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音乐作品选
舒曼音乐作品选
2005-12-05 21:10:13 来自: 儿时情景
舒曼音乐作品选
降B大调 第一号交响曲"春天"
作品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初演。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体裁。譬如在他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了一百几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一生》等富有代表性的名作)。
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亦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活泼而有震撼力的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片段1)。
第二乐章: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一首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片段2)。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片段3)。
第四乐章:快板,降B大调,2/2拍子。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片段4)。
降E大调 第三号交响曲 (莱茵)
完成于1850年,是他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那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这部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之诙谐曲与以前的诙谐曲不同,有着缓慢的民间舞曲般的风格;第四乐章以间奏曲风格插入,形成音乐形式上的主要特征;而第一乐章有许多部分均给人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近似的感觉。
第一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形式。没有序奏部,而直接以全体乐器有力的强奏呈示第一主题。整个乐章色调明朗、欢欣鼓舞的开头充分表现了舒曼对新环境的信心和愉快心情(片段1)。
第二乐章,诙谐曲,极平稳地,C大调,3/4拍,原有副标题"莱茵河的早晨"。虽为诙谐曲,但有回旋曲风格,是一首德国民间古老的饮酒歌,具有朴素单纯的民谣风味(片段2)。
第三乐章,不快的速度,降A大调,4/4拍。是一首典雅而抒情的间奏,木管奏出颇有感伤情调的浪漫曲(片段3)。
第四乐章,壮丽地,降e小调,4/4拍。这一乐章是赞美科隆大教堂的颂歌,回荡着管风琴的旋律。主题由法国号与乐章中首次出现的长号演奏,表现出科隆大教堂庄严、凝重的风格(片段4)。
第五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2/2拍,奏鸣曲形式。直接由第四乐章转入,曲调欢快,象征莱茵河畔节日庆祝活动的欢乐(片段5)。
a小调 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交响练习曲
这一乐曲写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已经二十四岁。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钢琴练习中损伤了右手,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当钢琴家的念头,于是他转而立志当音乐批评家与作曲家。 1834年,他以批评家的身份发行了《音乐新杂志》,以弗罗雷斯坦、欧塞比乌斯、拉洛、姜吉利等笔名开展热烈的活动。至于作曲方面,在数量上还很少,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这首《交响练习曲》与第二年完成的《狂欢节》而已。然而这两首乐曲都称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
曲名中的"交响"一词究竟因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由曲子的音乐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域",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的(片段1)。整部作品共有十二首乐曲,为变奏曲式。本曲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是后来的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狂欢节
此钢琴套曲完成于1835年,这一年舒曼二十五岁。后来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有下面一段关于这首乐曲的记事:"这一系列乐曲,似乎全部是为某一特别的目的而写的。……ASCH是波希米亚的一个小市镇的名字,在此不但有我在音乐方面的朋友,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名字中也有这个字在内(SCHUMANN)。曲名是日后才附加上去的。"
ASCH这个小市镇,位于波西米亚与萨克森的国境附近。至于舒曼为何要引用这样一个小市镇,后人认为有如下的缘由:1834年春,一个男爵封·弗立肯,把他的女儿艾尔奈丝黛妮带到莱比锡的音乐教师威克(即舒曼的老师)家里,目的是要他的女儿在此学习钢琴。艾尔奈丝黛妮当时芳龄十七岁,舒曼曾对她十分有好感,不久两人双双堕入情网,而且还有意结婚。然而,艾尔奈丝黛妮的父亲不同意这两人结合,最后终于把女儿带回家里。舒曼曾一度离开莱比锡去追寻这位少女,结果未遇而返。此后,这一恋爱经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永远消失了。
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乐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各首小曲的标题依次为:1.前奏(片段1);2.皮埃罗;3.阿尔列金;4.高贵的圆舞曲;5.欧塞比乌斯;6.弗罗雷斯坦;7.妖艳女子;8.回答;9.蝴蝶;10.跳舞的字母;11.贾琳娜;12.肖邦;13.埃斯特列拉;14.相认;15.潘塔隆和克隆宾娜;16.阿勒曼德舞曲;17.帕格尼尼;18.倾诉;19.散步;20.休息;21.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
这一套曲虽然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却已经显露出这 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各具特色的二十一首小曲都堪称精品,反映出舒曼在作曲方面的水准。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煎熬,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片段1)。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两个掷弹兵
又译《两个禁卫兵》,这是舒曼杰出的叙事性艺术歌曲之 代表作,歌词出自海涅的手笔。在历史上,拿破仑对于铲除欧洲的封建势力,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有历史功绩的,尽管他后来也曾侵略别国民族、压迫和剥削过别国人民。所以当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整个欧洲又陷入封建复辟时期。这时,不少国家的人民又重新怀念起拿破仑来,以寄托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向往--这首歌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
