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入围图书盘点·虚构类
·虚构类
1.廖一梅《悲观主义的花朵》
述|《恶之花》这块胭脂在水淹然开来,便染红了一朵《悲观主义的花朵》。翻开两书,都得留心“厌倦”的蝙蝠钻进血管:“它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喊大叫,却往往把大地化作荒芜不毛,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它就是厌倦。”(《恶之花》)。
廖一梅笔下的编剧女主角陶然,外形上类似于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善于低头。陶然说:“我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不大说话,善于低头,一种是心不在焉,一种是陷入了爱情。”
不过陶然可不像白流苏那样是一低头的温柔,而是满脖子失望的褶子。因为作为一名编织爱情桥段的高手,世俗的爱情和她“书写”中刻意安排的陈词滥调并无二致。她梦想的是超越世俗的吸血鬼般的爱情:爱情和性欲、信仰和背叛、暴力和嗜血、永生和救赎。一言以蔽之,追求的是不可被自己书写的爱情。
注定会求不得。那她总是会失望的,总是会对所谓的爱情厌倦的,最终她只能书写自己为何不能书写不可书写的爱情的原因,写出来的书——便是这本《悲观主义的花朵》。
评|总是会失望的花朵从来就未曾开过。廖一梅应当向自家的夫君孟京辉学习。他说了:“我是既得利益者,干嘛要激烈?”要知道,您俩可是爱情的既得利益者,羡煞旁人。
2.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述|“在青春面前谁都是个贱人。”这话多是哪些刚告别青春的人喷着恨恨的唾沫说的。关于“青春”的妙论还有很多,比如朱文的“青春是一场热病,必须挥霍才可痊愈”;米兰·昆德拉《不朽》里的歌德:青春既然是不完美的,那不惜过度阐释青春的历史,粉饰掉那难看的青春痘。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恰恰和歌德相反,他像一个怪叔叔一样,指着他长满了的与“青春痘”相对应的“中年痘”说:看见没,青春没了,痘还在。
在书中,这痘痘都化脓了,邪恶极了。可见,作者认同“在青春面前谁都是个贱人”的说法:在离开家庭的时候在心理抹杀了母亲;要么把橱柜当作母亲的子宫,自己像一岁的孩子躲入其中;要么化妆成大家都不认识的样子……恐惧而生卑微,肉体上每长大一岁,精神上就退回子宫一岁。这和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何其相似。
但麦克尤恩的如是这般,都只是为了在幻想的王国里、在众目睽睽的见证中,自己给自己在场的青春加冕。毕竟,我们曾经都那么向往与众不同。加冕仪式一过,就会明白当个寻常百姓家才是真真的难,我执的刀片便当下放下。
评|青春就像一张薄薄的刀片,在一生的骨缝间游走。
3.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述|为什么选这本书?年轻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失恋的会自问“我到底哪点不好?”失业的会自问“为什么不合时宜的是我?”……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都不好意思再问为什么了。
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里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好人和坏人。刘震云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合得来的与合不来的。就为了这么一句,他搭上了好几代人的命运来作注脚,涉及到一切的“情”:爱情,亲情,友情……真狠。
所以,刘震云的这本小说就像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水浅,但旁边开几多梅花,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如果这还不足够的话,我只好扯出卡夫卡了。卡夫卡说: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们的痛苦。刘震云做到了,多数人却在夹杂不清。
评|老罗有句名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替他补一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问为什么。
1.廖一梅《悲观主义的花朵》
述|《恶之花》这块胭脂在水淹然开来,便染红了一朵《悲观主义的花朵》。翻开两书,都得留心“厌倦”的蝙蝠钻进血管:“它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喊大叫,却往往把大地化作荒芜不毛,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它就是厌倦。”(《恶之花》)。
廖一梅笔下的编剧女主角陶然,外形上类似于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善于低头。陶然说:“我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不大说话,善于低头,一种是心不在焉,一种是陷入了爱情。”
不过陶然可不像白流苏那样是一低头的温柔,而是满脖子失望的褶子。因为作为一名编织爱情桥段的高手,世俗的爱情和她“书写”中刻意安排的陈词滥调并无二致。她梦想的是超越世俗的吸血鬼般的爱情:爱情和性欲、信仰和背叛、暴力和嗜血、永生和救赎。一言以蔽之,追求的是不可被自己书写的爱情。
注定会求不得。那她总是会失望的,总是会对所谓的爱情厌倦的,最终她只能书写自己为何不能书写不可书写的爱情的原因,写出来的书——便是这本《悲观主义的花朵》。
评|总是会失望的花朵从来就未曾开过。廖一梅应当向自家的夫君孟京辉学习。他说了:“我是既得利益者,干嘛要激烈?”要知道,您俩可是爱情的既得利益者,羡煞旁人。
2.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述|“在青春面前谁都是个贱人。”这话多是哪些刚告别青春的人喷着恨恨的唾沫说的。关于“青春”的妙论还有很多,比如朱文的“青春是一场热病,必须挥霍才可痊愈”;米兰·昆德拉《不朽》里的歌德:青春既然是不完美的,那不惜过度阐释青春的历史,粉饰掉那难看的青春痘。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恰恰和歌德相反,他像一个怪叔叔一样,指着他长满了的与“青春痘”相对应的“中年痘”说:看见没,青春没了,痘还在。
在书中,这痘痘都化脓了,邪恶极了。可见,作者认同“在青春面前谁都是个贱人”的说法:在离开家庭的时候在心理抹杀了母亲;要么把橱柜当作母亲的子宫,自己像一岁的孩子躲入其中;要么化妆成大家都不认识的样子……恐惧而生卑微,肉体上每长大一岁,精神上就退回子宫一岁。这和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何其相似。
但麦克尤恩的如是这般,都只是为了在幻想的王国里、在众目睽睽的见证中,自己给自己在场的青春加冕。毕竟,我们曾经都那么向往与众不同。加冕仪式一过,就会明白当个寻常百姓家才是真真的难,我执的刀片便当下放下。
评|青春就像一张薄薄的刀片,在一生的骨缝间游走。
3.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述|为什么选这本书?年轻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失恋的会自问“我到底哪点不好?”失业的会自问“为什么不合时宜的是我?”……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都不好意思再问为什么了。
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里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好人和坏人。刘震云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合得来的与合不来的。就为了这么一句,他搭上了好几代人的命运来作注脚,涉及到一切的“情”:爱情,亲情,友情……真狠。
所以,刘震云的这本小说就像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水浅,但旁边开几多梅花,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如果这还不足够的话,我只好扯出卡夫卡了。卡夫卡说: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们的痛苦。刘震云做到了,多数人却在夹杂不清。
评|老罗有句名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替他补一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