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传略1
原文:http://www.wugu123.com/other/chenping-001/
西汉文帝二年,重病已久的丞相陈平在自己宅邸中,默默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临死之际,陈平想必百感交集,年幼家贫时的种种不幸,行军打仗时的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的战战兢兢,一幕幕浮上心头。将去之时,虽位极人臣,也不能号令上天假以人寿;纵富可敌国,亦不能贿赂司命增其天年。迈向死亡的道路也许并不美妙,但对于陈平而言,却并不需要太过遗憾。生如夏花,逝若冬雪,固然是一种凄美,但能够静静地在等待中走完,而不用担心像韩信之流那样兔死狗烹,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帝国已经平定了诸吕的叛乱,新君已经册立,一切都已恢复正常的次序,再也不用担心由于诸吕和刘氏的纷争导致大分裂大黑暗的时代重新被召唤回来。经过萧何、曹参,还有陈平三代丞相的努力,西汉王朝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复苏之景,一个空前伟大的盛世即将到来。在这个盛世里,有过米粟流仓,钱绳朽断的富奢,有过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豪迈,有过百夷来朝,四海归一的盛景。陈平固然看不到这一切,但足以欣慰。
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享尽富贵并受尽荣华,对于幼年之陈平,想必是一种奢望,也许只在梦里出现。他出身于贫寒。家乡阳武,本是魏国之地,后被秦军占领。秦王朝的七年统一战争,六王毕而四海一,无数战士死于郊野,亦有千万百姓陪葬,巨大悲伤笼罩于当时之华夏大地。陈平的父母,或没于战乱,或死于战争带来的饥荒与疫病,从他记事时起,便只有哥哥陈伯与其相伴。兄弟二人耕种薄田三十亩聊以度日。过了几年,陈伯也娶了媳妇,成了家,家业稍稍有了些起色。岁月神偷,偷走了陈平的幼年记忆。留在史书里的陈平,一出场便青春年少,潇洒倜傥,爱读书不爱种地,爱游学不爱经商,爱交朋友不爱独处。哥哥陈伯也不勉强他从事生产,自己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任着陈平的性子发展。可是,陈平的嫂子却不这么想。又不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凭什么他不干活,不干活也就罢了,凭什么他就可以到处游学,花家里的钱,这家业早晚让陈平败了。实话实说,陈平干的有点太不像话,古代生产力本来就不高,他一不干,这全家劳动力少了三分之一,还在那白吃白喝当大爷,要谁谁都烦,更何况一个封建社会的文盲家庭妇女,即使是现在,家里有个大龄待业未婚男青年,放谁家里谁都愁。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期货。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黄金不能马上放进你的腰包;书中自有千钟粟,但佳肴不会立刻进入你的口中;同样,书中自有颜如玉,美女也不会主动牵你的手。陈平啊陈平,上天待你不薄,你想要的一切都将到来,都将为你所拥有,并将给你更多,但这美好到来之前,你还需要忍耐与煎熬,因为幸福来临之前,总是苦难先敲门。
幼年在家乡的日子,沉闷而无趣,陈平最大的快乐,一是看书,二是交朋友,交朋友还是为了看书,看完了还顺便交流交流,何乐而不为。当时,焚书坑儒刚过,这儒家的书肯定不能看,想看也没有,即使真有也不敢看,看不看只是个爱好问题,可要是真看了就是个掉脑袋的问题。思来想去,想必陈平当时能看的也就是些打着医卜类旗号保留下来的道家图书,由此也导致了陈平不但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算命本领,以后屡次危难之时,陈平都能算准天机,走上最正确的道路,可见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是多么的重要。
陈平很帅,帅的经常有人夸。有人夸就有人爱,有人爱就有人嫉妒,有人嫉妒就有人插科打诨,明讥暗讽,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不好混。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天,陈平和哥嫂在家,不知道是邻居家的张三,还是村里李四,也可能是镇上的王二麻子,总之,有个人到他家,当着陈平的面说,“哇!你真帅!可你家那么穷,你吃什么能长那么帅呢!”。感觉这话即使搁到现在,也挺不得体,表面是夸人,实际上是骂人穷,没本事,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陈平大嫂一看机会来了,借机骂了一口,顺便过了一把嘴瘾,“就是个吃糠咽菜的命,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纯粹是个饭桶,多余。” 陈平默然而不应声,傻笑而不应答,没办法,经常遇到这种混帐事,习惯就好,习惯就好,要是每次都跟人急,不知道一年能死多少回。但是,通常过把瘾之后都是无限的怅惘与悔恨,陈伯大怒,本着谁骂我弟就是跟我过不去,跟我过不去就是不想跟我过的精神,以此为借口休了妻子,并将其赶出了家门,义无反顾的和陈平一起打起了光棍,回归快乐单身汉的行列。若干年后,想必陈平的嫂子一定会追悔莫及,但覆水难收,不过,她也许也是幸运的,和那些泯然于历史烟波中的人相比,她好歹也是青史留名了,而且是在史记里留下了一句话,难得及其难得!至于,当年,万恶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陈伯有没有家庭暴力,这个也不敢说没有,只能说,这个女人命运悲惨,却无可奈何,怨只能怨她在人生的期货里义无反顾的买陈平跌,而陈平却最终暴涨了。
