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身成佛道之辯解
匆忙趕畫的這時節,反爾想寫的東西一大堆,想整理的資料又如山海! 總是犯這種毛病,每每應考等大事臨近時,就靈感叢生,做起無關之事簡直得心應手! 到閒暇之余,卻又體衰意懶,莫不是典型的逃避型拖延癥罷。
近日不知受了誰人的影響,開始寫繁體漢文了,大概是幾個港人朋友(多明我, 倉海君等)。腦中盤旋了好些東西,主要是二個,一是女身的意象,二是蛇身的意象。
此篇就放些女身的意象罷,蛇身意象還要等作畫之餘慢慢整理罄了才再話。
最近常遇人拿小乘的觀點來詰問我這類優婆夷(注:女居士),認為女子生性多情多舌多是非,金钗及笄之年便渐生风月露水之事,時噫嘻時诟詈,無根性無佛性無主體性,我這番年齡,趁還有幾分姿色,速尋了男人嫁了才好——身邊姑姨也這樣教化女小輩:女子不要太鉆學問,搞得心高氣傲,嫁好為上福,賢淑為上德。——一副程朱理學的口吻。
稍讀點書的規勸家,常引小乘經‘五障’來言說女子有‘五漏之身’:《中阿含經》的瞿昙弥經有云,“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来無所著等正覺,為轉輪王,帝釋,魔王,大梵天等終無事理。”
用現代的話來解讀一下,即為:
一、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慾,而女人多慾。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如五漏五障皆為身相,則女子就顯得較為鮮明,然本意實乃‘智障’(我看為避免歧義,還是‘識障’較優),‘多染’,‘多慾’,‘懦弱’,‘善妒’和‘煩惱’這五漏,觀遍天下,智障男也比比皆是! 而女子若能克服并超越這些習氣,則比男子還更要‘大丈夫’。例如泰國女眾出家者也要比男眾辛苦,要持二重戒,即先從尼師受戒,後再從大僧受戒,比丘尼更是有五百戒,大大多於比丘,可見女子若要成佛,其多勞煩多險難,也大大在男子之上。
點解?看佛陀如是說: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涅槃經》)
“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辈為丈夫。”(《大毗婆沙淪》一四五章)
“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首楞嚴三昧經》,注:此意為道心無男女,有性別之分的差異心,才有了情欲流轉,因此女屍有感:凡遇輕女子者,必然也貪色。)
大迦時尊者对寶錦女說:“女及諸夫人,無上正覺,甚难可獲;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寶錦女就對大迦葉说:“心志本淨,行菩薩者,得佛不難。彼發道心成佛如觀手掌。適以能發诸通慧心,則便攝取一切佛法。”她又說,“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无男无女。”(《海龍王經》之《寶錦女受決品》)
佛教之前的印度教,等級森嚴,女子如物如獸,其身不能遠離子嗣庖廚,其心不可嚮往神祗,禁斷宗教修行,專心相夫教子,男子若有災禍,也必先歸咎于身邊的女子,中國古時也大有‘紅顏禍水’論,正是佛陀創立了說法,個人的因果全數掌握于個人手中,業力輪回,實在與女人無關,先從自身找齊才對! 眾生平等,天神、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佛性皆為平等,何乎男女?
