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兴衰简史——求小豆,给女儿开店
【题记】
最近在研究丰田精益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对丰田与通用汽车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汽车行业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变迁与汽车业巨头之间的发展关系,可谓跌宕起伏。
以此作为一份总结,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总结有所沉淀,如果能够对他人有些帮助则更好了。
一、 为什么叫汽车?
1-1 蒸汽机
汽车之所以叫汽车是因为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是靠蒸汽来驱动的。那么必须提到这个人:詹姆斯•瓦特。
事实上,早在1690年,法国人巴比就发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制成实用的蒸汽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在1712年纽科门发明的实用的蒸汽机基础上进行改良的。
从1764年瓦特第一次接触到蒸汽机,到1776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期间瓦特用了12年来设计、实验高效能的有商用价值的蒸汽机。
当瓦特蒸汽机正式商用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
1-2 汽车
在瓦特叱咤风云的时候,把蒸汽机用来作为四轮车动力装置的想法就已经诞生了,而有这个想法的人是瓦特的助手。可惜的是,就像任何一个因为突破创新而成为伟大的人一样,在成名之后都在不遗余力的压制新的创新,当瓦特的助手提出用蒸汽机渠道四轮车的时候,这个想法被瓦特扼杀了。
于是才会有卡尔•本茨(Karl•Benz)在1885年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实际应用的内燃机发动的汽车。就是这个看上去简陋,本茨太太开着这辆车回娘家上坡都需要儿子在后面推的汽车,使一个汽车帝国成为可能;就是这个三个轮子的东西,把世界带入了快车道,从此,以世界为舞台,拉开了一场汽车巨头之间波澜壮阔的竞赛……
二、汽车的现代化之路
2-1 流水线•T型车•福特主义
1863年7月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韦恩郡的史普林威尔镇,诞生了一位注定要影响世界工业发展进程的人,亨利•福特(Henry•Ford)。
亨利•福特1891年成为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一个工程师,1896年他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此后他离开爱迪生照明公司,与其他工程师一起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在造出全美最快汽车的同时,因为注重汽车性能的研发而忽视了市场营销工作,公司倒闭了。
1903年,他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福特T型车,就是它,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而开启世界汽车工业革命的却是在1913年,福特受芝加哥屠宰场启发,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生产线这个概念的诞生,给世界工业装上了引擎。通过生产线流水作业,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并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以福特T型车为例,刚下线时每辆车售价850美元,通过生产线提升效率后,售价又降至360美元,1924年,每辆"T型车"售价可以降到240美元。而每辆车的成本总计93美元,让普通美国民众可以买得起这种汽车,而这种通过高效率生产线,组织大批量生产,提高组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思维被称为:福特主义。
生产线与T型车一起,让福特成为打开现代工业文明之门的人。当我们现在享受身边的一切的时候——电脑,汽车,电视,一切工业产品——我们看到,那个戴着礼帽的老人,倚门而立,看着这一切,微笑不语。
2-2 5美元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先生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他相信一个8小时工作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所做的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
之所以要把这个行为单独列出书写,是因为这一举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流水线”。我们可以揣测福特推出这个举动的初衷是为了留住优秀技工,但,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生存质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通过削减自己的利润,为这个社会投入了一个正向激励,由此产生的涟漪效应让美国更多工人的工资普遍有所提高(此举类似于富士康为普工涨工资,造成珠三角普工工资普遍上扬,其区别就是主动与被动,这里可以看出一位企业家的格局、气度与历史使命感,显然,在福特与郭台铭的对比过程中,郭台铭输了),推动美国进入以下的正向经济循环:工人高收入有能力去消费制造经济繁荣更多就业和收入提升销量薄利多销增加盈利。
三、第一之争
3-1 第一战:福特VS通用
就在第一辆T型车下线的那一年,威廉•杜兰特在别克汽车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兼并重组成立了通用汽车公司。从本质上来说,通用在起步初期就是一个汽车大杂烩。
发展至今,通用旗下拥有别克(BUICK)、庞蒂克(Pontiac)、GMC、土星(SATURN)、凯迪拉克(Cadillac)、霍顿(Holden)、大宇(Daewoo)、雪佛兰(Chevrolet)、欧宝(OPEL)、奥斯摩比(Oldsmobile)等品牌。
