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五一十部落:爱在黎明破晓时 / 張鐵志
![]() |
1994年,一个美国男孩和法国女孩在欧洲的火车上偶然邂逅。他们在维也纳下车,漫步整天,不断聊谈他们青春的生活与梦想,直到次日天明。离別时,他们相约半年后在这个车站再度碰面,如果彼此还愿意见面。
电影就结束在这里。
这部结构单纯、两个主角不停对话的电影(彷彿伍迪艾伦电影的青春版)「爱在黎明破晓时」(Before Sunrise),成为我们那个
世代定义爱情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所有人不是迷上男主角伊森霍克(Ethan Hawk),就是女主角茱利蝶儿(Julie Delpy)(她真的 是那时我理想情人的典型。)
尤其,我们的年龄几乎与他们两人相同,都是二十二、三岁,都在青春的明暗之光中寻找爱情的理想模样,都想遇到一个soul mate:那个人有跟你一样喜欢的电影、一样喜欢的音乐、一样喜欢的小说,一样追求的梦想,一样喜欢的笑话,一样想要改变世界。而这样的情人就该是你在旅途中发现他/她正在读你最喜欢作家的书,接著你们兴奋地长谈整天整夜而不疲倦,当然最好结束在一个激情甜美的夜晚。而你希望还有第二个这样的日子、第三个这样的日子,甚至一起唱著、实践著列儂的歌曲「与我一起变老」(Grow Old with me) 。
是的,二十岁的我们就开始想像所谓一生的幸福。
对我们这些反叛份子来说,一种更强烈的想像是成为一对「革命情侣」:你们会一起唱著国际歌在街头的示威人群中,你们会一起朗读聂鲁达的情诗,你们在镇暴警察的攻击下紧紧拥抱著。你们相信革命与爱,因为你们的爱可以阻挡任何压迫、任何暴力。
当然,这都是浪漫的幻想。
更多时候,我们其实是看著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恋爱世代」中那些都会男女的爱情而微笑或感伤。我们念大学的九零年代初正好是日剧刚进台湾,日剧文化开始成为我们那个世代理解爱情的重要座標,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完全不同於此前港剧和台剧的洒狗血,而更接近我们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隨著岁月流失,青春的微热逐渐散去。
2004年,「爱在黎明破晓时」这部电影的十年后,导演拍了续集「爱在日落巴黎时」(Before Sunset)。故事正是剧中男女主角十 年后在巴黎再度相遇。电影与现实人生在这里紧密交会:两位演员伊森霍克及茱莉蝶儿在剧中和现实都成长了十岁,从二十出头的青春无知到三十出头的初嚐人生沧桑。而我们这些观眾也跟著他们一起经歷了人生那些变化。
在这部续集「爱在日落巴黎时」中,我们知道男女主角当年未能依约在半年后见面,因而失去联络。2003年夏天,男主角发表第一部小说而来到塞纳河左岸的书店举行新书发表会,然后,十年未见的女孩出现了,但男主角却只剩不到两小时就要赴机场回纽约。整部电影,就宛如纪录片般拍摄他们在这一个半小时的相处。
他们依然不断地谈话聊天,在巴黎的石板路上、咖啡屋中、空中花园步道上、和塞纳河船上。但內容不再是青春时期天马行空的扯淡,而是关於这十年来从稚嫩青年到如今前中年期的人生。
他们谈理想。茱莉蝶儿说,他在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去国际环保组织工作,关心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问题,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他们谈爱情。茱莉蝶儿抱怨说,虽然现在工作上和经济上是独立的,但还是需要爱与被爱。可是当经歷过一次次爱情的试炼,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心已经对於伤痛彻底免疫,以致於找不到爱情带来的一切兴奋与感动。於是,最悲哀的就是在你的爱人身旁,你感到巨大的孤独。而你这个男人,现在是深受瞩目的作家,有妻有子,看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
伊森霍克说,不,其实我比你还惨。在光鲜的外表之下,我们的婚姻几乎只是一层薄纸而靠著小孩在维繫。我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想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罢了。而你,我多么羡慕你能够把热情放进行动当中,去介入这个更广大的世界。
茱莉蝶儿坚持了理想,却失去了对爱的信仰;伊森霍克作为成名作家的私人生活则是狼狈不堪。但在这一刻,日落之前的这一刻,他们要决定霍克先生是否要留下来,追求这份可能他们在十年前信以为真的真爱。(虽然没有人知道他们如果真的在一起,是否真的能如王子公主般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而2004年那年坐在电影院中的我,又再一次被他们贴近现实人生的对话而打动。这十年,正好是我们逐渐告別青春的十年。和他们一样,我们也在其中经歷过许多情感的挫折,经歷过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我们的身体开始逐渐衰老,我们重视感情的稳定经营甚於把爱情当作青春生活的恣意尝鲜,我们逐渐变得世故並认识社会险恶,並且拥有过早的哀伤与犬儒,以及对於刚逝去的青春期的不甘与惶恐。
但是,我们这些中年叔叔们仍不甘於被现实击垮,仍希望坚持对於理想与爱的信仰:我们依然可能与结婚多年的妻、与相识未久的恋人,或者(如果你还在寻找爱情)与火车上邂逅的女孩(或熟女),整天散步谈话彷彿你十八岁时刚发现人生的美好。
並且,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世界有可能被我们的热情慢慢改变。
-
西贝姑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2 15: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