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历代跨国王朝简介
阿维斯涅斯Avesnes家族 阿维斯涅斯家族最初为埃诺Hainaut(位于今比利时南部)的统治家族。1280年扬一世Jan I继任埃诺伯爵,是为阿维斯涅斯王朝之始。约1299年扬一世兼任荷兰伯爵,自此埃诺与荷兰结成「君合」。1323年该家族又取得西兰Zeeland伯爵之位,至此阿维斯涅斯家族取得低地国家地区三个重要诸侯国(埃诺、荷兰、西兰)的统治权,成为低地国家地区两大统治家族之一(另一统治家族为林堡-卢森堡家族)。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该家族的两名成员亦曾出任阿卡亚Achaea霸王国(位于希腊)的君主。但在14世纪中叶该家族衰落,其领地相继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支系所继承。 林堡-卢森堡Limburg-Luxemburg家族 林堡-卢森堡家族最初为林堡(位于今比利时北部)的统治家族。1064年瓦勒兰一世Waleran I称林堡伯爵,是为林堡王朝之始。1101年德意志封林堡伯爵亨利Henri为[下]洛林公爵,使该家族主支(林堡支系 )的统治范围扩展至[下]洛林。但其后[下]洛林和林堡在12和13世纪先后为邻国布拉邦特所并。在1247年林堡宗室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 III继为卢森堡伯爵,使该家族的一个支系(卢森堡支系)取得卢森堡的统治权,从此该家族的统治重心逐渐从林堡转移至卢森堡,故本文称该家族为「林堡-卢森堡家族」。1256年海因里希三世又兼任那慕尔Namur侯爵(称亨德里克四世Hendrik IV)(注1)。1308年卢森堡伯爵海因里希五世 Heinrich V兼任德意志国王,自此该家族进入鼎盛时期,在14和15世纪曾与哈布斯堡家族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轮流取得德意志国王称号,并兼领中欧多个国家(包括波希米亚、匈牙利、勃兰登堡)。但在15世纪中叶该家族绝嗣,此后卢森堡(连同低地国家地区多个诸侯国)的统治权转归[西]勃艮第,林堡-卢森堡家族的统治告终。 注1:那慕尔位于今比利时南部,是低地国家地区(Low Countries,指今尼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在1263年那慕尔便转归丹皮埃尔Dampierre王朝统治,因此林堡-卢森堡家族并未在那慕尔建立世袭统治。 墨洛温Merovingia家族 墨洛温家族是法兰克的统治家族。约481年萨利安.法兰克Salian Frank人首领克洛维斯一世Clovis I 统一法兰克人诸部,建立法兰克王国,成为[西]罗马灭亡后西欧的最强大政权。但在511年克洛维斯一世死后,四子分立,从此法兰克经历多次分裂和统一,出现多个地方封建政权,包括梅茨Metz、巴黎Paris、奥尔良 Orleans、苏瓦松Soissona、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奥尔良和勃艮第Orleans and Burgundy、勃艮第 Burgundy、纽斯特里亚Neustria、阿基坦Aquitaine、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Neustria and Burgundy。由639年起,法兰克诸地方政权王权衰落,由宫相专权,史称「懒王时期」,其后政权落入卡罗林家族手中。约751年墨洛温王朝最终被权臣丕平三世推翻。 卡罗林Carolingia家族 卡罗林家族原为法兰克的宫相,7世纪末开始掌握法兰克地方政权的政柄。719年法兰克王国重新统一,卡罗林家族成为整个王国的掌权者。约751年该家族首领丕平三世Pepin III推翻墨洛温王朝,自立为国王,正式建立卡罗林王朝的统治。查理一世Charles I(俗称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时期(768-814)征服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在西欧建立霸权帝国,并在800年自封「罗马皇帝」尊号(注1),该家族权势达于极盛。但在查理一世死后,卡罗林家族重蹈其前任墨洛温家族的覆辙,陷入分裂状态,诸王并立。