福特与通用之间的战争从通用成立之初就开始了。
一方面,福特的心愿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汽车带来的生活便利,因此,他不遗余力的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努力:单一车型,通用零件,大批量生产,流水线高效率。这一切的举动都让T型车面对一片汽车处女地的美国时所向披靡。1926年福特车产量已占美国汽车产量的56%;另一方面,福特又提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都是黑色的",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以"黑色车"来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象征。
1923年,斯隆任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改革了经营组织,使公司高层领导人抓经营,抓战略性决策。日常的管理工作由事业部去完成。同时,斯隆将通用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发扬光大,他认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必须通过品牌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汽车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针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要。
1923年市场占有率仅12%,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1924年,斯隆在股东年度报告中阐述了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市场细分战略,根据价格范围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细分,最终目标是通用汽车每个品牌的产品针对一个细分市场。
彼时,正值美国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消费者对个性化汽车的追求成为一种潮流,而当时福特汽车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汽车。此时,通用汽车采取多品牌战略,让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的潜在购车者,以此作为打败福特汽车、登上世界车坛霸主的重要武器。
1928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超过福特汽车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
福特的5美元日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而社会阶层分化之后,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福特的生产和市场策略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从此失去汽车霸主地位。
3-2 第二战: 通用VS丰田
1930年10月,丰田佐吉去世,离开了他创立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逝世当时也立下了丰田的承诺:1.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2.品质(Quality)3.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4.减少浪费(Reduction of waste)。
1929年底,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AA牌汽车。
1937年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丰田的起步足足比通用晚了30年。
3-2-1 管理方式的斗争
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虽然通用汽车战胜了福特,但福特却一直沿用福特主义的生产管理方式,力求大规模生产,只要有现金就建设大库存。
通用信奉“只要有现金,就尽可能地想保有库存”,而丰田起步时就没有钱,但想造车。银行不给贷款,除了开启员工的现场执行力没有别的可以提高生产性的手段。丰田则恪守的信条是“将好不容易得来的现金用于流动资金是愚蠢的”。
通用一直奉行调动最大经济资源运转,实现霸业的教条。而丰田则是从1950年代就恪守物流速度最重要的信条。这是两种制造原则的持续较量。
通用汽车一直坚持导入大型先进设备,加大自动化程度,而丰田汽车则看重选择小型设备或人工,改造旧设备,以取得一流的效应。
通用严格按照流水线的科学管理,假定员工是愚蠢的,只能按高管的指令行事,而丰田则坚信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只要提供足够的工具和培训,他们同样是变革家。通用汽车员工与高管收入差距超过400倍;而丰田最多20倍。
丰田公司的成功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与原则。那种思想和原则不是建立在管理官僚的层级上,而是建立在现场员工的执行力上。在传统的汽车王国里,以精英统治为根基的管理体系,是与丰田方式直接相冲突的。现有体系的运营,排斥丰田的生产方式。与西方企业不同,丰田公司坚信,第一线的工人在冷冰冰的制造机器面前并不是无足轻重之辈,相反,如果向他们提供足够的工具和培训,他们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也会是创新者、变革家。丰田公司认识到了员工智慧能够帮助企业完善策划,能够持续、快速地进行程序改善。
3-2-2 市场在变化
【全球战略】