本歌曲通过描写两个法国掷弹兵,于1812年从俄罗斯战败负伤,经过德国回法国时的遭遇和对话。全曲采用通谱的手法,运用叙事音调塑造了为妻子、儿女担忧的掷弹兵甲,和忠实于"我的皇上拿破仑"的掷弹兵乙这两个不同的人物。歌曲最后引用了《马赛曲》雄伟的旋律,把战士至死不屈、念念不忘保卫胜利果实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极其动人。可是,这位战士最终只能是慷慨悲歌,而无柰于"拿破仑被流放,整个欧洲重新回到黑暗统治之下"的现实。因此全曲以沉重、悲剧性的钢琴尾奏告终。
奉献
1840年9月12日,舒曼与克拉拉终于在莱比锡附近的乡村教堂中举行了婚礼。克拉拉头戴桃金娘的花冠,舒曼把他作的由二十六首歌曲组成的歌曲集《桃金娘》(作品25)送给克拉拉作为结婚礼物。《奉献》就是曲集里面的第一首。
舒曼与克拉拉的结合,因遭到舒曼的老师威克(即克拉拉的父亲)强烈反对,而被耽搁四年,他们甚至为此向法院提出过诉讼。可以想见,婚礼上的舒曼处于多么大的兴奋之中!(这一年他总共创作了138首歌曲)
在本歌曲的首尾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A大调优美的旋律中,洋溢着热情、喜悦和活力;歌曲中段(E大调,对比段落)的情绪则是宁静、内在的,诚如歌词所写:"你是安宁,你是和平。"音乐中充满着幸福感(片段1)。
核桃树
这是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三首。是突出的 带有舒曼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样重要”之特点的一首。这首歌曲的旋律并不十分宽广、流畅,而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在曲中起着主导作用。美丽的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达得无比生动(片段1)。在变化三段式的中段,进一步表现了树叶在耳语、少女在倾诉的意境。而后,随着旋律线的低沉,刻划了少女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含笑进入梦乡的形象。全曲在盎然的诗意中达到了高潮,但从音乐上说,此处反而是全曲最平静的地方。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片段1),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片段2)、《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片段3)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2005-12-05 21:10:13 来自: 儿时情景
舒曼音乐作品选
降B大调 第一号交响曲"春天"
作品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初演。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体裁。譬如在他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了一百几十首歌曲(其中包括《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一生》等富有代表性的名作)。
本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亦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活泼而有震撼力的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片段1)。
第二乐章:甚缓板,降E大调,3/8拍子,一首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片段2)。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片段3)。
第四乐章:快板,降B大调,2/2拍子。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片段4)。
降E大调 第三号交响曲 (莱茵)
完成于1850年,是他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那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这部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之诙谐曲与以前的诙谐曲不同,有着缓慢的民间舞曲般的风格;第四乐章以间奏曲风格插入,形成音乐形式上的主要特征;而第一乐章有许多部分均给人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近似的感觉。
第一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形式。没有序奏部,而直接以全体乐器有力的强奏呈示第一主题。整个乐章色调明朗、欢欣鼓舞的开头充分表现了舒曼对新环境的信心和愉快心情(片段1)。
第二乐章,诙谐曲,极平稳地,C大调,3/4拍,原有副标题"莱茵河的早晨"。虽为诙谐曲,但有回旋曲风格,是一首德国民间古老的饮酒歌,具有朴素单纯的民谣风味(片段2)。
第三乐章,不快的速度,降A大调,4/4拍。是一首典雅而抒情的间奏,木管奏出颇有感伤情调的浪漫曲(片段3)。
第四乐章,壮丽地,降e小调,4/4拍。这一乐章是赞美科隆大教堂的颂歌,回荡着管风琴的旋律。主题由法国号与乐章中首次出现的长号演奏,表现出科隆大教堂庄严、凝重的风格(片段4)。
第五乐章,生动地,降E大调,2/2拍,奏鸣曲形式。直接由第四乐章转入,曲调欢快,象征莱茵河畔节日庆祝活动的欢乐(片段5)。
a小调 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交响练习曲
这一乐曲写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已经二十四岁。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钢琴练习中损伤了右手,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当钢琴家的念头,于是他转而立志当音乐批评家与作曲家。 1834年,他以批评家的身份发行了《音乐新杂志》,以弗罗雷斯坦、欧塞比乌斯、拉洛、姜吉利等笔名开展热烈的活动。至于作曲方面,在数量上还很少,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这首《交响练习曲》与第二年完成的《狂欢节》而已。然而这两首乐曲都称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
曲名中的"交响"一词究竟因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由曲子的音乐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域",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的(片段1)。整部作品共有十二首乐曲,为变奏曲式。本曲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是后来的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狂欢节
此钢琴套曲完成于1835年,这一年舒曼二十五岁。后来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有下面一段关于这首乐曲的记事:"这一系列乐曲,似乎全部是为某一特别的目的而写的。……ASCH是波希米亚的一个小市镇的名字,在此不但有我在音乐方面的朋友,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名字中也有这个字在内(SCHUMANN)。曲名是日后才附加上去的。"
