雪的湖面上,人群和秩序带来的压抑感刹那间都隐退了,只剩下自己的概念。脚步散漫,脚下的雪咯吱咯吱地响,嘴上无意识地说着哼着,脸上的表情自然地变化而又不局促——非理性而又不怪异。
或者,换一个更普遍的例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时,周末当所有舍友都外出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留在洗簌间里洗衣服。在没有人注意,不必刻意应付谁的状态下一边洗衣服一边无意识地自言自语的感觉。
是的,影片正是将人性的真实状态猜测为这种不必表演,没有意识状态下的自言自语。这种大胆、贴切又带着温暖的猜测我想只有在这类文人的自传体中才能找到。电影能将这个特点表现的这么深刻,可见导演对原著的把握所达到的程度是多么深!
然而,电影里的这种非洲情结现在看来也只是田园挽歌式的,非洲终究会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之下变得面目全非。正如电影中穿插的干瘪、低沉的声音叙说的那样——只能于垂暮之时,在丹麦的故居中缅怀往昔的东非岁月而终究没有勇气再回去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