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內?
有時候,我會有種錯覺,應該去跟一大群人討論問題,或者,好像剛剛才跟一大群人討論過問題。但事實上,我坐在書桌前什麼事都沒做,由此而又不可理喻的感到孤立。我從兩點來分析這種錯覺:習慣和專業性質使然。我習慣於經常性大量的談話;又,此刻圍繞著我的,不就是那些喋喋不休的書本:錯覺之外,我還有幻覺,即使朱熹的書,我也還覺得他在說話。如果,生活的世界存在有某種結構,此結構泰半是文明的衍生物,本質則屬於對自然的模擬(永遠是可批判的模擬);如果,不論人們願不願意,都已然置身在這複雜結構中;那我察覺到的淚水,就是人們用生命、用肉身與此結構碰撞、交涉的產物。我不知道這幾天有沒有真正開心過,巴特曾順著歌德的語調,喃喃再問了一次:為什麼在大笑時會有幾近痛苦的感受?我想,也許,那是因為我們都還在結構中,即使是大笑,都未曾脫開隱匿的千言萬語。娘不喜歡我這種思維,她認為我這根本是自找麻煩。這大概也是那些長輩們的一致觀點。但假使有人一輩子都想看開點,活得自在點,持著這種觀點生活了五六十年後,卻仍然讓看到痛苦與悲傷如影隨形;那麼,我們就該知道這裡頭絕對出了問題:隨它去,看開點,往好處想……這些看起來很有益的觀點,它應該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要看到結構,要知道是什麼在約束我們。尼采談了很多關於痛苦的觀點,他仔細的品嚐痛苦,發現人們在體驗痛苦時總是加入過多的調味料:愧疚、自卑、恐懼等等。不就是,用過去心、未來心在體驗當下嗎。痛苦應當和快樂一樣有益。他們大量訴苦但拒絕回到現場,用豐沛的感性和力量去經驗痛苦,深入痛苦,直到自發地產生洞見;這種現象讓我每見到一次,就感到窒息。他們擅長傾訴,也擅長承受;但這傾訴與承受本該發揮的正向功用,流失在迴避感受,恐懼發瘋,尋求快速治癒的行為之中:他們用一種很殘酷,很昏沈的方式在體驗生活。我知道,我也未能全然脫離這種世界觀。我有個備受保護的童年,十歲之前,閩南對我而言與神話中的地名具有同等魅力。而今,我卻感到故鄉變色;這形容很不吉利,但很貼切。我徹底懷疑好點子的存在,關於這點,巴特已經想得夠多了,但他也沒辦法阻止那些人在他死後展覽他的煙斗、鋼筆、汽車和幾千張的卡片:我預測,不用五天,我就必須退而求其次,尋求妥協。但,最可悲的是,我很清楚我的煩惱在很多人眼中是個奇怪的症候。看起來,人們若不在系統內問話,那就是系統對抗系統。事實上,人只要一說話就會進入詞彙系統(雷可夫的譬喻系統啊),假使某君沒有自覺的跨進跨出的話,那他的言語只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就是被自己的或集體的語言結構上身,那說的就是降乩語。差異就是詞語的力量吧?還得加上使用者有自覺的進入、觀看、不斷跨越系統的邊界;換言之,某種人的動力(而不是怪手的動力、插秧機的動力)。要在人家的系統內發話不是件容易事,需要在事前作足功課,在聆聽的時候保持某種放鬆清朗的中立態度。投機的談話需要意氣相類;如果不能像伯牙子期那樣交心,起碼也要有孔子讚曾皙的心有戚戚焉。德勒滋說,哲學家聽到人家講: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會立刻逃之夭夭。這意思是,溝通中符號內容不斷受到外部背景和心理背景的介入,而意義就在這一片混亂中四處流竄。雖然這是屬於哲學意味上意義的災變,中國人或許不這麼看事情;但這可是個貨真價實的苦惱,起碼,我覺得它很逼真。再想想,1968年,巴特被學生用結構不上街的標語嘲諷。寫傳記的這位先生疑惑的說,巴特對此只短暫的回應:那些在街頭發生的是言語而不是文字,他大概以為文字比說話更謹慎。這位先生只說對了表面的意思,他沒有理解到一個作家對於語言使用的敏感度。