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面筋
去无锡办事,特地跑去三凤桥肉庄买肉骨头、清水油面筋。无锡靠近太湖,土特产甚多,湖里的有“太湖三白”:白水鱼、白虾、银鱼,无锡茭白也肥壮如儿臂,秋来红菱如美人的俏丽嘴角。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早些年,这话是一点不错的。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对此可以有汪洋之叹。
到九十年代,太湖边工业发达起来,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去鼋头渚玩时,可以看见蠡湖上是一片绿藻,湖水有草腥气。风吹浪打岸,石岸边上全是绿色的。从前有个相声,说有人写诗:月亮像个大乒乓;太阳像个鸭蛋黄;碧绿的海水啊,像一碗菠菜汤。这个时候的太湖,也真的像一碗巨大的菠菜汤了。而在去年,居然打上来的饮用水都臭了。
痛哉!太湖是我家。
我小时候在溧阳长大。从上海去溧阳,经过宜兴时,有一段路是在太湖边开行,湖天美景就在眼前,那一程是最令人心醉的风光。
孩儿他爸是无锡人,他的爸爸妈妈在无锡成的亲,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到的上海。那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前几年,江阴巷也拆了,那幢有前后小天井的旧宅没了,无锡再没有可回去的地方。记得小天井里有口老井,我去打水清洗地板,水桶的绳子断了,吊桶掉在井里,我用一根“节节高”把吊桶钩了起来。“节节高”是用竹杆削去侧竹枝,留两寸长,钩在屋檐下,竹丫向上横搁一根竹杆,就可以晾衣裳。
无锡的小吃甚多。无锡小笼,以甜著称,肉馅里拌入大量的糖和酱油,吃上去甜烂香糯,两三个打不住。小馄饨不叫小馄饨,叫皱纱馄饨,皮子薄得如轻纱,在沸水锅里翻腾,却不破不烂。王兴记的开洋(虾米)大馄饨,汤雪白,里面放有极细的豆腐干丝,为他处没有。我去的时候,此店的筹子还是竹制的,被无数人捏得油光锃亮。早市极旺,翻桌又快,为了识别先来后到,店里的高招是用一支粉笔在桌子上写批号,吃完一批,收碗抹桌子的时候,顺便就把粉笔字擦去了。此外还有玉兰饼。海棠糕。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有名,连古龙的小说里都有。无锡肉骨头又叫酱排骨,出名的肉庄店家是三凤桥,陆稿荐。无锡人骂孩子,说耳朵到陆稿荐去了,意为孩子没有听话,耳朵成了酱肉店的菜了。
无锡另有一个特产大大有名,就是清水油面筋。上海也有油面筋,只是一下锅就成了糊糊的一团,不筋斗,没嚼头,我从来不买,只买无锡的。叫是叫“清水”油面筋,却是用油炸出来的。
无锡油面筋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年。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无锡油面筋,即使在夏天,也可以放一个月不坏,不会有哈喇味,这个,连火腿都要自愧不如了。
我关于油面筋的最早记忆是四五岁的时候,我妈回她妈家就是我外婆家,外婆去邻居家打牌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打开门一看,一句话没有,跑去找外婆,说家里来了个女人,带了许多大圆子。这大圆子就是无锡油面筋。
三凤桥的油面筋,老大一袋,一百只左右,只卖十一块五,上海的油面筋,稍好的也要四块多,只有二十多只。
面筋的吃法甚多。最常见的当然是酿面筋,肉糜拌上味道,面筋揿只洞,把肉馅塞进去,加汤煮熟就成,汤里可以放点姜片蒜片、八角茴香什么的。肉馅里还可以加荠菜、芹菜、竹笋、茭白等。其实说起来,和红烧丸子也差不多,但肉丸子外面多了这一层面筋,味道就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大大的不一样。这个就跟把肉灌进肠衣里做成香肠,风干后变成另一种东西一回事。
炒素。面筋、香菇、笋片、黑木耳、黄花(金针菜)一起炒,出锅前加点黄酒。这是一道极受欢迎在素菜,庙里的素斋都有这个菜。还有单用香菇炒面筋的,香而韧。这个也是面浇头。夏天则是丝瓜炒面筋,青翠金黄,清淡可口。面筋百页汤。冬天吃面筋冬笋煲,可以加臭豆腐。面筋吸味,用汤一煨,总是鲜美异常,不论是炒素还是炒丝瓜,面筋都是第一个抢完的。我的侄女儿吃酿面筋,恶劣到把面筋剥下来吃了,里头的馅料肉丸子剩在碗里。