843年法兰克诸王订立《凡尔登Verdun条约》,将法兰克分为[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和[西]法兰克三部分,分别成为今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基础。但上述三部分此后续有分裂,形成多个地方封建政权,包括:意大利、纽斯特里亚、阿基坦、普罗旺斯Provence、洛泰林吉亚Lotharingia、巴伐利亚、萨克逊。至10世纪末卡罗林家族在各地的统治相继被取代。但在约976年卡罗林家族成员查理Charles取得[下]洛林公爵之位,使该家族的统治得以延续至 11世纪初。 普兰塔奈特Plantagenet家族 普兰塔奈特(意即金雀花)家族原为安茹Anjou(位于法兰西北部)最早的统治家族,故又称「第一安茹 First Anjou家族」。约879年英杰格尔Ingelger建立安茹伯国,是为普兰塔奈特王朝之始。11-12世纪安茹伯爵先后兼领图棱Touraine、缅因Maine、诺曼第Normandy、阿基坦、普瓦图Poitou、布列塔尼Brittany,形成「安茹霸权帝国」。1154年安茹伯爵取得英格兰王位,自此英格兰国王兼领法兰西多处领土,威胁法兰西王权,成为日后两国矛盾乃至百年战争的原因。13世纪初法兰西国王夺取普兰塔奈特家族在法兰西的大部分领地,该家族仅保有对阿基坦(此后称为吉延Guyenne或加斯科尼Gascony)的统治权,直至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后,阿基坦最终被并归法兰西。普兰塔奈特家族在英格兰的统治则维持至14世纪末,此后英格兰王位由该家族的两个支系-兰卡斯特Lancaster家族和约克York家族争夺,并引发英格兰历史上的「玫瑰战争」,直至1485年都铎Tudor家族的亨利七世Henry VII平定内乱,从而结束普兰塔奈特家族及其支系在英格兰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 卡佩-安茹Capet-Anjou家族 卡佩-安茹家族原为法兰西卡佩家族的一个支系,因该家族是安茹的第二个统治家族,故又称「第二安茹Second Anjou家族」。1232年法兰西王子查理一世Charles I被封为安茹伯爵,是为卡佩-安茹王朝之始。其后查理一世又兼领普罗旺斯Provence和西西里Sicily。但在1282年西西里爆发「西西里晚祷起事」,阿拉冈- 卡塔罗尼亚乘机夺取西西里岛,卡佩-安茹家族遂退守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Naples,建立那不勒斯王国。在 14世纪该家族又先后取得匈牙利和波兰王位,权势达于极盛。但在14和15世纪该家族在各地的统治相继被其他家族取代,卡佩-安茹家族乃退出历史舞台。 波旁Bourbon家族 波旁家族原为法兰西卡佩家族的一个支系,1327年法兰西王子路易一世Louis I被封为波旁(位于法兰西中部)公爵,形成波旁家族。1523年波旁重新并归法兰西。但在1555年该家族的成员安东尼Anthony透过联姻取得下那瓦尔Lower Navarre(注1)的王位。1589年安东尼的儿子1589年亨利三世Henri III改任法兰西国王(称亨利四世 Henri IV),波旁家族遂成为法兰西的统治家族(是为法兰西波旁French Bourbon支系)。在波旁王朝时期(尤其是路易十四世Louis XIV在位时期(1643-1715)),法兰西的国势达于极盛。1700年波旁家族更取代哈布斯堡家族成为西班牙的统治王朝(是为西班牙波旁Spanish Bourbon支系),至此形成近代欧洲两大王族-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争衡的局面。法兰西波旁支系的统治在18世纪末法兰西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但在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复辟。1830年法兰西爆发「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王位转归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在族系方面,路易.腓力乃属波旁家族的一个支系-奥尔良Orleans支系 (注2),他所开创的王朝称为奥尔良王朝(亦称「七月王朝」),其统治一直维持至1848年最终为法兰西的共和派推翻(史称「二月革命」)。 