西汉文帝二年,重病已久的丞相陈平在自己宅邸中,默默地等待死亡的降临。临死之际,陈平想必百感交集,年幼家贫时的种种不幸,行军打仗时的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的战战兢兢,一幕幕浮上心头。将去之时,虽位极人臣,也不能号令上天假以人寿;纵富可敌国,亦不能贿赂司命增其天年。迈向死亡的道路也许并不美妙,但对于陈平而言,却并不需要太过遗憾。生如夏花,逝若冬雪,固然是一种凄美,但能够静静地在等待中走完,而不用担心像韩信之流那样兔死狗烹,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帝国已经平定了诸吕的叛乱,新君已经册立,一切都已恢复正常的次序,再也不用担心由于诸吕和刘氏的纷争导致大分裂大黑暗的时代重新被召唤回来。经过萧何、曹参,还有陈平三代丞相的努力,西汉王朝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复苏之景,一个空前伟大的盛世即将到来。在这个盛世里,有过米粟流仓,钱绳朽断的富奢,有过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豪迈,有过百夷来朝,四海归一的盛景。陈平固然看不到这一切,但足以欣慰。
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极尽哀荣,享尽富贵并受尽荣华,对于幼年之陈平,想必是一种奢望,也许只在梦里出现。他出身于贫寒。家乡阳武,本是魏国之地,后被秦军占领。秦王朝的七年统一战争,六王毕而四海一,无数战士死于郊野,亦有千万百姓陪葬,巨大悲伤笼罩于当时之华夏大地。陈平的父母,或没于战乱,或死于战争带来的饥荒与疫病,从他记事时起,便只有哥哥陈伯与其相伴。兄弟二人耕种薄田三十亩聊以度日。过了几年,陈伯也娶了媳妇,成了家,家业稍稍有了些起色。岁月神偷,偷走了陈平的幼年记忆。留在史书里的陈平,一出场便青春年少,潇洒倜傥,爱读书不爱种地,爱游学不爱经商,爱交朋友不爱独处。哥哥陈伯也不勉强他从事生产,自己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任着陈平的性子发展。可是,陈平的嫂子却不这么想。又不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凭什么他不干活,不干活也就罢了,凭什么他就可以到处游学,花家里的钱,这家业早晚让陈平败了。实话实说,陈平干的有点太不像话,古代生产力本来就不高,他一不干,这全家劳动力少了三分之一,还在那白吃白喝当大爷,要谁谁都烦,更何况一个封建社会的文盲家庭妇女,即使是现在,家里有个大龄待业未婚男青年,放谁家里谁都愁。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期货。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黄金不能马上放进你的腰包;书中自有千钟粟,但佳肴不会立刻进入你的口中;同样,书中自有颜如玉,美女也不会主动牵你的手。陈平啊陈平,上天待你不薄,你想要的一切都将到来,都将为你所拥有,并将给你更多,但这美好到来之前,你还需要忍耐与煎熬,因为幸福来临之前,总是苦难先敲门。
幼年在家乡的日子,沉闷而无趣,陈平最大的快乐,一是看书,二是交朋友,交朋友还是为了看书,看完了还顺便交流交流,何乐而不为。当时,焚书坑儒刚过,这儒家的书肯定不能看,想看也没有,即使真有也不敢看,看不看只是个爱好问题,可要是真看了就是个掉脑袋的问题。思来想去,想必陈平当时能看的也就是些打着医卜类旗号保留下来的道家图书,由此也导致了陈平不但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算命本领,以后屡次危难之时,陈平都能算准天机,走上最正确的道路,可见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是多么的重要。
陈平很帅,帅的经常有人夸。有人夸就有人爱,有人爱就有人嫉妒,有人嫉妒就有人插科打诨,明讥暗讽,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不好混。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天,陈平和哥嫂在家,不知道是邻居家的张三,还是村里李四,也可能是镇上的王二麻子,总之,有个人到他家,当着陈平的面说,“哇!你真帅!可你家那么穷,你吃什么能长那么帅呢!”。感觉这话即使搁到现在,也挺不得体,表面是夸人,实际上是骂人穷,没本事,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陈平大嫂一看机会来了,借机骂了一口,顺便过了一把嘴瘾,“就是个吃糠咽菜的命,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纯粹是个饭桶,多余。” 陈平默然而不应声,傻笑而不应答,没办法,经常遇到这种混帐事,习惯就好,习惯就好,要是每次都跟人急,不知道一年能死多少回。但是,通常过把瘾之后都是无限的怅惘与悔恨,陈伯大怒,本着谁骂我弟就是跟我过不去,跟我过不去就是不想跟我过的精神,以此为借口休了妻子,并将其赶出了家门,义无反顾的和陈平一起打起了光棍,回归快乐单身汉的行列。若干年后,想必陈平的嫂子一定会追悔莫及,但覆水难收,不过,她也许也是幸运的,和那些泯然于历史烟波中的人相比,她好歹也是青史留名了,而且是在史记里留下了一句话,难得及其难得!至于,当年,万恶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陈伯有没有家庭暴力,这个也不敢说没有,只能说,这个女人命运悲惨,却无可奈何,怨只能怨她在人生的期货里义无反顾的买陈平跌,而陈平却最终暴涨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