滑頭的說,人們不能要求一個用錯詞語就難過上三天的人,要他用社運語言在街頭表態。正經的來說,人的說話是一種即時、隨情境變動的言語流,要一般未經過訓練的人,在這種即興的環境下合理的聆聽或表態,那有很大的難度。這與事件的意義無關,但與人一貫的主張有關。巴特一直認為形式是要負責任的,而他所謂的責任是有益的愉悅,形式應該帶來快樂(甚至是超脫)而非痛苦或恐懼。為此,寫作者比任何人都應該深思熟慮,使讀者能從形式得到立即的益處。形式的責任,我在重新組織意象符號學方法時,觸摸到它的輪廓。中國的文學家喜歡談法,約莫是同質性的事了。余蓮說,他剛到中國時,被這種奇特的民族性搞得失去交際信心;巴特說,他在日本時,發現西方人在那兒顯得很無禮。我的憂鬱在娘的言外之意前潰散。梅洛龐帝說過,當我們改變了認識論,世界就會變成嶄新的模樣。我這輩子鮮少感情用事,這下子也理解為何巴特要抓著拉康不放:語言學家無法處理的,精神分析學家倒是辦到了。我憂心忡忡,興致滿滿,還有,我不太記得我以前是誰。如我如是地向前走,真是美好。晚安。
——
La Philosophie dans le pressoir 中摘譯一段
Roger:那麼,您說的貶抑,也就是今天愛情所面臨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Barthes:愛情的激情本質並沒有被好好理解,大家總是把這種本質看成是一種病態,必須加以治療痊癒,就像以前一樣,人們不願意在這上面灌注一股豐盛的力量。
Roger:這被貶抑的愛情,是否導因於我們再也認不得維特裝?
Barthes:是的,藍色的外套和黃色的背心……。
Roger:這是怎麼回事?您如何能夠認得出他?
Barthes:不瞞您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去認識他!然後期待能夠收到一些信對我吐露真情,以便讓我相信,這年頭像這樣子在談戀愛的人還是很多,比我想像還要多……。
我只指出三點:
第一,要巴特在正式訪談中這樣無防備(或無結構)的談話,真的很罕見;他的言辭一直是他自己的碉堡和大砲。
第二,這位訪談者一開始就抓住《戀人絮語》的動力核,這意味者,他把作者的心裝進自己的心,然後運作這顆心,提出一切問題。
第三,我好愛訪談稿中一切保留語氣的符號,比如,這是怎麼回事、不瞞您說還有……這讓我覺得他們正在說話(准幻覺)。
——
La Philosophie dans le pressoir 中摘譯一段
Roger:那麼,您說的貶抑,也就是今天愛情所面臨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Barthes:愛情的激情本質並沒有被好好理解,大家總是把這種本質看成是一種病態,必須加以治療痊癒,就像以前一樣,人們不願意在這上面灌注一股豐盛的力量。
Roger:這被貶抑的愛情,是否導因於我們再也認不得維特裝?
Barthes:是的,藍色的外套和黃色的背心……。
Roger:這是怎麼回事?您如何能夠認得出他?
Barthes:不瞞您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去認識他!然後期待能夠收到一些信對我吐露真情,以便讓我相信,這年頭像這樣子在談戀愛的人還是很多,比我想像還要多……。
我只指出三點:
第一,要巴特在正式訪談中這樣無防備(或無結構)的談話,真的很罕見;他的言辭一直是他自己的碉堡和大砲。
第二,這位訪談者一開始就抓住《戀人絮語》的動力核,這意味者,他把作者的心裝進自己的心,然後運作這顆心,提出一切問題。
第三,我好愛訪談稿中一切保留語氣的符號,比如,這是怎麼回事、不瞞您說還有……這讓我覺得他們正在說話(准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