卡佩Capet家族 卡佩家族原为[西]法兰克的统治家族。888年巴黎伯爵厄德Eudes继任[西]法兰克国王,建立卡佩王朝。自此卡佩家族与卡罗林家族争夺[西]法兰克的王位。936年卡罗林家族虽重夺[西]法兰克王位,但实际政权由卡佩家族掌握。987年[西]法兰克的卡罗林家族绝嗣,卡罗林王朝结束。休.卡佩Hugh Capet继立,改称法兰西国王,[西]法兰克正式演变为法兰西。卡佩王朝不仅是法兰西的第一个王朝,而且是法兰西(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多个统治家族的祖宗,从卡佩家族衍生出卡佩-安茹家族、波旁家族和瓦罗亚家族以及其余几个支系(包括 德略Dreux支系、阿图瓦Artois支系、勃艮第Burgundy支系、阿维斯Aviz支系 和布拉干萨Braganza支系)。由于本网页设有专节介绍卡佩-安茹、波旁和瓦罗亚三大家族的历史,以下仅介绍从卡佩家族衍生出来的几个支系的历史。 1. 德略支系源自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Louis VI的曾孙皮埃尔一世Pierre I。约1212年皮埃尔一世继任布列塔尼Brittany公爵,是为德略王朝之始。1341年该支系绝嗣,德略王朝结束。 2. 阿图瓦支系源自法兰西国王路易八世Louis VIII的儿子罗伯特一世Robert I。1237年罗伯特一世称阿图瓦伯爵,在法兰西北部建立阿图瓦伯国。1330年阿图瓦被并归[东]勃艮第。 3. 勃艮第支系源自法兰西国王亨利一世Henri I。1015年当时尚未继承法兰西王位的亨利一世被封为 [西]勃艮第公爵(称亨利二世Henri II)(注1),形成勃艮第支系。此后该支系在西欧若干个国家扩充势力。1095 年该支系成员亨利Henri被封为葡萄牙伯爵,是为葡萄牙立国之始。1405年布拉邦特摄政安东尼.布尔哥尼 Antoine de Bourgogne继任公爵,从而在布拉邦特建立勃艮第支系的统治。14世纪起,勃艮第支系的势力逐渐衰落,该支系在[西]勃艮第和布拉邦特的统治先后为瓦罗亚家族取代。而葡萄牙的勃艮第王朝亦于1385年为该家族的一个支系阿维斯Aviz家族推翻。 4. 阿维斯支系源自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一世Pedro I(属勃艮第支系)的私生子约昂一世Joao I。1385年约昂一世Joao I推翻勃艮第王朝,自立为葡萄牙国王,是为阿维斯支系统治葡萄牙之始。在该支系统治期间,葡萄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其殖民地分布于非洲、阿拉伯、东南亚、南美洲等地,成为西方早期两大殖民帝国之一(另一殖民帝国是西班牙)。1580年阿维斯家族绝嗣,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乘机夺取葡萄牙王位,自此葡萄牙受西班牙控制,国势衰落。 5. 布拉干萨支系源自葡萄牙国王曼纽尔一世Manuel I(属阿维斯支系)的私生子的后裔约昂四世Joao IV。1640年葡萄牙人民起事推翻西班牙的统治,推举约昂四世为国王,建立布拉干萨王朝。1807年法兰西入侵萄葡牙,葡萄牙国王马利亚一世Maria I逃奔巴西,并在1815年改国名为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Portugal, Brazil and Algarves王国(1825年恢复葡萄牙国名)。1822年葡萄牙王子、巴西统治者佩德罗Pedro宣布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自此布拉干萨支系遂分为葡萄牙和巴西两个支系。葡萄牙的布拉干萨王朝在1853年绝嗣,王位转归萨克逊-科堡-哥达-科哈里Saxe-Coburg-Gotha-Kohary王朝。巴西的布拉干萨王朝则在1889年为共和派军人推翻。 注1:亨利一世在1027年始继承法兰西王位。 瓦罗亚Valois家族 瓦罗亚家族原为法兰西卡佩家族的一个支系,最初为瓦罗亚公国的统治家族。1290年瓦罗亚公爵查理三世Charles III继为安茹伯爵,建立第三个统治安茹的王朝,故该家族又称「第三安茹Third Anjou家族」。 1328年安茹伯爵腓力Philippe继任法兰西国王(称腓力六世Philippe VI),开创法兰西历史上的瓦罗亚王朝。