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复”威胁论。写了第N篇阅后即焚。
![]() |
用这个本子好久好久了,竟然还剩下三分之一的页数。
看来心里独白的确用了大部分的表达欲。
常常即便写出来,也碍于种种可说不可说的纠结,变了相貌来呈现,或是婉转隐晦到只有自己才能看懂。
听了两天《第36个故事》的原声,待在房子里两天。
心浸泡在音乐里总是又皱又颤的,稍微一触就能滴出水来,这水则随时都能从眼鼻中冒出。
烦躁,担心以及种种词汇都来源于一些极实际的问题。
因为实际,而没有了少年时伤春悲秋的美感与朦胧,因为实际而没有了逃避或是淡忘的去处,因为实际而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实际,又为什么不能真正撒手爱怎地怎地,而讨厌自己,讨厌当下,绝望扑面而来。总是湿热又新鲜。绝不过气绝不过时。让人不得不注意却又像憋在体内发不出来的汗,难熬至极。
一步一步生活与情绪的进程造成很多状态与结果。
总有好心的朋友说,我总有一天还是会想念这里的生活。很抱歉,这是我的一个死穴。也是我现在死也不愿意相信,不给予认同并且坚信将永远不会认同的事。
想知道,说着不奢求他人与我感同身受,但极力要求自己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是不是也是一种自私呢?
而其实没有那么苦也没有那么轻易恰好是最难倾诉与描述的生活。
在人被恶整濒死之时,蜜糖滴下两滴,顿时稀释这又稠又愁苦的日子。
而我也原来只是个情绪流露出来,感谢你们懂得我。不愿大吐苦水,或是更有甚者回首过往,再大吐特吐的人。
太实际了,以至于都需要自己担着。太实际了,以至于窝在房子里也仅仅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构造以及身住地区实在没有任何可以让我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待着放松,缓解的地方。
实际的无趣又不值得同情。
实际的我连自己也不想同情。
实际的似乎只有顺应以及自生自灭才是唯一的游戏规则。
越到最后阶段越难熬。
不要再把我当做是什么坚强又强势的人。
我受够了,那根本不是我。
迥异的地方与人把我哄抬成一个我既不认识又憎恶的模样。同时赋予同等要求。
体内与外表的齿轮咬合不佳,会硌到肉。会摩擦生热,灼烧着人,总是难受。
塞给了你们空欢喜,我真是抱歉。
实际的都没有办法来说。。。
小木糖,你知道否?那篇《自我修复》,完全就是魔咒,让我揭下自己对自我的伪装。句句都是深刻又可怕的真理。
“自我修复能力好的人,其实反而 越脆弱。
自我修复能力又好又快,就像吃了西药,疗效迅速 立竿见影,可是治标不治本。
自我修复能力不好又慢,反倒像吃了中药,治愈自己的时间 虽然很长,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或许才是最靠谱的。
再也不能够 真正的 坚强,是自我修复能力好的后遗症。
所以我有什么资格嘲笑那些伤春悲秋的人呢。至少他们不用每天都装的很坚强,却因为偶尔的情绪化就开始讨厌自己。
落得一身毛病。还不如落枕。”
三年的生活培养的是,要好好活下去,生活下去的毅力与遇事的冷静,而绝不是什么坚强,带来的是穿着特别坚强的特别不坚强同学。
不坚强,用脆弱也绝不夸张。
这生活今年年中还要转战另一国,再来一年,我实在怕的要死。
生活是珍惜的,然而,珍惜与脆弱似乎并不是相矛盾的词汇吧。
看穿了自己的伪装,也就纵容了脆弱跳出来面对面的戏弄与讥笑。
那是一种自虐里裹挟绝望而后迸发的极大快感与轻松。
比自己还对自己端着架子来的痛快得多。
关于听歌和看电影,对于描述,我表示极无能。
常常有说不出理由的极钟爱与沉溺。
也许是因为当下某个时刻的旋律与画面,牵引出了过往某个没有配乐没有清晰影像的场景,弥补了那苍白,成为完美的伴侣。
上午用口风琴吹《第36个故事》,心酸的要死。总有忍不住的自我怜惜真是确幸。
比如像听了两天的这张专辑,总让我想起,一次一人开车,途中下起瓢泼大雨,白茫茫一片。停在路边,打开一点窗缝,雨声顿时真实了,雨刷一停,滂沱雨水如渔网般层层地铺开在挡风玻璃上,带着华灯流光呈菱形纹路淌下来。很是迷离。
看《雷峰塔》,张爱玲写:她的日子真像过得一场做了太久的梦,可是她也注意到年月也会一眨眼就过去,有些日子真有时间都压缩在一块儿的感觉,有时早几年的光阴只是梦的一小段,一翻身也就忘了。
真希望,最起码这几年能够如此。然则,留在这里,总是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