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叶裹角黍 彩丝缠香粽——粽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这是晋新平太守周处写的《风土记》。鹜是鸭子,黍是粽子,烹鹜角黍,就是煮鸭子裹粽子。看来在周处那个时代,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要煮鸭子。这和沈从文先生《边城》里写的的风俗还有相似之处。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而早在春秋时期,国人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江南人惯爱吃茭白,油焖茭白、糟煨茭白、茭白炒肉丝等等,都是家常美食。不过时至今日,谁也想不到会拿茭白叶来包粽子。新剥下的茭白叶湿淋淋的又不够大,想不出该怎么包,还是包成牛角状。也许是用茭白植株杆上的大叶子?另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个和云南的竹筒饭倒是一样。东汉末年,有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这个,和现在广东的枧水粽几无二致了。《随园食单》里有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姜角。竹叶粽我在张家界吃过,当时正走在十里画廊上走得饿了,有土家女子在路边卖,小小的,当时是两毛钱一个。吃在嘴里又凉又甜还微带竹叶清香,真是好吃。
《齐民要术》中记载有晋代角黍的作法: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泽,计二升米其成粟一斗,著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斧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晋人包粽子还真考究,要米一行来粟一行,是真的要分得这么清,不能混在一起包?
晋人的粽子还放在釜中,唐朝人奢侈,就放金盘子里了。《开元天宝遗事》中写: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愛。风流天子唐明皇写诗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官宴雅臣。他老人家一用金盘,大家都用金盘了,欧阳修就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菖蒲酒美清尊共,等闲惊破纱窗梦。
乖乖不得了,放粽子不但要使金盘子,还要用五色丝线来缠。宋代用彩线缠粽子看来是时兴,陈义也写了: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说他家乡的风俗是: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我疑惑是不是这个东西。煮好了的粽子粘乎乎,拿着缠丝线,想想就不对。
不知什么时候起,粽子里除了糯米还有了馅料。苏东坡在《皇太后阁六首》诗里说: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他吃的是杨梅粽?五月五日还是初夏,杨梅正上市。不过估计这里用的杨梅是蜜饯,像白糖杨梅一类的。只是杨梅肉少核大,一口咬下,正叶香米糯之际,硌着牙可怎么好呢?难道是去了核?蜜制杨梅本就肉少,吃的是个味,再去掉核,可没多少可吃的了。
一般的粽子放馅,不过是红枣板栗豆沙等干果,嘉兴粽子,却有肉粽。肉粽好吃,半肥瘦的连皮五花肉紧紧裹在糯米里,皮烂肉化,瘦肉变成一丝丝的,又香又有嚼头,有火腿的风格。而糯米又吸饱了油香肉香,还有粽叶的清香,真是“香”得益彰。上海坐火车到杭州,嘉兴是必经的。车一停下,售货的推车上都是粽子。这时若是肚饿,买个热乎乎的肉粽吃下,倒比车上的盒饭乐胃。
咸味的粽子除了肉粽,还有火腿,蛋黄,腊肉等,多是一种馅包一个,广东的裹蒸粽,却是包进好几种馅料,甜的咸的都有,最不可缺少的是去皮的绿豆蓉,煮酥了吃上去跟吃豆沙不多。裹蒸一个有好几斤,一家人同吃一个,和和美美。
我家乡溧阳只包白米粽,用本地产的上好糯米,在馅料上可算是简陋。它出色的地方是包法,用两张叶子一卷一裹就成了个小脚的形状,不用捆不用扎,搁在旁边也不会散开。这是别的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所不能企及的。煮好的小脚粽剥开来,一只只小巧玲珑,乖巧可喜。小时候常包几只一张粽叶的小脚粽,煮熟了带去学校玩,玩得饿了,剥开就吃。在家里就用一根筷子插在小脚上,一手一只,在盘子里模仿走路。后来看卓别林的电影,他老人家用叉子叉着两只小圆面包模仿足尖,配着音乐比划芭蕾舞的动作,我一看就心有戚戚,越发觉得可乐。
端午时节,还是新鲜蚕豆上市的时候,用蚕豆豆瓣和在米里包成粽子,豆绿色的蚕豆瓣出没在雪白的米粒间,越发显得晶莹趣致。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而早在春秋时期,国人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江南人惯爱吃茭白,油焖茭白、糟煨茭白、茭白炒肉丝等等,都是家常美食。不过时至今日,谁也想不到会拿茭白叶来包粽子。新剥下的茭白叶湿淋淋的又不够大,想不出该怎么包,还是包成牛角状。也许是用茭白植株杆上的大叶子?另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个和云南的竹筒饭倒是一样。东汉末年,有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这个,和现在广东的枧水粽几无二致了。《随园食单》里有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姜角。竹叶粽我在张家界吃过,当时正走在十里画廊上走得饿了,有土家女子在路边卖,小小的,当时是两毛钱一个。吃在嘴里又凉又甜还微带竹叶清香,真是好吃。
《齐民要术》中记载有晋代角黍的作法: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泽,计二升米其成粟一斗,著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斧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晋人包粽子还真考究,要米一行来粟一行,是真的要分得这么清,不能混在一起包?