此后瓦罗亚家族及其支系(包括瓦罗亚-奥尔良Valois-Orleans支系和瓦罗亚-昂古列姆Valois- Angouleme支系)统治法兰西二百多年(注1),其间法兰西曾经历百年战争和宗教战争。1589年法兰西王位转归波旁家族,此后法兰西进入强盛时期。 除了安茹和法兰西外,瓦罗亚家族还曾在14-15世纪统治普罗旺斯、奥尔良和[西]勃艮第,其中以[西]勃艮第最为重要,因该国在14和15世纪先后取得[东]勃艮第和尼德兰地区,并曾与法兰西各地方诸侯组成公益联盟,对法兰西王权构成严重威胁。15世纪后期法兰西国王采取统一法兰西的政策,先后兼并安茹、普罗旺斯、奥尔良,并在1477年击败[西]勃艮第,并吞[西]勃艮第本土和[东]勃艮第,至此瓦罗亚家族的领土几乎全部统一于法兰西国王手中,唯有尼德兰地区仍然保持独立(注2)。1482年[西]勃艮第瓦罗亚家族的最后一名继承人马利 Marie卒,此后尼德兰地区转归哈布斯堡家族。 注1:1498年起法兰西王位转归瓦罗亚-奥尔良支系的路易十二世Louis XII,1515年王位再转归瓦罗亚-昂古列姆支系。但部分史家把1498年以后直至1589年的法兰西国王也归入瓦罗亚王朝。 注2:1477年法兰西国王击败[西]勃艮第公爵查理一世Charles I(世称「大胆查理」)后,[西]勃艮第本土和[东 ]勃艮第被并归法兰西。但查理一世的继承人马利继续保有尼德兰地区,并且继承了[西]勃艮第公爵的称号,因此在1477年以后[西]勃艮第公国在形式上仍然存在,不过其统治重心已非[西]勃艮第本土,而是尼德兰地区(俗称为「勃艮第遗产」)。此后尼德兰地区虽曾数度易手,北尼德兰地区更于16世纪末脱离西班牙,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但在形式上[西]勃艮第公国继续在尼德兰(以及其后的南尼德兰,即今比利时)存在,直至1794年法兰西从奥地利夺取南尼德兰,始正式宣告[西]勃艮第公国的灭亡。 波拿巴Bonaparte家族 波拿巴家族是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所属的家族。1799年法兰西军官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权,建立独裁统治。1804年拿破仑自立为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称霸欧洲。此后拿破仑一世对欧洲多国进行改组合并,并册立其亲族代替部分国家原有的君主,一时间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波拿巴王朝的君主,作为法兰西的「卫星国」,这些国家包括:威斯特法里亚Westphalia、托斯坎尼、卢卡(注1)、意大利(注2)、那不勒斯(注3)、荷兰、西班牙。随著拿破仑一世在1814和1815年两度战败,他所建立的霸权帝国土崩瓦解,而各波拿巴王朝亦先后被推翻。拿破仑一世失败后,波拿巴家族并未退出政治舞台。其侄路易.拿破仑Louis Napoleon便在1848年法兰西二月革命后挟其伯父拿破仑一世的余威当选法兰西总统。1851年路易.拿破仑仿效拿破仑一世发动政变,建立独裁统治,并在1852年自立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俘后,国内爆发「九月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此后法兰西逐渐确立共和政制。 注1:拿破仑一世册立的卢卡亲王乃其妹伊利沙.波拿巴Elisa Bonaparte及其妹夫费利泽.巴希奥奇Felice Baciocchi。一般史家把卢卡的这个统治王朝称为「巴希奥奇王朝」。严格地说,巴希奥奇家族是波拿巴家族的姻亲而非直系亲属,但为方便叙述,本网页把巴希奥奇家族也归入本节介绍。 注2:意大利乃由拿破仑亲自统治,而非由其亲属统治。1802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一个意大利共和国,自任总统。1805年拿破仑将意大利共和国改组为王国,自任意大利国王。 注3:1806年拿破仑一世立其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为那不勒斯国王(称朱塞佩二世Giuseppe II)。但在1808年拿破仑一世迫约瑟夫.波拿巴退位,改立其部将兼妹夫约阿金.缪拉Joachim Murat为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波拿巴则改任西班牙国王。 