面筋这个东西,吃在嘴里,又嚼得,又滑溜溜,似肉非肉,似素非素,口感极好。庙里的素斋爱用面筋,可以起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中国人一向中庸主义,喜欢走中间路线。佛是要信的,肉是不能不吃的。据说印度的素食者占到国民的40%,咱们吃个长素就可以立传了。杀生要不得,怎么办?吃素嘛放在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就是集日,清了一天肠胃,第二天正好可以大吃二喝。有的地方甚至把去庙里吃斋当个节目,兴师动众,呼朋唤友。
面筋出自面粉,却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一抔面粉,一只面筋,放在一起两两相对,非但它们对面不识,我们也会结舌置疑。散如灰尘般的面粉,里面居然有这样的筋骨,再让人想不到。在经过加水拌合、搓揉摔打、清洗漂晒后,松散的粉和无形的水,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团柔情。拉扯不开,揪撕不断,需要一把利剪,才能摘下一球,入滚油锅中煎熬,眨眼间成了一颗圆球。从一粒麦子到一只面筋,可怜它几番磨难。石磨磨去皮,石臼舂成粉,水淹手搓,烈火烹油,十八般苦处俱已受过,出来还它一个金黄的浮生。
原来一滴水里有世界,一粒粉里有乾坤。
附:油面筋的做法:
1.打糊头。在50公斤面粉中陆续加水30~35公斤调和搅拌,搅拌时间约25分钟,夏短冬长,然后静置4~8分钟,待到糊头起泡,面筋即已凝集。
2.洗面筋。清洗四次,在50公斤凝集面筋中,第一次放水45公斤清洗,第二次40公斤,第三、四次各17.5公斤,最后取得面筋(洗下的水经沉淀后可提取淀粉)。
3.揉浆。先在50公斤的面筋内加0.75~1公斤食盐,再把面筋剪成0.5公斤左右的小块,放入盛有清水的缸内,人工搅拌,洗出残余淀粉白浆,连续换水搅拌直到水变清为止。
4.摊晾。把已揉清浆水的面筋剪成150克重的小片,摊晾在竹匾上淋水1小时后用干毛巾在摊晾的面筋上掀压吸取水分,直到面筋不粘手为止。
5.打浆。把面筋剪成50~100克重的小块,按500克面筋加150克面粉充分拌和,然后把面筋块拉长,拉长的方法是:一头用手抓住,一头往桌面上摔打,直到面筋中见不到面粉为止。
6.摘坯。把面筋搞成小球形状,每50克面筋摘13~14个坯。
7.油炸。当油温达到120℃时,将面筋坯子慢慢放人油锅中,待面筋发泡,表皮变硬,没有生面筋时即可。
到九十年代,太湖边工业发达起来,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去鼋头渚玩时,可以看见蠡湖上是一片绿藻,湖水有草腥气。风吹浪打岸,石岸边上全是绿色的。从前有个相声,说有人写诗:月亮像个大乒乓;太阳像个鸭蛋黄;碧绿的海水啊,像一碗菠菜汤。这个时候的太湖,也真的像一碗巨大的菠菜汤了。而在去年,居然打上来的饮用水都臭了。
痛哉!太湖是我家。
我小时候在溧阳长大。从上海去溧阳,经过宜兴时,有一段路是在太湖边开行,湖天美景就在眼前,那一程是最令人心醉的风光。
孩儿他爸是无锡人,他的爸爸妈妈在无锡成的亲,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到的上海。那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前几年,江阴巷也拆了,那幢有前后小天井的旧宅没了,无锡再没有可回去的地方。记得小天井里有口老井,我去打水清洗地板,水桶的绳子断了,吊桶掉在井里,我用一根“节节高”把吊桶钩了起来。“节节高”是用竹杆削去侧竹枝,留两寸长,钩在屋檐下,竹丫向上横搁一根竹杆,就可以晾衣裳。
无锡的小吃甚多。无锡小笼,以甜著称,肉馅里拌入大量的糖和酱油,吃上去甜烂香糯,两三个打不住。小馄饨不叫小馄饨,叫皱纱馄饨,皮子薄得如轻纱,在沸水锅里翻腾,却不破不烂。王兴记的开洋(虾米)大馄饨,汤雪白,里面放有极细的豆腐干丝,为他处没有。我去的时候,此店的筹子还是竹制的,被无数人捏得油光锃亮。早市极旺,翻桌又快,为了识别先来后到,店里的高招是用一支粉笔在桌子上写批号,吃完一批,收碗抹桌子的时候,顺便就把粉笔字擦去了。此外还有玉兰饼。海棠糕。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有名,连古龙的小说里都有。无锡肉骨头又叫酱排骨,出名的肉庄店家是三凤桥,陆稿荐。无锡人骂孩子,说耳朵到陆稿荐去了,意为孩子没有听话,耳朵成了酱肉店的菜了。
无锡另有一个特产大大有名,就是清水油面筋。上海也有油面筋,只是一下锅就成了糊糊的一团,不筋斗,没嚼头,我从来不买,只买无锡的。叫是叫“清水”油面筋,却是用油炸出来的。
无锡油面筋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年。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无锡油面筋,即使在夏天,也可以放一个月不坏,不会有哈喇味,这个,连火腿都要自愧不如了。