于此同时,汽车工业已经逐步走出国界限制,全球战略是每家巨型企业必须要走的道路。而通用的多品牌战略注定使单一品牌的平均销量较低。多品牌稀释了产量,这本身与福特主义的降低成本思路相违背。并且,各个品牌都在独立运作,造成品牌之间沟通困难。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无形中增大了成本。多品牌的初衷是要对市场细分,但品牌太多之后,品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仅给消费者带来选择的困惑,也造成了品牌之间的内斗。总体的成本高居不下。
通用一直无法集中力量开发一款或数款能够真正拉动销量的全球战略车型。全球战略车型的销量巨大,可以让成本降到最低,大幅度提高单车销售利润。
与之相对比的是,丰田CAMRY在全球的累积销量700万辆。
【汽油】
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润的多功能运动型汽车(SUV)和多功能轿厢车(Minivan)是通用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国际原油价格只有二三十美元一桶时,这些产品销路畅通,丝毫感受不到压力。而当油价逐渐高企之后,消费者对于高消耗的车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低能耗的产品上。
不幸的是,通用并未及时差距到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
而早1991年丰田就开发出来油电混合车Prius在,当时的油价很低,但是丰田认为终有一天,环保省油车将会成为主流。截止2010年9月底, 累积销量突破201万辆。
3-2-3 不止是战败
【蚁穴】
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通用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主要利润不是来源于汽车制造,他们大多依靠金汽车信贷体系实现盈利。
【成本】
除了福特主义在成本较量上输给丰田管理方式之外,员工福利成为吞噬通用利润的黑洞,也使其成本居高不下。僵硬而昂贵的雇佣协议迫使它以有限的资产对在职和退休员工及其家属背负了近乎无限的责任包袱:它的10万本土工人享受着高达70美元的时薪,近50万退休员工及其家属享受着终身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它的JobsBank项目供养着8000多名全薪下岗工人,他们每天在监工注视下坐在被称作“橡皮屋”的空仓库里看报聊天,一边和其他工人一样拿着15万美元的年薪;它欠下了500多亿医保费用,虽然经VEBA信托安排这一数字已削减到300多亿,但仍将以每年数十亿的速度递增……
北美工厂通用单车成本要比丰田高出1300美元,如果算上通用员工退休和医疗费用,这种成本差距将扩大到2000美元。(注:camry凯美瑞北美时起价19595美元,超过10%)
【稻草】
原本制造成本就居高不下,当北美无铅汽油手从从本世纪初只有1美元/加仑左右涨到今年夏天油价峰值时的4美元/加仑时,消费者抛弃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
金融危机爆发后,通用赖以生存的汽车信贷遭受重创,釜底抽薪,资金链断裂,百年通用轰然倒塌。
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公司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
四、总结
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多少英雄人物一面推动浪潮的兴起,转眼又被自己掀动的巨浪所淹没,而当我们回顾百年历史的时候,应该记得以下的两个词:
客户、变化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这句话同样被史蒂夫乔布斯奉为圭臬,但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的需求不重要。相反,福特的成功和乔布斯的成功一样,都是满足了人们未来的需求而非当下的需求,因此他们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巨人在历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则成为不做用户调研但也未满足未来需求的失败经典。
当福特的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走进公众视野的时候,一片处女地被开发了,在这个供小于求的市场上,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辆买得起的汽车就是满足客户需要,因此高性价比就是一切的通行证。
而福特输给通用的原因是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人们的收入提升,价格已经不是第一敏感因素的时候,消费者就不再满足千篇一律的车型了,站在浪头的福特被打了下来。
通用粉墨登场了。
通用用多样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风光了70多年。当全球战略与油价飙升这双重因素来临的时候,注定导致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而通用与当年的福特一样,在老大这个位置呆的太久,以至于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企业可以选择迎合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引领消费者,但不可以选择改变消费者。而所谓的引领并不是企业有多强实力能够给消费者洗脑以至于接受,而是只是提前一步,做出了满足消费者未来需求的产品而已。
客户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就是汽车行业百年兴衰简史带给我的启示。
To be, or not to be。
最近在研究丰田精益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对丰田与通用汽车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汽车行业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变迁与汽车业巨头之间的发展关系,可谓跌宕起伏。
以此作为一份总结,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总结有所沉淀,如果能够对他人有些帮助则更好了。
一、 为什么叫汽车?
