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疑
血疑
阿子
当然我不是要回忆那部在多年前流行过的日剧。对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日剧这个专有名称,还是叫做日本电视连续剧。现在日本电视连续剧可不如当时那么风光了。《血疑》里曾经感动过大江南北人们的经典桥段,如今再看俨然已经有了“狗血”的嫌疑。
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炖肉汤的时候,血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疑问。
以前我默认的煮肉汤的方式,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来。他们总是在炉灶旁边一直守候着,先是盖着锅盖煮,听到锅里发出很大的响声的时候,就迅速把锅盖揭开,让锅里的水和肉在敞开的状态下沸腾。就在这沸腾的当儿,锅里会浮起很多暗灰发红的血沫,他们教给我的是拿一把大汤匙,细细把这些泡沫舀出来扔掉。要把所有的血沫都撇干净,然后再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炖煮。煮沸的时候,锅盖敞开,这是我奶奶和我妈妈都坚持的原则。否则汤的味道就会非常差,因为血沫都会被“憋死”在肉里,肉也不会好吃。这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言,只能相信她们的经验。
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也似乎天然如此。直到父亲得了痛风,开始研究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才知道如此煮出来的肉汤,会有嘌呤过高的问题,对痛风患者并不好。据说最好是把第一锅水倒掉,然后再重新加水熬煮。“焯水”、“出水”这样的词汇,到这个时候才进入我的视野中。
这样熬出的汤,据说嘌呤含量可以有效降低,于是痛风患者也能多喝一口汤。而且和舀血沫的汤相比,汤色也要清澈很多。毕竟用汤匙舀,怎么舀也无法把血沫舀净,还是一锅端地倒掉更为彻底。不过最近不知何故很怀旧,愿意站在隆隆作响的抽油烟机旁边,耐心地把血沫一点一点撇掉,不知是不是想趁自己还没开始痛风,再好好回忆一下高嘌呤汤的味道。
为什么一定要去掉血沫?对于不会做饭的人,这是一个真问题。不过会做饭的人,一般就会对这样的问题,抬高嘴角,这还用问么?不去血沫,肉汤观感不好,汤色浑浊,还会有凝固的血一丝一丝地漂浮,颜色又不如血旺那么好看,发黑发灰,看上去就不好吃。
假如生活在海外,而且自己不宰杀动物来吃,血的问题就更严重。很多发达国家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不像咱们这边以口感为宰杀方式的最高标准,而是尽量让动物去得没有痛苦。砍头放血之类的方式,太中世纪,太野蛮。他们一般是用“电刑”,动物体内会积聚很多血,肉吃起来就会很腥。假使海外学子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炖肉汤失败,千万不要就此对厨房失去信心,很有可能只是原材料问题。要煮那样的肉,恐怕要多沸腾一会儿——当然我以为也还是应该把锅盖掀开。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的传统里,血沫根本不应该被撇去,而是应该作为精华熬进汤里。闽粤很多地方似乎都如此,他们有自己的调味方法把血腥味中和掉。也许关于血的疑问,最终还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是一个对于腥味的敏感度和去除法的问题。古代人应该是很珍视这种血腥味的吧,王充的《论衡》里说过“大羹必有澹味”,就是说用来祭祀的食物是不调五味,纯原味奉上的——那估计就都是肉的血腥味了,被祭祀的祖先们也不知作何感想啊。
阿子
当然我不是要回忆那部在多年前流行过的日剧。对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日剧这个专有名称,还是叫做日本电视连续剧。现在日本电视连续剧可不如当时那么风光了。《血疑》里曾经感动过大江南北人们的经典桥段,如今再看俨然已经有了“狗血”的嫌疑。
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炖肉汤的时候,血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疑问。
以前我默认的煮肉汤的方式,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来。他们总是在炉灶旁边一直守候着,先是盖着锅盖煮,听到锅里发出很大的响声的时候,就迅速把锅盖揭开,让锅里的水和肉在敞开的状态下沸腾。就在这沸腾的当儿,锅里会浮起很多暗灰发红的血沫,他们教给我的是拿一把大汤匙,细细把这些泡沫舀出来扔掉。要把所有的血沫都撇干净,然后再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炖煮。煮沸的时候,锅盖敞开,这是我奶奶和我妈妈都坚持的原则。否则汤的味道就会非常差,因为血沫都会被“憋死”在肉里,肉也不会好吃。这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言,只能相信她们的经验。
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也似乎天然如此。直到父亲得了痛风,开始研究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才知道如此煮出来的肉汤,会有嘌呤过高的问题,对痛风患者并不好。据说最好是把第一锅水倒掉,然后再重新加水熬煮。“焯水”、“出水”这样的词汇,到这个时候才进入我的视野中。
这样熬出的汤,据说嘌呤含量可以有效降低,于是痛风患者也能多喝一口汤。而且和舀血沫的汤相比,汤色也要清澈很多。毕竟用汤匙舀,怎么舀也无法把血沫舀净,还是一锅端地倒掉更为彻底。不过最近不知何故很怀旧,愿意站在隆隆作响的抽油烟机旁边,耐心地把血沫一点一点撇掉,不知是不是想趁自己还没开始痛风,再好好回忆一下高嘌呤汤的味道。
为什么一定要去掉血沫?对于不会做饭的人,这是一个真问题。不过会做饭的人,一般就会对这样的问题,抬高嘴角,这还用问么?不去血沫,肉汤观感不好,汤色浑浊,还会有凝固的血一丝一丝地漂浮,颜色又不如血旺那么好看,发黑发灰,看上去就不好吃。
假如生活在海外,而且自己不宰杀动物来吃,血的问题就更严重。很多发达国家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不像咱们这边以口感为宰杀方式的最高标准,而是尽量让动物去得没有痛苦。砍头放血之类的方式,太中世纪,太野蛮。他们一般是用“电刑”,动物体内会积聚很多血,肉吃起来就会很腥。假使海外学子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炖肉汤失败,千万不要就此对厨房失去信心,很有可能只是原材料问题。要煮那样的肉,恐怕要多沸腾一会儿——当然我以为也还是应该把锅盖掀开。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的传统里,血沫根本不应该被撇去,而是应该作为精华熬进汤里。闽粤很多地方似乎都如此,他们有自己的调味方法把血腥味中和掉。也许关于血的疑问,最终还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是一个对于腥味的敏感度和去除法的问题。古代人应该是很珍视这种血腥味的吧,王充的《论衡》里说过“大羹必有澹味”,就是说用来祭祀的食物是不调五味,纯原味奉上的——那估计就都是肉的血腥味了,被祭祀的祖先们也不知作何感想啊。
阿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龙年最后一天,来一个新年resolution (79人喜欢)
- 2024大事记(简略版) (16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