巴塞罗那Barcelona家族 巴塞罗那家族原为巴塞罗那的统治家族。巴塞罗那原称西班牙边区,873年[西]法兰克封威弗雷多 Wifredo为巴塞罗那伯爵,统治西班牙边区,是为巴塞罗那王朝之始。1112年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三世 Ramon-Berenguer III兼任普罗旺斯伯爵(称雷蒙德-贝伦加尔一世Raimond-Berengar I),该家族开始将势力伸向法兰西南部。1163年巴塞罗那伯爵阿方索Alfonso(其后称阿方索二世Alfonso II)兼领阿拉冈,将阿拉冈和巴塞罗那合并为阿拉冈-卡塔罗尼亚Aragon-Catalonia王国,自此该家族又称阿拉冈家族。此后该家族于1172年兼领鲁西荣Roussillon,控制法兰西南部,并且向海外扩张,其支系先后取得马略卡Mallorca、西西里、雅典等国。但在13世纪阿拉冈-卡塔罗尼亚被阿尔比Albi十字军击败后,该家族逐渐丧失在法兰西南部之势力。1412年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国王马丁Martin死后,无嗣,该家族在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和西西里的统治转归特拉斯塔马拉家族。 特拉斯塔马拉Trastamara家族 特拉斯塔马拉家族起源于卡斯提-莱昂Castile-Leon国王阿方索十一世Alfonso XI的私生子恩里克 Enrique。恩里克原被封为特拉斯塔马拉伯爵,1366年继为卡斯提-莱昂国王(称恩里克二世Enrique II),次年被推翻。1369年恩里克二世重夺王位,正式建立特拉斯塔马拉王朝。1412年卡斯提-莱昂王子费尔南多一世 Fernando I继为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国王兼西西里国王。至此特拉斯塔马拉家族兼领西班牙两个最强大的邦国,奠定了西班牙统一的基础。1442年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国王阿方索五世Alfonso V兼任那不勒斯国王(称阿方索一世Alfonso I),从而奠定西西里与那不勒斯统一的基础。1479年阿拉冈-卡塔罗尼亚与卡斯提-莱昂组成「君合」(部分史家以是年作为西班牙王国立国之年份)。151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洛斯一世Carlos I继领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领地(包括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卡斯提-莱昂、西西里、那不勒斯),正式将阿拉冈-卡塔罗尼亚与卡斯提-莱昂合并为西班牙王国。至此特拉斯塔马拉家族在完成其统一西班牙的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 韦廷家族Wettiner 韦廷家族起源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韦廷镇。韦廷家族最早可追溯至施瓦本公爵布尔哈德一世Burkhard I。约917年布尔哈德一世称施瓦本公爵,是为韦廷王朝之始。但布尔哈德一世死后,施瓦本之君位即转归其他家族。因此一般史家均以1130年韦廷家族之康拉德Konrad继为迈森Meissen(位于德意志中部)藩侯作为韦廷王朝建立统治之始。其后该王朝兼领图林根Thuringia地区。1423年迈森侯爵弗里德里希四世Friedrich IV改任萨克逊-维滕堡选侯(称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自此韦廷家族遂成为萨克逊-维滕堡地区的统治家族。1485年萨克逊-维滕堡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阿尔布莱希特五世Albrecht V和恩斯特Ernst统治,自此韦廷家族分裂为阿尔布雷西特和恩斯特两大支系。 阿尔布雷希特系 在1485年韦廷王朝分家后,阿尔布雷希特系陆续获得了德累斯顿和莱比锡附近的萨克森地区。由于该分支恪守天主教信仰,并帮助神圣罗马皇帝打击新教。最终于1547年获封萨克森选帝侯的爵位,自此成为韦廷王朝的正统。