我关于油面筋的最早记忆是四五岁的时候,我妈回她妈家就是我外婆家,外婆去邻居家打牌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打开门一看,一句话没有,跑去找外婆,说家里来了个女人,带了许多大圆子。这大圆子就是无锡油面筋。
三凤桥的油面筋,老大一袋,一百只左右,只卖十一块五,上海的油面筋,稍好的也要四块多,只有二十多只。
面筋的吃法甚多。最常见的当然是酿面筋,肉糜拌上味道,面筋揿只洞,把肉馅塞进去,加汤煮熟就成,汤里可以放点姜片蒜片、八角茴香什么的。肉馅里还可以加荠菜、芹菜、竹笋、茭白等。其实说起来,和红烧丸子也差不多,但肉丸子外面多了这一层面筋,味道就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大大的不一样。这个就跟把肉灌进肠衣里做成香肠,风干后变成另一种东西一回事。
炒素。面筋、香菇、笋片、黑木耳、黄花(金针菜)一起炒,出锅前加点黄酒。这是一道极受欢迎在素菜,庙里的素斋都有这个菜。还有单用香菇炒面筋的,香而韧。这个也是面浇头。夏天则是丝瓜炒面筋,青翠金黄,清淡可口。面筋百页汤。冬天吃面筋冬笋煲,可以加臭豆腐。面筋吸味,用汤一煨,总是鲜美异常,不论是炒素还是炒丝瓜,面筋都是第一个抢完的。我的侄女儿吃酿面筋,恶劣到把面筋剥下来吃了,里头的馅料肉丸子剩在碗里。
面筋这个东西,吃在嘴里,又嚼得,又滑溜溜,似肉非肉,似素非素,口感极好。庙里的素斋爱用面筋,可以起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中国人一向中庸主义,喜欢走中间路线。佛是要信的,肉是不能不吃的。据说印度的素食者占到国民的40%,咱们吃个长素就可以立传了。杀生要不得,怎么办?吃素嘛放在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就是集日,清了一天肠胃,第二天正好可以大吃二喝。有的地方甚至把去庙里吃斋当个节目,兴师动众,呼朋唤友。
面筋出自面粉,却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一抔面粉,一只面筋,放在一起两两相对,非但它们对面不识,我们也会结舌置疑。散如灰尘般的面粉,里面居然有这样的筋骨,再让人想不到。在经过加水拌合、搓揉摔打、清洗漂晒后,松散的粉和无形的水,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团柔情。拉扯不开,揪撕不断,需要一把利剪,才能摘下一球,入滚油锅中煎熬,眨眼间成了一颗圆球。从一粒麦子到一只面筋,可怜它几番磨难。石磨磨去皮,石臼舂成粉,水淹手搓,烈火烹油,十八般苦处俱已受过,出来还它一个金黄的浮生。
原来一滴水里有世界,一粒粉里有乾坤。
附:油面筋的做法:
1.打糊头。在50公斤面粉中陆续加水30~35公斤调和搅拌,搅拌时间约25分钟,夏短冬长,然后静置4~8分钟,待到糊头起泡,面筋即已凝集。
2.洗面筋。清洗四次,在50公斤凝集面筋中,第一次放水45公斤清洗,第二次40公斤,第三、四次各17.5公斤,最后取得面筋(洗下的水经沉淀后可提取淀粉)。
3.揉浆。先在50公斤的面筋内加0.75~1公斤食盐,再把面筋剪成0.5公斤左右的小块,放入盛有清水的缸内,人工搅拌,洗出残余淀粉白浆,连续换水搅拌直到水变清为止。
4.摊晾。把已揉清浆水的面筋剪成150克重的小片,摊晾在竹匾上淋水1小时后用干毛巾在摊晾的面筋上掀压吸取水分,直到面筋不粘手为止。
5.打浆。把面筋剪成50~100克重的小块,按500克面筋加150克面粉充分拌和,然后把面筋块拉长,拉长的方法是:一头用手抓住,一头往桌面上摔打,直到面筋中见不到面粉为止。
6.摘坯。把面筋搞成小球形状,每50克面筋摘13~14个坯。
7.油炸。当油温达到120℃时,将面筋坯子慢慢放人油锅中,待面筋发泡,表皮变硬,没有生面筋时即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蓝紫青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春花织金 (7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八)丽江到昆明 (8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七)剑川 (2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六)从海东到沙溪 (7人喜欢)
- 2024年底,去云南看冬樱花(五)南涧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