1-1 蒸汽机
汽车之所以叫汽车是因为世界上的第一辆汽车是靠蒸汽来驱动的。那么必须提到这个人:詹姆斯•瓦特。
![]() |
事实上,早在1690年,法国人巴比就发明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制成实用的蒸汽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在1712年纽科门发明的实用的蒸汽机基础上进行改良的。
从1764年瓦特第一次接触到蒸汽机,到1776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期间瓦特用了12年来设计、实验高效能的有商用价值的蒸汽机。
当瓦特蒸汽机正式商用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
![]() |
1-2 汽车
在瓦特叱咤风云的时候,把蒸汽机用来作为四轮车动力装置的想法就已经诞生了,而有这个想法的人是瓦特的助手。可惜的是,就像任何一个因为突破创新而成为伟大的人一样,在成名之后都在不遗余力的压制新的创新,当瓦特的助手提出用蒸汽机渠道四轮车的时候,这个想法被瓦特扼杀了。
![]() |
于是才会有卡尔•本茨(Karl•Benz)在1885年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实际应用的内燃机发动的汽车。就是这个看上去简陋,本茨太太开着这辆车回娘家上坡都需要儿子在后面推的汽车,使一个汽车帝国成为可能;就是这个三个轮子的东西,把世界带入了快车道,从此,以世界为舞台,拉开了一场汽车巨头之间波澜壮阔的竞赛……
![]() |
二、汽车的现代化之路
2-1 流水线•T型车•福特主义
1863年7月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韦恩郡的史普林威尔镇,诞生了一位注定要影响世界工业发展进程的人,亨利•福特(Henry•Ford)。
亨利•福特1891年成为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一个工程师,1896年他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此后他离开爱迪生照明公司,与其他工程师一起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在造出全美最快汽车的同时,因为注重汽车性能的研发而忽视了市场营销工作,公司倒闭了。
1903年,他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福特T型车,就是它,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 |
而开启世界汽车工业革命的却是在1913年,福特受芝加哥屠宰场启发,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生产线这个概念的诞生,给世界工业装上了引擎。通过生产线流水作业,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并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以福特T型车为例,刚下线时每辆车售价850美元,通过生产线提升效率后,售价又降至360美元,1924年,每辆"T型车"售价可以降到240美元。而每辆车的成本总计93美元,让普通美国民众可以买得起这种汽车,而这种通过高效率生产线,组织大批量生产,提高组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思维被称为:福特主义。
![]() |
生产线与T型车一起,让福特成为打开现代工业文明之门的人。当我们现在享受身边的一切的时候——电脑,汽车,电视,一切工业产品——我们看到,那个戴着礼帽的老人,倚门而立,看着这一切,微笑不语。
2-2 5美元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先生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他相信一个8小时工作日5美元的报酬是他所做的削减成本的最佳举措。他说:“我可以找到创造高工资的生产方法。如果降低薪水,就是降低顾客的数量。”
之所以要把这个行为单独列出书写,是因为这一举动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流水线”。我们可以揣测福特推出这个举动的初衷是为了留住优秀技工,但,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生存质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通过削减自己的利润,为这个社会投入了一个正向激励,由此产生的涟漪效应让美国更多工人的工资普遍有所提高(此举类似于富士康为普工涨工资,造成珠三角普工工资普遍上扬,其区别就是主动与被动,这里可以看出一位企业家的格局、气度与历史使命感,显然,在福特与郭台铭的对比过程中,郭台铭输了),推动美国进入以下的正向经济循环:工人高收入有能力去消费制造经济繁荣更多就业和收入提升销量薄利多销增加盈利。
三、第一之争
3-1 第一战:福特VS通用
就在第一辆T型车下线的那一年,威廉•杜兰特在别克汽车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兼并重组成立了通用汽车公司。从本质上来说,通用在起步初期就是一个汽车大杂烩。
发展至今,通用旗下拥有别克(BUICK)、庞蒂克(Pontiac)、GMC、土星(SATURN)、凯迪拉克(Cadillac)、霍顿(Holden)、大宇(Daewoo)、雪佛兰(Chevrolet)、欧宝(OPEL)、奥斯摩比(Oldsmobile)等品牌。
福特与通用之间的战争从通用成立之初就开始了。
