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韩国的“冷嘲历史观”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以韩国战争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在韩国的屠杀》(1951年)成为了问题。为反美宣战,曾为法国共产党党员的毕加索受委托创作了该幅世界名作,而问题是该作品到底应不应该放入韩国教科书。坚持放入的一方和坚持删除的一方在经过一番拉锯战后,12名委员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为7:5,坚持放入一方获胜。参与检定的一位历史学家表示,“这本是在保守政府中进行的检定,虽然为了纠正教科书左倾加入了右派学者,但结果还那样”。
前驻俄罗斯大使、西洋史学家李仁浩谈到“民主化的逆说”。“以民主化之名否定现有的框架。只有批评包括李承晚总统在内的韩国政府,才能营造出某种崭新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出发点被认定为1979年出版首卷的《解放前后史的认识》(下称《解前史》)。李前大使表示:“20世纪70年代当时,讲坛的学者们未曾深入研究过现代史,原因是‘进行中的事案’。韩国指责势力独占了该段空白,进行偏激的解释,代表就是像《解前史》这样的书。”
◆《解前史》的后裔们
韩国近现代史是战场,这里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的内战。其中争点有韩国的诞生、朝韩分裂、韩国战争和如何看待朝鲜。左派和右派形成对立,还存在观点的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即使发表了新的事实,也是固执衡量过去的行为。
民主劳动党代表李正姬曾于2010年8月4日出演KBS广播《开放的讨论》,在被听众问到“韩国战争是南侵还是北侵”的提问时,她回答“据我所知,这是历史性的争论……在进一步缜密地考虑这个问题后,将在博客上作出回答”。但她仍没有在博客上作出答复。拨通李正姬议员室的电话后得到的答复是“因国政监查听证会等没有时间写博客”。
曾是上世纪70~80年代运动圈大学生“理念教父”、前汉阳大学李泳禧(已故,1929~2010)教授在6年前就已经作出了回答。在2005年发行的《对话》一书(第112页)中,他称“因为韩国战争有《艾奇逊线(Acheson line)声明》,所以可以说是从很久之前的1948年年末开始由朝鲜缜密进行的,现在这已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在苏联和中国的韩国战争相关机密电文被大量公开的1995年后,李教授并未忽略带来的变化。他这样说道“针对韩国不少人士一直抱有战争责任论,即使在发表了真实情况后,他们依然固执自己的希望或偏见,这可不是知识分子的科学性态度”。
◆为冷嘲历史观煽风点火
卢武铉总统的2003年3·1节纪念辞中曾这样表述道,“我们的近现代史经历了正义挫败、机会主义得势的曲折”。
《解前史》在30多年前出版后,并未成为消失的古书。前国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李成茂表示“问题是有认为韩国是不该诞生的国家。这可看成是对历史教育的冷嘲”。首次正式批评《解前史》历史观的书是2006年年初出版的《解放前后史的再认识》(下称《再认识》)。虽然《再认识》试图将《解前史》在上世纪70年代拨向左倾的钟摆转向右侧,但是似乎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州大学李明熙(音)教授表示“偏激观点的教科书畅销的市场结构似乎是在历史学家、教师和出版社之间形成的”。国家品牌委员会委员长李培镕指出“有必要调整上世纪70~80年代形成的偏向历史观”。
☞《解前史》
1979年出版首卷的《解放前后史的认识》简称。该书对上世纪80年代运动圈大学生的左派、民族主义历史观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书中批评李承晚政权依靠外国势力,并高度评价了中间偏左派吕运亨和建立朝韩单一政府的金九。
前驻俄罗斯大使、西洋史学家李仁浩谈到“民主化的逆说”。“以民主化之名否定现有的框架。只有批评包括李承晚总统在内的韩国政府,才能营造出某种崭新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出发点被认定为1979年出版首卷的《解放前后史的认识》(下称《解前史》)。李前大使表示:“20世纪70年代当时,讲坛的学者们未曾深入研究过现代史,原因是‘进行中的事案’。韩国指责势力独占了该段空白,进行偏激的解释,代表就是像《解前史》这样的书。”
◆《解前史》的后裔们
韩国近现代史是战场,这里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的内战。其中争点有韩国的诞生、朝韩分裂、韩国战争和如何看待朝鲜。左派和右派形成对立,还存在观点的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即使发表了新的事实,也是固执衡量过去的行为。
民主劳动党代表李正姬曾于2010年8月4日出演KBS广播《开放的讨论》,在被听众问到“韩国战争是南侵还是北侵”的提问时,她回答“据我所知,这是历史性的争论……在进一步缜密地考虑这个问题后,将在博客上作出回答”。但她仍没有在博客上作出答复。拨通李正姬议员室的电话后得到的答复是“因国政监查听证会等没有时间写博客”。
曾是上世纪70~80年代运动圈大学生“理念教父”、前汉阳大学李泳禧(已故,1929~2010)教授在6年前就已经作出了回答。在2005年发行的《对话》一书(第112页)中,他称“因为韩国战争有《艾奇逊线(Acheson line)声明》,所以可以说是从很久之前的1948年年末开始由朝鲜缜密进行的,现在这已被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在苏联和中国的韩国战争相关机密电文被大量公开的1995年后,李教授并未忽略带来的变化。他这样说道“针对韩国不少人士一直抱有战争责任论,即使在发表了真实情况后,他们依然固执自己的希望或偏见,这可不是知识分子的科学性态度”。
◆为冷嘲历史观煽风点火
卢武铉总统的2003年3·1节纪念辞中曾这样表述道,“我们的近现代史经历了正义挫败、机会主义得势的曲折”。
《解前史》在30多年前出版后,并未成为消失的古书。前国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李成茂表示“问题是有认为韩国是不该诞生的国家。这可看成是对历史教育的冷嘲”。首次正式批评《解前史》历史观的书是2006年年初出版的《解放前后史的再认识》(下称《再认识》)。虽然《再认识》试图将《解前史》在上世纪70年代拨向左倾的钟摆转向右侧,但是似乎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州大学李明熙(音)教授表示“偏激观点的教科书畅销的市场结构似乎是在历史学家、教师和出版社之间形成的”。国家品牌委员会委员长李培镕指出“有必要调整上世纪70~80年代形成的偏向历史观”。
☞《解前史》
1979年出版首卷的《解放前后史的认识》简称。该书对上世纪80年代运动圈大学生的左派、民族主义历史观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书中批评李承晚政权依靠外国势力,并高度评价了中间偏左派吕运亨和建立朝韩单一政府的金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