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故事——写给你的故事 (一~三)
《一个人的故事》
——写给你的故事
序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我的故事,也是写给你的故事。一个一个小片段,拼凑出真的我。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但都是真实的。一点一滴的我,每个细节的我,也许这会让你或者我自己更理解现在的我。
我不奢求天长地久的爱情,我只希望有一个最了解我的人。这胜过任何爱。人的一生,若能敞开心扉一次,并获得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是最大的幸运。
所以我开始写有关我的小片段。写我突然想到的东西,一点点地。你有时间有心情,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看,希望你看的时候,心里会变得暖暖的。
(一)窗外
我从小就可以长时间地面对一扇窗户一动不动,就那样盯着窗外。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从家属院最北边的一室一厅的房子搬到了最南边的两室一厅的单元房。
我的窗外,从那时候的对面农科院的一片金色试验田,变成了一棵经久不衰的老杨树。杨树的南边的南边,隔过几道墙,是那个在童年里一直扮演梦魇角色的阴森的古庙。
我从小看各种书,然后听着楼里各种乐器的鸣响,盯着窗外的老杨树和古庙,时而发呆时而浮想联翩。我常常可以在暑假的时候,从睡醒的午后开始,看烈日里的树叶和古庙上停留的被晒得发昏的乌鸦,一直到夕阳西下,金红色将一切渲染得特别动人,我可以一动不动地呆上几个小时默不作声。
我的母亲总是喜欢在夏日的时候弹奏“船歌”或者“四季”。于是直到现在一想到夏天、老杨树和古庙,我耳边就会回响起这两支乐曲的旋律。
我小时候,不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二)第一次写属于自己的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布置作业,写篇文章,说说自己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个难题。那个时候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人的控制和安排之下,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么说来,我的叛逆期从很小时候就开始了。
我讨厌写作业,讨厌做那些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事情,更讨厌要将这些记录下来,并阐述如何如何有意义。这简直比1分钟要做30个仰卧起坐还要让人痛苦(我小时候体育成绩不好)。
从老师教如何写作文开始,我就不断被要求记录有意义的事情。它以很多形式的作文题出现,相信你也写过不少,比如“一件小事”“第一次。。。”“我最。。。的事”等等,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其实都是为了表述该事件是多么有意义,自己受到了多少教育或者鼓舞。
所以,那时候我是个讨厌写作文的孩子。对于那些落了俗套却被不断抄写利用的句子更是深恶痛绝,从小我就厌恶恶俗。被迫背写或者抄写很多俗不可耐的句子是人生最大的炼狱。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写一个属于我的句子的时候就被老师否定了。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我写的是:星期天坐在奥数班的桌前,一行行数字让我心烦,于是我看着窗外出神,心跑到了大自然里面。
结果次日老师给我的周记一个三分,说学校好不容易给你上奥数的机会应该珍惜,上课不能走神。文章立意不对,好好反省。
于是我再没写过自己的句子直到16岁那年。
这么说来,真正属于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16岁。
那年,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思维方式的老师。她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硕士。她的人生座右铭是“自由、平等、博爱。”那是一个思想解放,并极度向往西方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的年轻姑娘。她自己讲课就天马行空的,没啥逻辑,讲鲁迅的时候突然拐到了红楼,之后又跑到俄国文学那里串一串,总之是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她给我们留的第一篇作文就没有定题目,让我们写一篇文章,什么内容都行。于是一下子,我感到很困惑也很兴奋,好像在文字狱里被关了很多年的囚徒,第一次被扔到铁窗外突然之间获得了自由,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写什么,一下子又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写。
也就是那一次,我写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中心思想,但我将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我至今记得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夜晚的凉风,让窗前的老杨树的树叶低声歌唱,透过树叶的缝隙,我看到远处的点点灯火,那是寻常人家的光。于是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突然之间,我很想说话。”