晋人的粽子还放在釜中,唐朝人奢侈,就放金盘子里了。《开元天宝遗事》中写: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愛。风流天子唐明皇写诗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官宴雅臣。他老人家一用金盘,大家都用金盘了,欧阳修就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菖蒲酒美清尊共,等闲惊破纱窗梦。
乖乖不得了,放粽子不但要使金盘子,还要用五色丝线来缠。宋代用彩线缠粽子看来是时兴,陈义也写了: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说他家乡的风俗是: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我疑惑是不是这个东西。煮好了的粽子粘乎乎,拿着缠丝线,想想就不对。
不知什么时候起,粽子里除了糯米还有了馅料。苏东坡在《皇太后阁六首》诗里说: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他吃的是杨梅粽?五月五日还是初夏,杨梅正上市。不过估计这里用的杨梅是蜜饯,像白糖杨梅一类的。只是杨梅肉少核大,一口咬下,正叶香米糯之际,硌着牙可怎么好呢?难道是去了核?蜜制杨梅本就肉少,吃的是个味,再去掉核,可没多少可吃的了。
一般的粽子放馅,不过是红枣板栗豆沙等干果,嘉兴粽子,却有肉粽。肉粽好吃,半肥瘦的连皮五花肉紧紧裹在糯米里,皮烂肉化,瘦肉变成一丝丝的,又香又有嚼头,有火腿的风格。而糯米又吸饱了油香肉香,还有粽叶的清香,真是“香”得益彰。上海坐火车到杭州,嘉兴是必经的。车一停下,售货的推车上都是粽子。这时若是肚饿,买个热乎乎的肉粽吃下,倒比车上的盒饭乐胃。
咸味的粽子除了肉粽,还有火腿,蛋黄,腊肉等,多是一种馅包一个,广东的裹蒸粽,却是包进好几种馅料,甜的咸的都有,最不可缺少的是去皮的绿豆蓉,煮酥了吃上去跟吃豆沙不多。裹蒸一个有好几斤,一家人同吃一个,和和美美。
我家乡溧阳只包白米粽,用本地产的上好糯米,在馅料上可算是简陋。它出色的地方是包法,用两张叶子一卷一裹就成了个小脚的形状,不用捆不用扎,搁在旁边也不会散开。这是别的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所不能企及的。煮好的小脚粽剥开来,一只只小巧玲珑,乖巧可喜。小时候常包几只一张粽叶的小脚粽,煮熟了带去学校玩,玩得饿了,剥开就吃。在家里就用一根筷子插在小脚上,一手一只,在盘子里模仿走路。后来看卓别林的电影,他老人家用叉子叉着两只小圆面包模仿足尖,配着音乐比划芭蕾舞的动作,我一看就心有戚戚,越发觉得可乐。
端午时节,还是新鲜蚕豆上市的时候,用蚕豆豆瓣和在米里包成粽子,豆绿色的蚕豆瓣出没在雪白的米粒间,越发显得晶莹趣致。
蓝紫青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莫怨显陵松柏暮,钟山零落更堪愁 (5人喜欢)
- 草长显陵迎立夏,行至汉阳鹦鹉洲 (5人喜欢)
- 四月初一夏初临,百门苍翠太行行 (2人喜欢)
- 谷雨晴后,风暖春尽:国家植物园 (11人喜欢)
- 春花织金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