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情结
今天从网上看到一篇帖子,题目记不太清楚,不过全文始终围绕着“约拿情结”这一中心名词而展开论述,至于说什么是“约拿情结”?简而言之,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也许大家在大学讲堂都会遇见一些天才型教师,他/她的授课包举宇内、纵横古今,听他的课仿佛灵魂飞入仙境,翩跹跳舞。但可能大家会忽视这样一种细节,即这位天才教师将要讲到最为独创,最为精妙,最为深奥之处时,他往往会顿一顿话头,或者皱一皱眉头,流利的话语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强行撕裂,尽管这种裂痕不会太长,仅一秒之内,然后刻意地试图在这种超乎物外、形而上学的想法与浅薄和媚俗的现实层面建立某种关联。每当遇到这种时刻,我们似乎能“妄加”体味到他/她内心那种复杂的感受:渴望超越,但惧怕超越的两难性选择冲突。也许在他的内心,并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理解他,理解他的思想。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使他为往别人都去不了的更高处成长而焦虑,因为,这成长的背后意味着心灵生活上的离群索居,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高处不胜寒!
我们周围都会有这样一写人品堪佳,心智聪慧的同学、朋友,在一起聊天,能够在超乎世界、俯仰古今、穿越时空中获得对于整体世界和人类群体的深远体味,但每每在很投入地聊到这样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他们会提出求教或者暗自思考:“一个人喜欢探究这些艰深的问题,是不是他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自虐倾向?一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去想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这些可以带来现实欢乐的东西,却一定要去想这些和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这仿佛在说这种谈话是一件很不地道,很不应该的事情。仿佛这种谈话,会象蛀虫一样蚕食着他现实生活中的朴实和欢乐似的。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而“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现在大学校园内对女博士所存在的傲慢与偏见也许正基于此种原因,作为她们而言,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恐惧背后的无意识信念常常是“如果我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则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伴侣来配我,我将孤独一生。”对于有着这样信念的人来讲,“实现自己”也就意味着“失去爱”。爱的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样如此重要,以致于任一压抑都会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
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我们应无数次地在心中发出自信与坚定的声音:“起来,实现你自己!”
也许大家在大学讲堂都会遇见一些天才型教师,他/她的授课包举宇内、纵横古今,听他的课仿佛灵魂飞入仙境,翩跹跳舞。但可能大家会忽视这样一种细节,即这位天才教师将要讲到最为独创,最为精妙,最为深奥之处时,他往往会顿一顿话头,或者皱一皱眉头,流利的话语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强行撕裂,尽管这种裂痕不会太长,仅一秒之内,然后刻意地试图在这种超乎物外、形而上学的想法与浅薄和媚俗的现实层面建立某种关联。每当遇到这种时刻,我们似乎能“妄加”体味到他/她内心那种复杂的感受:渴望超越,但惧怕超越的两难性选择冲突。也许在他的内心,并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理解他,理解他的思想。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使他为往别人都去不了的更高处成长而焦虑,因为,这成长的背后意味着心灵生活上的离群索居,不被大众所接受的高处不胜寒!
我们周围都会有这样一写人品堪佳,心智聪慧的同学、朋友,在一起聊天,能够在超乎世界、俯仰古今、穿越时空中获得对于整体世界和人类群体的深远体味,但每每在很投入地聊到这样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他们会提出求教或者暗自思考:“一个人喜欢探究这些艰深的问题,是不是他在精神上存在着某种自虐倾向?一个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去想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这些可以带来现实欢乐的东西,却一定要去想这些和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这仿佛在说这种谈话是一件很不地道,很不应该的事情。仿佛这种谈话,会象蛀虫一样蚕食着他现实生活中的朴实和欢乐似的。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而“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现在大学校园内对女博士所存在的傲慢与偏见也许正基于此种原因,作为她们而言,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恐惧背后的无意识信念常常是“如果我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则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伴侣来配我,我将孤独一生。”对于有着这样信念的人来讲,“实现自己”也就意味着“失去爱”。爱的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样如此重要,以致于任一压抑都会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
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我们应无数次地在心中发出自信与坚定的声音:“起来,实现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