(三)体育白痴
我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白痴。
我从五岁开始练钢琴,之后又学外语,看小说,学画画,学舞蹈。我母亲觉得才女应具备的才能是琴语书画舞,没有棋。所以棋我没练过。我爸妈对棋都不感兴趣,说到棋,就想到楼下嚼着大葱,将棋子狠狠拍向台面的大老爷们儿们,总觉得那不像个女孩子该学的。女孩子么,要会写一手好文章,要会说话,要会抚琴,会山水,要清歌曼舞,那才是真正的女孩子。
所以我不会下棋。我至今连五子棋都下不好。我看见方格就头晕。经常将棋子摆错或者放错地方。不仅是五子棋,跳棋等等的我都不在行。更不消说象棋和围棋了。
至于其他技艺么,到现在为止,唯一还没放下的就是说话和写东西。要说其他的几项技艺,钢琴还认得五线谱,但也很长时间没有弹。舞蹈和画画的本领几本没了,但感悟力还在。有时候闲得无聊,比如上课或者开会的时候,也随便涂鸦两笔。再或者喝多了抽抽疯,听着音乐左右摇摆。
这里真正要说的是体育方面。因为小时候要当才女,所以努力学各项技艺,导致根本没什么时间练习体育项目。因此“才女”自幼在体育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各项运动我都不行。跑不快,跳不高,跳不远,各种球类也就混个勉强及格。小学的时候仰卧起坐也费劲,还是上了中学之后这一项不知怎么的突然能够轻松过关了,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高中的时候我最讨厌跑步。那个时候升学要考体育,女生要跑800米。3分20秒之前到达终点的只需跑一个800米就行了。3分四十秒之前的跑两个。4分之前的跑三个。我一般每堂体育课都要跑2400米。也就是三个800.。结果我比1500米跑的快的男生还要多跑900米。痛苦。
和我做伴的女生也不少。后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一定得跑三个,干嘛还那么卖命,从第一个开始慢慢跑不就好了?于是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操场慢跑,体育老师看着起急,老远拿着喇叭喊:“再慢跑就跑到下课不许停!以后每堂课都如此!”这一吼不要紧,吓得我们赶紧提速,鬼使神差地竟然跑了一个三分四十秒,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后来那个暗地里被我们称为“霸王花”的美女体育老师因教学表现卓越,去了美国,再也没有联系。不知道她在美国是否还会用高音喇叭吼那些不成钢的体育白痴们。
——写给你的故事
序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我的故事,也是写给你的故事。一个一个小片段,拼凑出真的我。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但都是真实的。一点一滴的我,每个细节的我,也许这会让你或者我自己更理解现在的我。
我不奢求天长地久的爱情,我只希望有一个最了解我的人。这胜过任何爱。人的一生,若能敞开心扉一次,并获得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是最大的幸运。
所以我开始写有关我的小片段。写我突然想到的东西,一点点地。你有时间有心情,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看,希望你看的时候,心里会变得暖暖的。
(一)窗外
我从小就可以长时间地面对一扇窗户一动不动,就那样盯着窗外。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从家属院最北边的一室一厅的房子搬到了最南边的两室一厅的单元房。
我的窗外,从那时候的对面农科院的一片金色试验田,变成了一棵经久不衰的老杨树。杨树的南边的南边,隔过几道墙,是那个在童年里一直扮演梦魇角色的阴森的古庙。
我从小看各种书,然后听着楼里各种乐器的鸣响,盯着窗外的老杨树和古庙,时而发呆时而浮想联翩。我常常可以在暑假的时候,从睡醒的午后开始,看烈日里的树叶和古庙上停留的被晒得发昏的乌鸦,一直到夕阳西下,金红色将一切渲染得特别动人,我可以一动不动地呆上几个小时默不作声。
我的母亲总是喜欢在夏日的时候弹奏“船歌”或者“四季”。于是直到现在一想到夏天、老杨树和古庙,我耳边就会回响起这两支乐曲的旋律。
我小时候,不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二)第一次写属于自己的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布置作业,写篇文章,说说自己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个难题。那个时候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人的控制和安排之下,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么说来,我的叛逆期从很小时候就开始了。
我讨厌写作业,讨厌做那些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事情,更讨厌要将这些记录下来,并阐述如何如何有意义。这简直比1分钟要做30个仰卧起坐还要让人痛苦(我小时候体育成绩不好)。
