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讨论的自我规范
维舟那篇文章激发了许多讨论(《值得尊敬的论敌》http://www.douban.com/note/126663509/),但后来讨论就失焦了。这篇文章的起因,他也提到了,其实是我们几个人那天喝茶聊天,聊到如何在豆瓣上跟人对话,更推而广之,应该如何engage discussion的问题。
老实说,我最不同意维舟的地方,是他用了“论敌”这个词。讨论如果先验地就有敌对情绪,那就很难有建设性,往往陷入你对我错,你赢我输的“我执”心态中,很难真正做到open-minded(开放),也就很难有进步。因此,我不仅把豆瓣当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是把豆瓣当成一个锻炼自己心性的地方,是实践我自己人生观的地方。我对自己有几点要求:
1、拿出来讨论的东西,都是有可能改变和修正的观点。如果我意识到对方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其观点和立场的,我就不必再继续讨论了。而我也一直要求自己能够放下“我执”,不断询问自己,到底是为了“道理”还是为了“面子”在争。
2、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对一个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尤其是一个人切入问题时必然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受自己的经验限制。因此,持不同观点者其实是最好的讨论对象,因为会带来新鲜的信息和视角,让我知道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使我意识到我原本没意识到的偏见。在这样的讨论后,我如何还坚持原来的看法,那才是真正的坚持。而更经常的是,我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当然,如果对方并不是以交流的心态在进行对话,而是劈头盖脑告诉我“你错了”,也没有说什么理由,这样的人是没有交流的可能性的,只是表明立场罢了,我也会对这样的人不加理会。
3、讨论还是要有是非对错。有些是立场和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那是个人选择,不用他人去指责纠正,也没必要讨论,也就是第一条说的,不可能改的东西不要拿出来讨论。有些却是有公共性的讨论,这部分讨论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提倡的东西。比如说……。这些都是有一定“客观性”,可以基于可靠证据在理性思考中得出相似结论的。也就是说,讨论的目标还是在某个层面上就某个问题有相当程度的共识。我觉得那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你爱怎么想是你的事,我爱怎么想是我的事──并不是真正负责任的公共讨论态度。
4、避免小圈子。上次去北京跟个朋友聊天,她说某些小圈子最讨厌了,互相吹捧,观点越来越偏执,自我感觉还越来越好。这也是我自己要时刻警惕的,并不是朋友说的话就必然是对的,我也不应该因为朋友对我批评就觉得很受伤。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人的劣根性是很难一下子去除的,有时候还是做得很不够,希望友邻时时督促。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此自勉。
老实说,我最不同意维舟的地方,是他用了“论敌”这个词。讨论如果先验地就有敌对情绪,那就很难有建设性,往往陷入你对我错,你赢我输的“我执”心态中,很难真正做到open-minded(开放),也就很难有进步。因此,我不仅把豆瓣当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是把豆瓣当成一个锻炼自己心性的地方,是实践我自己人生观的地方。我对自己有几点要求:
1、拿出来讨论的东西,都是有可能改变和修正的观点。如果我意识到对方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其观点和立场的,我就不必再继续讨论了。而我也一直要求自己能够放下“我执”,不断询问自己,到底是为了“道理”还是为了“面子”在争。
2、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对一个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尤其是一个人切入问题时必然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受自己的经验限制。因此,持不同观点者其实是最好的讨论对象,因为会带来新鲜的信息和视角,让我知道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使我意识到我原本没意识到的偏见。在这样的讨论后,我如何还坚持原来的看法,那才是真正的坚持。而更经常的是,我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当然,如果对方并不是以交流的心态在进行对话,而是劈头盖脑告诉我“你错了”,也没有说什么理由,这样的人是没有交流的可能性的,只是表明立场罢了,我也会对这样的人不加理会。
3、讨论还是要有是非对错。有些是立场和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那是个人选择,不用他人去指责纠正,也没必要讨论,也就是第一条说的,不可能改的东西不要拿出来讨论。有些却是有公共性的讨论,这部分讨论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提倡的东西。比如说……。这些都是有一定“客观性”,可以基于可靠证据在理性思考中得出相似结论的。也就是说,讨论的目标还是在某个层面上就某个问题有相当程度的共识。我觉得那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你爱怎么想是你的事,我爱怎么想是我的事──并不是真正负责任的公共讨论态度。
4、避免小圈子。上次去北京跟个朋友聊天,她说某些小圈子最讨厌了,互相吹捧,观点越来越偏执,自我感觉还越来越好。这也是我自己要时刻警惕的,并不是朋友说的话就必然是对的,我也不应该因为朋友对我批评就觉得很受伤。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人的劣根性是很难一下子去除的,有时候还是做得很不够,希望友邻时时督促。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