一方面,福特的心愿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汽车带来的生活便利,因此,他不遗余力的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努力:单一车型,通用零件,大批量生产,流水线高效率。这一切的举动都让T型车面对一片汽车处女地的美国时所向披靡。1926年福特车产量已占美国汽车产量的56%;另一方面,福特又提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的车都是黑色的",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以"黑色车"来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象征。
1923年,斯隆任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改革了经营组织,使公司高层领导人抓经营,抓战略性决策。日常的管理工作由事业部去完成。同时,斯隆将通用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发扬光大,他认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必须通过品牌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汽车形式多样化"的经营方针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要。
1923年市场占有率仅12%,远远低于福特汽车公司;1924年,斯隆在股东年度报告中阐述了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市场细分战略,根据价格范围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细分,最终目标是通用汽车每个品牌的产品针对一个细分市场。
彼时,正值美国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消费者对个性化汽车的追求成为一种潮流,而当时福特汽车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汽车。此时,通用汽车采取多品牌战略,让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的潜在购车者,以此作为打败福特汽车、登上世界车坛霸主的重要武器。
1928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超过福特汽车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
福特的5美元日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而社会阶层分化之后,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福特的生产和市场策略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从此失去汽车霸主地位。
3-2 第二战: 通用VS丰田
1930年10月,丰田佐吉去世,离开了他创立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逝世当时也立下了丰田的承诺:1.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2.品质(Quality)3.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4.减少浪费(Reduction of waste)。
1929年底,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AA牌汽车。
![]() |
1937年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丰田的起步足足比通用晚了30年。
3-2-1 管理方式的斗争
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虽然通用汽车战胜了福特,但福特却一直沿用福特主义的生产管理方式,力求大规模生产,只要有现金就建设大库存。
通用信奉“只要有现金,就尽可能地想保有库存”,而丰田起步时就没有钱,但想造车。银行不给贷款,除了开启员工的现场执行力没有别的可以提高生产性的手段。丰田则恪守的信条是“将好不容易得来的现金用于流动资金是愚蠢的”。
通用一直奉行调动最大经济资源运转,实现霸业的教条。而丰田则是从1950年代就恪守物流速度最重要的信条。这是两种制造原则的持续较量。
通用汽车一直坚持导入大型先进设备,加大自动化程度,而丰田汽车则看重选择小型设备或人工,改造旧设备,以取得一流的效应。
通用严格按照流水线的科学管理,假定员工是愚蠢的,只能按高管的指令行事,而丰田则坚信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只要提供足够的工具和培训,他们同样是变革家。通用汽车员工与高管收入差距超过400倍;而丰田最多20倍。
丰田公司的成功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管理思想与原则。那种思想和原则不是建立在管理官僚的层级上,而是建立在现场员工的执行力上。在传统的汽车王国里,以精英统治为根基的管理体系,是与丰田方式直接相冲突的。现有体系的运营,排斥丰田的生产方式。与西方企业不同,丰田公司坚信,第一线的工人在冷冰冰的制造机器面前并不是无足轻重之辈,相反,如果向他们提供足够的工具和培训,他们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也会是创新者、变革家。丰田公司认识到了员工智慧能够帮助企业完善策划,能够持续、快速地进行程序改善。
3-2-2 市场在变化
【全球战略】
于此同时,汽车工业已经逐步走出国界限制,全球战略是每家巨型企业必须要走的道路。而通用的多品牌战略注定使单一品牌的平均销量较低。多品牌稀释了产量,这本身与福特主义的降低成本思路相违背。并且,各个品牌都在独立运作,造成品牌之间沟通困难。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无形中增大了成本。多品牌的初衷是要对市场细分,但品牌太多之后,品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仅给消费者带来选择的困惑,也造成了品牌之间的内斗。总体的成本高居不下。