ASCH这个小市镇,位于波西米亚与萨克森的国境附近。至于舒曼为何要引用这样一个小市镇,后人认为有如下的缘由:1834年春,一个男爵封·弗立肯,把他的女儿艾尔奈丝黛妮带到莱比锡的音乐教师威克(即舒曼的老师)家里,目的是要他的女儿在此学习钢琴。艾尔奈丝黛妮当时芳龄十七岁,舒曼曾对她十分有好感,不久两人双双堕入情网,而且还有意结婚。然而,艾尔奈丝黛妮的父亲不同意这两人结合,最后终于把女儿带回家里。舒曼曾一度离开莱比锡去追寻这位少女,结果未遇而返。此后,这一恋爱经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永远消失了。
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乐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各首小曲的标题依次为:1.前奏(片段1);2.皮埃罗;3.阿尔列金;4.高贵的圆舞曲;5.欧塞比乌斯;6.弗罗雷斯坦;7.妖艳女子;8.回答;9.蝴蝶;10.跳舞的字母;11.贾琳娜;12.肖邦;13.埃斯特列拉;14.相认;15.潘塔隆和克隆宾娜;16.阿勒曼德舞曲;17.帕格尼尼;18.倾诉;19.散步;20.休息;21.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
这一套曲虽然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却已经显露出这 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各具特色的二十一首小曲都堪称精品,反映出舒曼在作曲方面的水准。本曲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问世,在当时不仅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更表现出作者在艺术方面勇于革新的批判精神。
《曼弗雷德》序曲
英国诗人拜伦的哲学诗剧《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是一个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的人。他怀疑知识、科学,鄙视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远离爱情,宁愿忍受折磨和煎熬,独自过着高傲孤寂的幽居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摒弃宗教,否定上帝,否定现存世界中的一切秩序,表现出一种任何反动势力都不能使之屈服的坚韧不拔的反抗精神。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他同舒曼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舒曼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舒曼为拜伦的这部诗剧写了十六段配乐,包括一首序曲和十五段合唱、重唱、朗诵伴奏和器乐间奏。其中最杰出的是它的序曲,可以说,这首序曲是舒曼最有才气的作品之一。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划取胜。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用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刻划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片段1)。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两个掷弹兵
又译《两个禁卫兵》,这是舒曼杰出的叙事性艺术歌曲之 代表作,歌词出自海涅的手笔。在历史上,拿破仑对于铲除欧洲的封建势力,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有历史功绩的,尽管他后来也曾侵略别国民族、压迫和剥削过别国人民。所以当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整个欧洲又陷入封建复辟时期。这时,不少国家的人民又重新怀念起拿破仑来,以寄托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向往--这首歌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
本歌曲通过描写两个法国掷弹兵,于1812年从俄罗斯战败负伤,经过德国回法国时的遭遇和对话。全曲采用通谱的手法,运用叙事音调塑造了为妻子、儿女担忧的掷弹兵甲,和忠实于"我的皇上拿破仑"的掷弹兵乙这两个不同的人物。歌曲最后引用了《马赛曲》雄伟的旋律,把战士至死不屈、念念不忘保卫胜利果实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极其动人。可是,这位战士最终只能是慷慨悲歌,而无柰于"拿破仑被流放,整个欧洲重新回到黑暗统治之下"的现实。因此全曲以沉重、悲剧性的钢琴尾奏告终。
奉献
1840年9月12日,舒曼与克拉拉终于在莱比锡附近的乡村教堂中举行了婚礼。克拉拉头戴桃金娘的花冠,舒曼把他作的由二十六首歌曲组成的歌曲集《桃金娘》(作品25)送给克拉拉作为结婚礼物。《奉献》就是曲集里面的第一首。
舒曼与克拉拉的结合,因遭到舒曼的老师威克(即克拉拉的父亲)强烈反对,而被耽搁四年,他们甚至为此向法院提出过诉讼。可以想见,婚礼上的舒曼处于多么大的兴奋之中!(这一年他总共创作了138首歌曲)
在本歌曲的首尾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A大调优美的旋律中,洋溢着热情、喜悦和活力;歌曲中段(E大调,对比段落)的情绪则是宁静、内在的,诚如歌词所写:"你是安宁,你是和平。"音乐中充满着幸福感(片段1)。
核桃树
这是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三首。是突出的 带有舒曼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样重要”之特点的一首。这首歌曲的旋律并不十分宽广、流畅,而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在曲中起着主导作用。美丽的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达得无比生动(片段1)。在变化三段式的中段,进一步表现了树叶在耳语、少女在倾诉的意境。而后,随着旋律线的低沉,刻划了少女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含笑进入梦乡的形象。全曲在盎然的诗意中达到了高潮,但从音乐上说,此处反而是全曲最平静的地方。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作品创作于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这一年作者与其深爱的克拉拉结婚,它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作品共包括十六首声乐作品,歌词来自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六十五首诗。这组作品不仅是舒曼声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艺术结构最完整的杰作。
《诗人之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曲调,有婉转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质的《灿烂鲜艳的五月里》(片段1),有民歌性质的《小玫瑰,小百合》(片段2)、《那小的花儿们如果知道》等,也有辽阔严肃史诗性的《莱茵河》(片段3)等等,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声乐作品。
-
给点阳光就灿烂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14 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