此等澄明,此等擲地有聲,令千年之後的婦解運動、女權運動都無法比擬。
(另引薦‘須臾之間,龍女成佛’典故。)
故,男女只是暫時的權益化現,事實上,男女都是順緣的假合,在畢竟空性里,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如果不能進入這種法性的真實,而執著于男女的分別,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化。
在密宗的說法里,宇宙分為兩部份,一為胎藏界曼荼羅,二為金剛界曼荼羅。
胎藏界以大悲為本質,被視作為母性的,即為生的根源,又育為種子,使其具足諸根而誕生,而由大悲的萬行功德而增長菩提,攝化眾生。
金剛界則以大智为本質,為一切如来身口意的完成,是堅牢無比,堅固不壞的。
在法界中,金剛界与胎藏界無二無別;在人間,男女各自完成菩提的道路,則是二而不二。
善知識們還是各自利用己身性別長處來修行比較好,私以為,有智慧的修空性,有空性的尋智慧,如鈴與杵,各自發出法喜妙音才是,外相究竟虛無。
女屍于二O一一年一月倫敦哈克尼維克區工作室內,以上。
近日不知受了誰人的影響,開始寫繁體漢文了,大概是幾個港人朋友(多明我, 倉海君等)。腦中盤旋了好些東西,主要是二個,一是女身的意象,二是蛇身的意象。
此篇就放些女身的意象罷,蛇身意象還要等作畫之餘慢慢整理罄了才再話。
最近常遇人拿小乘的觀點來詰問我這類優婆夷(注:女居士),認為女子生性多情多舌多是非,金钗及笄之年便渐生风月露水之事,時噫嘻時诟詈,無根性無佛性無主體性,我這番年齡,趁還有幾分姿色,速尋了男人嫁了才好——身邊姑姨也這樣教化女小輩:女子不要太鉆學問,搞得心高氣傲,嫁好為上福,賢淑為上德。——一副程朱理學的口吻。
稍讀點書的規勸家,常引小乘經‘五障’來言說女子有‘五漏之身’:《中阿含經》的瞿昙弥經有云,“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来無所著等正覺,為轉輪王,帝釋,魔王,大梵天等終無事理。”
用現代的話來解讀一下,即為:
一、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慾,而女人多慾。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如五漏五障皆為身相,則女子就顯得較為鮮明,然本意實乃‘智障’(我看為避免歧義,還是‘識障’較優),‘多染’,‘多慾’,‘懦弱’,‘善妒’和‘煩惱’這五漏,觀遍天下,智障男也比比皆是! 而女子若能克服并超越這些習氣,則比男子還更要‘大丈夫’。例如泰國女眾出家者也要比男眾辛苦,要持二重戒,即先從尼師受戒,後再從大僧受戒,比丘尼更是有五百戒,大大多於比丘,可見女子若要成佛,其多勞煩多險難,也大大在男子之上。
點解?看佛陀如是說: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涅槃經》)
“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辈為丈夫。”(《大毗婆沙淪》一四五章)
“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首楞嚴三昧經》,注:此意為道心無男女,有性別之分的差異心,才有了情欲流轉,因此女屍有感:凡遇輕女子者,必然也貪色。)
大迦時尊者对寶錦女說:“女及諸夫人,無上正覺,甚难可獲;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寶錦女就對大迦葉说:“心志本淨,行菩薩者,得佛不難。彼發道心成佛如觀手掌。適以能發诸通慧心,則便攝取一切佛法。”她又說,“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无男无女。”(《海龍王經》之《寶錦女受決品》)
佛教之前的印度教,等級森嚴,女子如物如獸,其身不能遠離子嗣庖廚,其心不可嚮往神祗,禁斷宗教修行,專心相夫教子,男子若有災禍,也必先歸咎于身邊的女子,中國古時也大有‘紅顏禍水’論,正是佛陀創立了說法,個人的因果全數掌握于個人手中,業力輪回,實在與女人無關,先從自身找齊才對! 眾生平等,天神、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佛性皆為平等,何乎男女?
此等澄明,此等擲地有聲,令千年之後的婦解運動、女權運動都無法比擬。
(另引薦‘須臾之間,龍女成佛’典故。)
故,男女只是暫時的權益化現,事實上,男女都是順緣的假合,在畢竟空性里,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如果不能進入這種法性的真實,而執著于男女的分別,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化。
在密宗的說法里,宇宙分為兩部份,一為胎藏界曼荼羅,二為金剛界曼荼羅。
胎藏界以大悲為本質,被視作為母性的,即為生的根源,又育為種子,使其具足諸根而誕生,而由大悲的萬行功德而增長菩提,攝化眾生。
金剛界則以大智为本質,為一切如来身口意的完成,是堅牢無比,堅固不壞的。
在法界中,金剛界与胎藏界無二無別;在人間,男女各自完成菩提的道路,則是二而不二。
善知識們還是各自利用己身性別長處來修行比較好,私以為,有智慧的修空性,有空性的尋智慧,如鈴與杵,各自發出法喜妙音才是,外相究竟虛無。
女屍于二O一一年一月倫敦哈克尼維克區工作室內,以上。
-
午夜飞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3 0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