通用一直无法集中力量开发一款或数款能够真正拉动销量的全球战略车型。全球战略车型的销量巨大,可以让成本降到最低,大幅度提高单车销售利润。
![]() |
与之相对比的是,丰田CAMRY在全球的累积销量700万辆。
【汽油】
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润的多功能运动型汽车(SUV)和多功能轿厢车(Minivan)是通用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国际原油价格只有二三十美元一桶时,这些产品销路畅通,丝毫感受不到压力。而当油价逐渐高企之后,消费者对于高消耗的车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低能耗的产品上。
不幸的是,通用并未及时差距到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
而早1991年丰田就开发出来油电混合车Prius在,当时的油价很低,但是丰田认为终有一天,环保省油车将会成为主流。截止2010年9月底, 累积销量突破201万辆。
3-2-3 不止是战败
【蚁穴】
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通用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主要利润不是来源于汽车制造,他们大多依靠金汽车信贷体系实现盈利。
【成本】
除了福特主义在成本较量上输给丰田管理方式之外,员工福利成为吞噬通用利润的黑洞,也使其成本居高不下。僵硬而昂贵的雇佣协议迫使它以有限的资产对在职和退休员工及其家属背负了近乎无限的责任包袱:它的10万本土工人享受着高达70美元的时薪,近50万退休员工及其家属享受着终身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它的JobsBank项目供养着8000多名全薪下岗工人,他们每天在监工注视下坐在被称作“橡皮屋”的空仓库里看报聊天,一边和其他工人一样拿着15万美元的年薪;它欠下了500多亿医保费用,虽然经VEBA信托安排这一数字已削减到300多亿,但仍将以每年数十亿的速度递增……
北美工厂通用单车成本要比丰田高出1300美元,如果算上通用员工退休和医疗费用,这种成本差距将扩大到2000美元。(注:camry凯美瑞北美时起价19595美元,超过10%)
【稻草】
原本制造成本就居高不下,当北美无铅汽油手从从本世纪初只有1美元/加仑左右涨到今年夏天油价峰值时的4美元/加仑时,消费者抛弃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
金融危机爆发后,通用赖以生存的汽车信贷遭受重创,釜底抽薪,资金链断裂,百年通用轰然倒塌。
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公司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
四、总结
人类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在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多少英雄人物一面推动浪潮的兴起,转眼又被自己掀动的巨浪所淹没,而当我们回顾百年历史的时候,应该记得以下的两个词:
客户、变化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这句话同样被史蒂夫乔布斯奉为圭臬,但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的需求不重要。相反,福特的成功和乔布斯的成功一样,都是满足了人们未来的需求而非当下的需求,因此他们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巨人在历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则成为不做用户调研但也未满足未来需求的失败经典。
当福特的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走进公众视野的时候,一片处女地被开发了,在这个供小于求的市场上,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辆买得起的汽车就是满足客户需要,因此高性价比就是一切的通行证。
而福特输给通用的原因是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人们的收入提升,价格已经不是第一敏感因素的时候,消费者就不再满足千篇一律的车型了,站在浪头的福特被打了下来。
通用粉墨登场了。
通用用多样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风光了70多年。当全球战略与油价飙升这双重因素来临的时候,注定导致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而通用与当年的福特一样,在老大这个位置呆的太久,以至于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企业可以选择迎合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引领消费者,但不可以选择改变消费者。而所谓的引领并不是企业有多强实力能够给消费者洗脑以至于接受,而是只是提前一步,做出了满足消费者未来需求的产品而已。
客户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就是汽车行业百年兴衰简史带给我的启示。
To be, or no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