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
这些日子在图书馆闲逛,着实遇见些令我称意的书。先是翻到的一本法国人写的,《隐士——透视孤独》,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讲的是历史上几位影响深远的隐士,我觉得称为独居者更合适,他们离群索居寻找隐秘的安静。“灵修和箴言,与其说是在谈孤独,不如说在谈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灵,那些选择离群索居的人,是能够坦然的面对自然和自己的。”
在豆瓣上看到相关的书籍,《空谷幽兰》这本书,单是名字就一下子吸引了我,刚巧的是在图书馆又被我翻了出来。读了两遍之后,依旧觉得口有余香。
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他也在寺院中禅修多年,十分喜爱并熟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听人说大陆上的隐修者都共产党消灭干净了。(告诉他这话的竟是当时名不经转的马英九,实在有趣)他不信,怀着十分可爱又憧憬之心,在80年代末期和摄影师一起踏上了寻找隐士的旅程。他对隐士是怀着十分圣洁的想象的:“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珠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时的片刻小憩。”
整本书的描述,主要是他数次在西安附近的山间谷中寻找隐士的过程,穿插着对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描述,引经据典,也主要是来自山间林中古代遗迹的回想。由终南山寻道开始,不免对差点被我们遗忘的祖辈们进行回溯。隐士传统可以到回源到三皇五帝时期,皇帝得道飞升、尧舜让位而隐者不受,又有后来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这本不连贯的历史却不乏有隐者。秦乱隐遁的商山四皓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也是出世和入世矛盾的体现。而张良和诸葛亮隐居觅贤主以辅助,似乎也表明了幽兰必将惠泽世人。隐士们,不论是修道者如老庄、重阳真人等,还是修佛者的一花五叶,或者儒家大贤人不求闻达,或是纯粹喜欢僻静的孤独者,他们都是出家人,出的尘廛尽量摆脱对物欲的缠绕,寻找安静的地方,亲近自然,“万法归一”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出的函谷关,沿着千年前老子西去的道路,就着缘由,遍访群山的隐士,过的险峻奇绝的华山,越过折柳送别的灞河,又出得终南、观音、五台、太白诸山,到了楼观台,老子留于尹喜《道德经》飞升之地。虽然经过文革的“洗礼”,山上道观寺庙皆破损甚多,出家之人也大半还俗迁走,但终有些隐于深山的修行者们。或许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眼中是清贫和孤独的,也没有作者行前想象的那么清净和洒脱,但他们是精神完满的人。
比尔的可爱之处,在于做了中国人多半不会做并认为是傻的事情,他傻的可爱。我也曾有过山中寻道的想法,就是不知在这旅游昌盛,性情浮躁的年纪是否真能遇得机缘。这是我面对作者自觉惭愧之一。惭愧之二是觉得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了解,大大的落后于人。总算得上是炎黄子孙,华夏一族的一员,但那历史也好,传说也好,都仅仅略有耳闻,熟知的就更少了。至于山海经、高士传、史记、儒道佛之玄学,都不能了然。这些个传世经典,就真的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物。
诚然如作者所言,他们是一群与时代脱节的人,但却不与季节脱节。而回归到城市之中,那尘廛里的隐者不正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写照吗?其实这空谷自是助人破得痴妄,在尘廛里修的尘外之功,也是极乐之道。我们无从隐居于深山,但是那份修道的心,说到底是在修自己的德行,道本是空无的,只有使自己的德配天地,才能与万物合一。那份纯粹的,如婴儿般的心,你保得住吧?
在豆瓣上看到相关的书籍,《空谷幽兰》这本书,单是名字就一下子吸引了我,刚巧的是在图书馆又被我翻了出来。读了两遍之后,依旧觉得口有余香。
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他也在寺院中禅修多年,十分喜爱并熟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听人说大陆上的隐修者都共产党消灭干净了。(告诉他这话的竟是当时名不经转的马英九,实在有趣)他不信,怀着十分可爱又憧憬之心,在80年代末期和摄影师一起踏上了寻找隐士的旅程。他对隐士是怀着十分圣洁的想象的:“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珠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时的片刻小憩。”
整本书的描述,主要是他数次在西安附近的山间谷中寻找隐士的过程,穿插着对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描述,引经据典,也主要是来自山间林中古代遗迹的回想。由终南山寻道开始,不免对差点被我们遗忘的祖辈们进行回溯。隐士传统可以到回源到三皇五帝时期,皇帝得道飞升、尧舜让位而隐者不受,又有后来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这本不连贯的历史却不乏有隐者。秦乱隐遁的商山四皓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也是出世和入世矛盾的体现。而张良和诸葛亮隐居觅贤主以辅助,似乎也表明了幽兰必将惠泽世人。隐士们,不论是修道者如老庄、重阳真人等,还是修佛者的一花五叶,或者儒家大贤人不求闻达,或是纯粹喜欢僻静的孤独者,他们都是出家人,出的尘廛尽量摆脱对物欲的缠绕,寻找安静的地方,亲近自然,“万法归一”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出的函谷关,沿着千年前老子西去的道路,就着缘由,遍访群山的隐士,过的险峻奇绝的华山,越过折柳送别的灞河,又出得终南、观音、五台、太白诸山,到了楼观台,老子留于尹喜《道德经》飞升之地。虽然经过文革的“洗礼”,山上道观寺庙皆破损甚多,出家之人也大半还俗迁走,但终有些隐于深山的修行者们。或许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眼中是清贫和孤独的,也没有作者行前想象的那么清净和洒脱,但他们是精神完满的人。
比尔的可爱之处,在于做了中国人多半不会做并认为是傻的事情,他傻的可爱。我也曾有过山中寻道的想法,就是不知在这旅游昌盛,性情浮躁的年纪是否真能遇得机缘。这是我面对作者自觉惭愧之一。惭愧之二是觉得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了解,大大的落后于人。总算得上是炎黄子孙,华夏一族的一员,但那历史也好,传说也好,都仅仅略有耳闻,熟知的就更少了。至于山海经、高士传、史记、儒道佛之玄学,都不能了然。这些个传世经典,就真的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物。
诚然如作者所言,他们是一群与时代脱节的人,但却不与季节脱节。而回归到城市之中,那尘廛里的隐者不正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写照吗?其实这空谷自是助人破得痴妄,在尘廛里修的尘外之功,也是极乐之道。我们无从隐居于深山,但是那份修道的心,说到底是在修自己的德行,道本是空无的,只有使自己的德配天地,才能与万物合一。那份纯粹的,如婴儿般的心,你保得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