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母校
我的高中母校北虹中学,其前身原是天主教的圣芳济学院,从这里毕业整整10年了,期间未曾回过这里,高中的三年似乎并没有在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
再回到这里,居然是作为合唱团的一员,来参加学校对面这座小得、简陋得不起眼的天主堂里举行的圣诞节音乐会。
临走时,我来到学校正门口,看着那块过去未曾有的牌匾,上面写着“原圣芳济学院,上海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之类的话,我对alf、James说,其实这里面过去的印记已荡然无存,无从寻觅了,原有的建筑早已被破坏,我在校的三年间,除了在校史里见到过“圣芳济”的字眼,除此以外几乎未曾听说过关于“圣芳济”的任何历史与故事,甚至连圣芳济学院是天主教会学校都是后来才知道。
历史在被有意地隐瞒,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地被阻隔了与历史、传统间的联系,也无知无觉间成了被时间、被历史抛弃的无知者。
而此刻我又回到了这里,生活是如此巧合、如此有趣,充满着灵性,那些灰色的、不曾有过生命的记忆,或许从今天起我,当我一次次幸运地再回溯到这些场景、这些地方,我希望可以赋予这灰色的、毫无生命的记忆以意义。
临走时,我和张立James发现了一处圣芳济的古迹 _ 一根依然伫立的罗马柱,诧异的是我在这儿待了有三年之久,居然没在意过,真是年少无心。只记得那根石柱边有三颗同种的树,但其中的两颗总不及另一颗来得大,后来知道,那两颗地下是防空洞,土壤深度不及那颗。
对学校对门的那座天主堂的印象,那是一幢奇怪的房子,10年前好像没按十字架,或者按了我也不知道那代表什么,太阳好的时候,那房子门口有人会在那儿晒被子,之所以说那房子比较奇怪,因为看着也不像住人的,也不是什么公司,平时门总闭着。
其实那里曾经有座美丽的教堂,这是摘自维基百科上的关于虹口圣心堂的词条:
虹口耶稣圣心堂是位于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南浔路的一座天主教堂。该教堂于1874年11月29日投入使用,是上海公共租界中第一座天主教堂(在1920年代以前也是唯一的一座)。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聚居在虹口的澳门葡萄牙人和外国海员。此后该教堂一直是上海苏州河以北地区最重要的天主教堂。1882年,圣芳济学校迁到教堂对面(今北虹中学)。文革期间教堂被浦光电表厂占用,并拆除改建为厂房。1980年,由工厂在原教堂南侧另建一座教堂作为补偿。但堂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再回到这里,居然是作为合唱团的一员,来参加学校对面这座小得、简陋得不起眼的天主堂里举行的圣诞节音乐会。
临走时,我来到学校正门口,看着那块过去未曾有的牌匾,上面写着“原圣芳济学院,上海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之类的话,我对alf、James说,其实这里面过去的印记已荡然无存,无从寻觅了,原有的建筑早已被破坏,我在校的三年间,除了在校史里见到过“圣芳济”的字眼,除此以外几乎未曾听说过关于“圣芳济”的任何历史与故事,甚至连圣芳济学院是天主教会学校都是后来才知道。
历史在被有意地隐瞒,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知不觉地被阻隔了与历史、传统间的联系,也无知无觉间成了被时间、被历史抛弃的无知者。
而此刻我又回到了这里,生活是如此巧合、如此有趣,充满着灵性,那些灰色的、不曾有过生命的记忆,或许从今天起我,当我一次次幸运地再回溯到这些场景、这些地方,我希望可以赋予这灰色的、毫无生命的记忆以意义。
临走时,我和张立James发现了一处圣芳济的古迹 _ 一根依然伫立的罗马柱,诧异的是我在这儿待了有三年之久,居然没在意过,真是年少无心。只记得那根石柱边有三颗同种的树,但其中的两颗总不及另一颗来得大,后来知道,那两颗地下是防空洞,土壤深度不及那颗。
对学校对门的那座天主堂的印象,那是一幢奇怪的房子,10年前好像没按十字架,或者按了我也不知道那代表什么,太阳好的时候,那房子门口有人会在那儿晒被子,之所以说那房子比较奇怪,因为看着也不像住人的,也不是什么公司,平时门总闭着。
其实那里曾经有座美丽的教堂,这是摘自维基百科上的关于虹口圣心堂的词条:
虹口耶稣圣心堂是位于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南浔路的一座天主教堂。该教堂于1874年11月29日投入使用,是上海公共租界中第一座天主教堂(在1920年代以前也是唯一的一座)。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聚居在虹口的澳门葡萄牙人和外国海员。此后该教堂一直是上海苏州河以北地区最重要的天主教堂。1882年,圣芳济学校迁到教堂对面(今北虹中学)。文革期间教堂被浦光电表厂占用,并拆除改建为厂房。1980年,由工厂在原教堂南侧另建一座教堂作为补偿。但堂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