从老师教如何写作文开始,我就不断被要求记录有意义的事情。它以很多形式的作文题出现,相信你也写过不少,比如“一件小事”“第一次。。。”“我最。。。的事”等等,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其实都是为了表述该事件是多么有意义,自己受到了多少教育或者鼓舞。
所以,那时候我是个讨厌写作文的孩子。对于那些落了俗套却被不断抄写利用的句子更是深恶痛绝,从小我就厌恶恶俗。被迫背写或者抄写很多俗不可耐的句子是人生最大的炼狱。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写一个属于我的句子的时候就被老师否定了。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我写的是:星期天坐在奥数班的桌前,一行行数字让我心烦,于是我看着窗外出神,心跑到了大自然里面。
结果次日老师给我的周记一个三分,说学校好不容易给你上奥数的机会应该珍惜,上课不能走神。文章立意不对,好好反省。
于是我再没写过自己的句子直到16岁那年。
这么说来,真正属于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16岁。
那年,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思维方式的老师。她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硕士。她的人生座右铭是“自由、平等、博爱。”那是一个思想解放,并极度向往西方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的年轻姑娘。她自己讲课就天马行空的,没啥逻辑,讲鲁迅的时候突然拐到了红楼,之后又跑到俄国文学那里串一串,总之是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她给我们留的第一篇作文就没有定题目,让我们写一篇文章,什么内容都行。于是一下子,我感到很困惑也很兴奋,好像在文字狱里被关了很多年的囚徒,第一次被扔到铁窗外突然之间获得了自由,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写什么,一下子又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写。
也就是那一次,我写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中心思想,但我将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我至今记得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夜晚的凉风,让窗前的老杨树的树叶低声歌唱,透过树叶的缝隙,我看到远处的点点灯火,那是寻常人家的光。于是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突然之间,我很想说话。”
(三)体育白痴
我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白痴。
我从五岁开始练钢琴,之后又学外语,看小说,学画画,学舞蹈。我母亲觉得才女应具备的才能是琴语书画舞,没有棋。所以棋我没练过。我爸妈对棋都不感兴趣,说到棋,就想到楼下嚼着大葱,将棋子狠狠拍向台面的大老爷们儿们,总觉得那不像个女孩子该学的。女孩子么,要会写一手好文章,要会说话,要会抚琴,会山水,要清歌曼舞,那才是真正的女孩子。
所以我不会下棋。我至今连五子棋都下不好。我看见方格就头晕。经常将棋子摆错或者放错地方。不仅是五子棋,跳棋等等的我都不在行。更不消说象棋和围棋了。
至于其他技艺么,到现在为止,唯一还没放下的就是说话和写东西。要说其他的几项技艺,钢琴还认得五线谱,但也很长时间没有弹。舞蹈和画画的本领几本没了,但感悟力还在。有时候闲得无聊,比如上课或者开会的时候,也随便涂鸦两笔。再或者喝多了抽抽疯,听着音乐左右摇摆。
这里真正要说的是体育方面。因为小时候要当才女,所以努力学各项技艺,导致根本没什么时间练习体育项目。因此“才女”自幼在体育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各项运动我都不行。跑不快,跳不高,跳不远,各种球类也就混个勉强及格。小学的时候仰卧起坐也费劲,还是上了中学之后这一项不知怎么的突然能够轻松过关了,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高中的时候我最讨厌跑步。那个时候升学要考体育,女生要跑800米。3分20秒之前到达终点的只需跑一个800米就行了。3分四十秒之前的跑两个。4分之前的跑三个。我一般每堂体育课都要跑2400米。也就是三个800.。结果我比1500米跑的快的男生还要多跑900米。痛苦。
和我做伴的女生也不少。后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一定得跑三个,干嘛还那么卖命,从第一个开始慢慢跑不就好了?于是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操场慢跑,体育老师看着起急,老远拿着喇叭喊:“再慢跑就跑到下课不许停!以后每堂课都如此!”这一吼不要紧,吓得我们赶紧提速,鬼使神差地竟然跑了一个三分四十秒,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后来那个暗地里被我们称为“霸王花”的美女体育老师因教学表现卓越,去了美国,再也没有联系。不知道她在美国是否还会用高音喇叭吼那些不成钢的体育白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