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米拉日巴大师集》--关于“为学”与“为道”
读《米拉日巴大师集》--关于“为学”与“为道”
近读《米拉日巴大师集》,被大师舍弃一切世法羁绊、离相住空、得大自在的崇高境界所深深折服。
其实无论对佛教有否信仰,于佛理有否契合,只要一个人对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还有理想主义的向往,则对米拉大师这样坚定超拔、毫不妥协地追求信念的纯净和心灵的解脱并获得深刻觉醒的“行”者,都会生出无比的崇敬之心。
米拉日巴,意为“着布衣的米拉”,得名的来由是大师一年四季、不论寒暑用以遮体的一件单薄的布衣。大师乃名播雪域之大成就者,无论行迹何处都受到信众的虔诚供养,然而出于对一切世法根本的弃离,大师终生选择在深山雪洞中修行,不接受任何财物珍宝,不取二日之粮,物质需要缩减到不可思议的最低,甚至不住寺院,不集信众,只是随处随时应机开示,他所收的弟子亦必须跟他一样长年在荒僻无人之处进行艰苦的修行。
然而米拉大师绝非一般想像中的苦行者:因为世人以为“乐”者,对“空”性的修证者来说不过业感轮回的缰绳锁链,而世人以为极端艰苦的生活,对大师这样的成就者,则非但无任何凄惨愁苦之相,相反,是笼罩在般若智慧的光辉之下、充满了禅悦法喜的至乐、来去自由的大自在的境界。这种快乐来自对自性空明、能所不二的现量体认,所以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境条件的绝对的解脱。因此大师多次以雪狮、大鹏自喻,盖如同雪狮、大鹏以雪山天空为家乃出于天性,选择无人的深山为家亦是瑜伽行者一贯的宗风,是基于对世间一切虚妄淫乐的厌弃而自然而然采取的生活方式,而与任何(世人所想像的)矫情或逃避无关。
对世间法的离弃虽然伟大,但并非最难的,对“空”性现量证得的结果是对“一切法不可得”的认识,因此伟大的行者甚至对作为解脱之道的佛法亦无贪着。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经律论三藏浩瀚如海,若贪着言语文字、概念名相,皓首穷经而为学者,则其迷悟与执迷世法亦无本质区别,犹如佛祖师们常说的“买椟还珠”、“负尸行路”。故米拉大师一贯对弟子强调实修胜于学问,口诀胜于经典,若于实证实修中证悟自心本来智慧、法相本来空性,则智慧与佛无二,经藏亦可应机而说,如泉自涌,而迷恋死文字斤斤计较者,何其愚哉?
身为“知识分子”,我自己对“对文字的贪着”深有体会,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失”,“安贫守困”或尚能为之,但对“博学专深”的贪求,则无餍足,而不悟知识对人性的深刻的异化,竞求之心随潮流奔命不暇,“学而不思”,学而不知其所以学、所为学,在在皆是,有知识者无智慧,古今中外,绝非罕见的现象!
故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还只是从养生的角度(所谓“遁天倍情”)立论,老子的见地则更为深刻: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在我的理解中,“为学”与“为道”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取向,“为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故曰“日进”,知识越积越多,学科越来越分化,专业越来越狭窄,从元典到注释、到考证、补正、集解,言而论,论而辩,辩而诤,树立宗派,严饰门墙,一言生万言,一书生万书,学者乎?书橱乎?
而学道者不如是,学道者未必不为学也,学本无害,害者自迷,为学者于同中见异,为道者则于异中见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每个人所需的不过一条道路而已,海有万倾之波,而饮者所需也不过一掬而已,所以学道者见月而弃指,登岸而弃筏,重在心得,不在口说,故所行越远,则所弃越多,故曰“日损”,其实损也非真损,实际所得已了然于胸,去其枝节、支离、烦琐、无聊而得其精髓,虽不假言语文字,亦不避言语文字,如见光者,可以百喻描述光之性状,而自知光之性状,百喻盖为未见光者所说,非自用也。
“为学”者以人殉学,虽成学问,难免铸成狭隘琐细之人格,“为道”者亦未必不学,然以学成人,由学而体认万物一体之道,成完整和谐之人格,称之为“道成肉身”可也。
成一专门之学故已难能,以人殉学也未尝没有高尚的一面,然而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于自心本性、万法实相做一通盘了解,成就独往自由之人格,甘心划地自限于一隅,岂非辜负难得之生命?
