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周
新年的第一天,去半坡咖啡馆听周云蓬的南京专场。到达的时间尚早,便决定在周边逛逛。路过半坡的时候,看见里面几乎已经塞满了人。至7点半,朋友电话来催,再不来就没位置了。但此时距开演还有整整一个小时。
回到半坡,果然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检票。演出现场设在二楼,只能容下150人,可是,只豆瓣上便有500余人挂名要参加,于是小小的半坡便塞满了有票的,没票的,等票的一众人等。上了二楼,地方不大,光线略暗,做旧的红色砖墙和橘黄色灯光让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到了阵阵的暖意。接着便看见了那码放着的100余个小马扎,如此简陋的观演条件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不免有些惊奇。找到稍好一点的位置坐下,周围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但依然安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老周的出现。
8点刚过,老周抱着吉他缓缓地走进来,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仿佛似久违的朋友相见的拥抱,不带喧嚣。老周坐定后,一个人专心地调着音。主持人吴继宏在一旁拿着话筒说:现在已经是2011年,正好是辛亥革命的百年。作为当时的首都,这一百年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知道当时还有过一个非常强大的首都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实现的话,相信今时今日的南京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底下的人都轻轻的笑起来,大家都明白她说的是另外一个政党胜利后的样子。关于吴继宏,她的声音有一种独特的散漫和质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广播主持人。听到大家会意的笑声,吴继宏自己也笑起来,继续不疾不徐地说着百年前的老南京曾经的地位和辉煌,大家都安静地听着,有一种自在、随意又融洽的气氛氤氲开来,让人心生欢喜。真是美好的感觉,虽然身边坐着的都是陌生人,可是你却感觉得到你们是同类人,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温暖。
关于老周,大名叫周云蓬,70年代人,9岁失明,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云游四方。靠手艺吃饭,为自己创作,为普通人献艺,被誉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歌手。
是从一首叫《九月》的歌开始喜欢他的,偶然听到,海子的诗,他配了曲,和上他低沉悠扬却富有张力的嗓音,与诗的意境是如此的契合,歌里有一种悲壮,一种苍茫,还有对自由无尽的向往,让人过耳难忘,于是开始关注他。12月,在豆瓣上看到他要来南京开专场的消息,并急忙去订了票,取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调侃说已经是最后的两张票了。我就想起了范晓萱说的一段话“我不是那种大众情人似的女生,我也不想。事实上,我喜欢那种被一小堆人喜欢的感觉,只要一小堆,因为他们让我特别”。我想这是不流俗的必然结果吧。老周亦是如此,虽小众却依然有一票铁杆的粉丝。
老周是个极守时的人,8点30分,演唱正式开始。
这个专场叫“周云蓬唱100年的歌”, 从1911到2011,老周从每个十年选出他最喜欢的歌,学堂乐歌、老上海、救亡歌曲、苏联老大哥、永远的王洛宾、台湾民谣……以歌为舟,横渡百年光阴。所以,当老周简短地说完第一首歌《可怜的秋香》的背景后,我的内心是深深的惊讶,原来1949年前的中国,文化和音乐的氛围是如此的好,那是中国仍与世界文化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时代,而现在,恐怕已经相差很远了。在演绎每首歌之前,老周或者吴继宏总会简单地介绍下歌曲的背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演唱会还可以这样听,原来一首歌加上它的背景,再听起来就不一样了,大概这才是对歌曲的最好演绎和尊重吧。我想,任何事都需要真诚,唱歌也一样。老周的声音对我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听着听着就不觉沉到歌里去,仿若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于是整个演唱会我发现自己常常地处在走神状态中。
唱到1949年之后,老周略有些小卖弄地说,有一首歌一定要首先唱一下。当国际歌的旋律从他的吉他中流出来时,大家都意外地对望了一眼,但随即就都会意的笑了,慢慢的跟着唱起来。老周用的是很激烈的和弦,于是,唱到后来,变成了全场大合唱,而大家也仿若真经历过那个时代,真有过共产主义理想似的,拼命拍手,群情激昂。一曲结束,老周说,原来《国际歌》还是一首摇滚歌曲嘛。大家都开心的笑起来,那瞬间有一种久违了的没心没肺的欢乐。
接着是70年代的台湾民谣,80、90年代的集体记忆,2000年后的无奈,中间还有几首所谓的“流氓歌曲”,老周现场改词,唱的大家笑的是前俯后仰,气氛那叫一个好,真是无法形容。
至11点,老周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真的要结束了。于是,“长亭外,古道边……”旋律响起,是颇有古风的《送别》,不落俗套的尾曲又破符合老周的风格。又是一轮全场大合唱,我站在其中,第一次感到,原来我们普通人的和声也是如此的美。大家都依依不舍,央求着老周再加唱几首,拗不过大家,老周脱帽致意,又加唱了他的《九月》。结束的时候,全体起立目送着老周安全的下楼后才静静的有序地离开半坡。