呜呼!吾虽不才,吾不自小,吾其“为道”!
近读《米拉日巴大师集》,被大师舍弃一切世法羁绊、离相住空、得大自在的崇高境界所深深折服。
其实无论对佛教有否信仰,于佛理有否契合,只要一个人对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高度还有理想主义的向往,则对米拉大师这样坚定超拔、毫不妥协地追求信念的纯净和心灵的解脱并获得深刻觉醒的“行”者,都会生出无比的崇敬之心。
米拉日巴,意为“着布衣的米拉”,得名的来由是大师一年四季、不论寒暑用以遮体的一件单薄的布衣。大师乃名播雪域之大成就者,无论行迹何处都受到信众的虔诚供养,然而出于对一切世法根本的弃离,大师终生选择在深山雪洞中修行,不接受任何财物珍宝,不取二日之粮,物质需要缩减到不可思议的最低,甚至不住寺院,不集信众,只是随处随时应机开示,他所收的弟子亦必须跟他一样长年在荒僻无人之处进行艰苦的修行。
然而米拉大师绝非一般想像中的苦行者:因为世人以为“乐”者,对“空”性的修证者来说不过业感轮回的缰绳锁链,而世人以为极端艰苦的生活,对大师这样的成就者,则非但无任何凄惨愁苦之相,相反,是笼罩在般若智慧的光辉之下、充满了禅悦法喜的至乐、来去自由的大自在的境界。这种快乐来自对自性空明、能所不二的现量体认,所以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境条件的绝对的解脱。因此大师多次以雪狮、大鹏自喻,盖如同雪狮、大鹏以雪山天空为家乃出于天性,选择无人的深山为家亦是瑜伽行者一贯的宗风,是基于对世间一切虚妄淫乐的厌弃而自然而然采取的生活方式,而与任何(世人所想像的)矫情或逃避无关。
对世间法的离弃虽然伟大,但并非最难的,对“空”性现量证得的结果是对“一切法不可得”的认识,因此伟大的行者甚至对作为解脱之道的佛法亦无贪着。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经律论三藏浩瀚如海,若贪着言语文字、概念名相,皓首穷经而为学者,则其迷悟与执迷世法亦无本质区别,犹如佛祖师们常说的“买椟还珠”、“负尸行路”。故米拉大师一贯对弟子强调实修胜于学问,口诀胜于经典,若于实证实修中证悟自心本来智慧、法相本来空性,则智慧与佛无二,经藏亦可应机而说,如泉自涌,而迷恋死文字斤斤计较者,何其愚哉?
身为“知识分子”,我自己对“对文字的贪着”深有体会,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失”,“安贫守困”或尚能为之,但对“博学专深”的贪求,则无餍足,而不悟知识对人性的深刻的异化,竞求之心随潮流奔命不暇,“学而不思”,学而不知其所以学、所为学,在在皆是,有知识者无智慧,古今中外,绝非罕见的现象!
故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还只是从养生的角度(所谓“遁天倍情”)立论,老子的见地则更为深刻: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在我的理解中,“为学”与“为道”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取向,“为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故曰“日进”,知识越积越多,学科越来越分化,专业越来越狭窄,从元典到注释、到考证、补正、集解,言而论,论而辩,辩而诤,树立宗派,严饰门墙,一言生万言,一书生万书,学者乎?书橱乎?
而学道者不如是,学道者未必不为学也,学本无害,害者自迷,为学者于同中见异,为道者则于异中见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每个人所需的不过一条道路而已,海有万倾之波,而饮者所需也不过一掬而已,所以学道者见月而弃指,登岸而弃筏,重在心得,不在口说,故所行越远,则所弃越多,故曰“日损”,其实损也非真损,实际所得已了然于胸,去其枝节、支离、烦琐、无聊而得其精髓,虽不假言语文字,亦不避言语文字,如见光者,可以百喻描述光之性状,而自知光之性状,百喻盖为未见光者所说,非自用也。
“为学”者以人殉学,虽成学问,难免铸成狭隘琐细之人格,“为道”者亦未必不学,然以学成人,由学而体认万物一体之道,成完整和谐之人格,称之为“道成肉身”可也。
成一专门之学故已难能,以人殉学也未尝没有高尚的一面,然而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于自心本性、万法实相做一通盘了解,成就独往自由之人格,甘心划地自限于一隅,岂非辜负难得之生命?
呜呼!吾虽不才,吾不自小,吾其“为道”!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