今日听老周的新专辑《牛羊下山》,当晚的情形又似昨日之事都涌上来,遂不得不动笔记录下那温暖、自在、快乐的一晚。
回到半坡,果然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检票。演出现场设在二楼,只能容下150人,可是,只豆瓣上便有500余人挂名要参加,于是小小的半坡便塞满了有票的,没票的,等票的一众人等。上了二楼,地方不大,光线略暗,做旧的红色砖墙和橘黄色灯光让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感到了阵阵的暖意。接着便看见了那码放着的100余个小马扎,如此简陋的观演条件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不免有些惊奇。找到稍好一点的位置坐下,周围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但依然安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老周的出现。
8点刚过,老周抱着吉他缓缓地走进来,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仿佛似久违的朋友相见的拥抱,不带喧嚣。老周坐定后,一个人专心地调着音。主持人吴继宏在一旁拿着话筒说:现在已经是2011年,正好是辛亥革命的百年。作为当时的首都,这一百年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知道当时还有过一个非常强大的首都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实现的话,相信今时今日的南京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底下的人都轻轻的笑起来,大家都明白她说的是另外一个政党胜利后的样子。关于吴继宏,她的声音有一种独特的散漫和质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广播主持人。听到大家会意的笑声,吴继宏自己也笑起来,继续不疾不徐地说着百年前的老南京曾经的地位和辉煌,大家都安静地听着,有一种自在、随意又融洽的气氛氤氲开来,让人心生欢喜。真是美好的感觉,虽然身边坐着的都是陌生人,可是你却感觉得到你们是同类人,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温暖。
关于老周,大名叫周云蓬,70年代人,9岁失明,15岁弹吉他,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云游四方。靠手艺吃饭,为自己创作,为普通人献艺,被誉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歌手。
是从一首叫《九月》的歌开始喜欢他的,偶然听到,海子的诗,他配了曲,和上他低沉悠扬却富有张力的嗓音,与诗的意境是如此的契合,歌里有一种悲壮,一种苍茫,还有对自由无尽的向往,让人过耳难忘,于是开始关注他。12月,在豆瓣上看到他要来南京开专场的消息,并急忙去订了票,取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调侃说已经是最后的两张票了。我就想起了范晓萱说的一段话“我不是那种大众情人似的女生,我也不想。事实上,我喜欢那种被一小堆人喜欢的感觉,只要一小堆,因为他们让我特别”。我想这是不流俗的必然结果吧。老周亦是如此,虽小众却依然有一票铁杆的粉丝。
老周是个极守时的人,8点30分,演唱正式开始。
这个专场叫“周云蓬唱100年的歌”, 从1911到2011,老周从每个十年选出他最喜欢的歌,学堂乐歌、老上海、救亡歌曲、苏联老大哥、永远的王洛宾、台湾民谣……以歌为舟,横渡百年光阴。所以,当老周简短地说完第一首歌《可怜的秋香》的背景后,我的内心是深深的惊讶,原来1949年前的中国,文化和音乐的氛围是如此的好,那是中国仍与世界文化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时代,而现在,恐怕已经相差很远了。在演绎每首歌之前,老周或者吴继宏总会简单地介绍下歌曲的背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演唱会还可以这样听,原来一首歌加上它的背景,再听起来就不一样了,大概这才是对歌曲的最好演绎和尊重吧。我想,任何事都需要真诚,唱歌也一样。老周的声音对我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听着听着就不觉沉到歌里去,仿若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于是整个演唱会我发现自己常常地处在走神状态中。
唱到1949年之后,老周略有些小卖弄地说,有一首歌一定要首先唱一下。当国际歌的旋律从他的吉他中流出来时,大家都意外地对望了一眼,但随即就都会意的笑了,慢慢的跟着唱起来。老周用的是很激烈的和弦,于是,唱到后来,变成了全场大合唱,而大家也仿若真经历过那个时代,真有过共产主义理想似的,拼命拍手,群情激昂。一曲结束,老周说,原来《国际歌》还是一首摇滚歌曲嘛。大家都开心的笑起来,那瞬间有一种久违了的没心没肺的欢乐。
接着是70年代的台湾民谣,80、90年代的集体记忆,2000年后的无奈,中间还有几首所谓的“流氓歌曲”,老周现场改词,唱的大家笑的是前俯后仰,气氛那叫一个好,真是无法形容。
至11点,老周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真的要结束了。于是,“长亭外,古道边……”旋律响起,是颇有古风的《送别》,不落俗套的尾曲又破符合老周的风格。又是一轮全场大合唱,我站在其中,第一次感到,原来我们普通人的和声也是如此的美。大家都依依不舍,央求着老周再加唱几首,拗不过大家,老周脱帽致意,又加唱了他的《九月》。结束的时候,全体起立目送着老周安全的下楼后才静静的有序地离开半坡。
今日听老周的新专辑《牛羊下山》,当晚的情形又似昨日之事都涌上来,遂不得不动笔记录下那温暖、自在、快乐的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