此支系最大成果就是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 1694年-1733年 于1697年被选举为波兰国王,从此开始了长达66年的萨克森-波兰联合状态。 恩斯特系 恩斯特系在1485年韦廷王朝分家后,继承了萨克森选帝侯之位和家族在图林根的领地。在宗教战争期间,该分支逐渐倾向支持基督新教。最终,在1547年,萨克森选帝侯的职位和领地,被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卡尔五世改封与阿尔布雷希特系。 恩斯特系在图林根继续分裂为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萨克森—迈宁根、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等小公国,1826年,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和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通过婚姻合并成为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此后,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弟弟,利奥波德亲王由于和英国王室的双重裙带关系而被比利时议会选举为比利时国王。至今未衰。1836年1月1日,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侄子,斐迪南郡王与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结婚,并於次年,他们的长子未来的佩德罗五世出生后,和妻子并列为王称斐迪南多二世。自此开始了布拉干萨-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在葡萄牙共5代君主的统治,直至1910年10月5日被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取代。1887年7月7日,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侄孙,另一位也叫斐迪南的亲王,被选为保加利亚的摄政王。此时保加利亚刚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自治地位。而保加利亚在1908年9月22日宣布恢复独立,斐迪南改称为沙皇。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在保加利亚的统治经历3代,直至1946年保加利亚全民公投废除君主制。另外就是恩斯特一世的次子艾伯特和表姐维多利亚的联姻让该家族的爱德华七世成为英格兰国王。 韦尔夫家族 埃斯特-韦尔夫Este-Welf家族 埃斯特-韦尔夫家族又称「小韦尔夫家族Younger House of Welf」,与巴伐利亚地区的「老韦尔夫家族Elder House of Welf」有姻亲关系。老韦尔夫家族起源于9世纪巴伐利亚地区一位名叫韦尔夫的伯爵。该家族最后一名女继承人库尼贡德与意大利北部埃斯特侯国的创立人阿尔贝托.阿佐二世结婚形成埃斯特-韦尔夫家族。他们的的两个儿子分别成为巴伐利亚和埃斯特的统治者,自此埃斯特-韦尔夫家族遂分裂为埃斯特支系和 韦尔夫支系。其中韦尔夫支系发展最好。 韦尔夫支系起初统治巴伐利亚,其后又统治莱因和萨克森,并霍亨斯陶芬家族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该家族成员奥托四世Otto IV更曾继为阿基坦Aquitaine公爵和德意志国王。1180年萨克逊公爵兼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被德意志国王红胡子腓特烈Frederick Barbarossa)击败,韦尔夫家族遂被褫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领地。而奥托四世的德意志王位亦于1214年为霍亨斯陶芬王朝推翻。1235年韦尔夫家族的奥托一世Otto I在德意志西北部建立不伦瑞克Brunswick公国,重建韦尔夫家族的统治。但由1345年起不伦瑞克开始陷入分裂,先后出现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不伦瑞克-吕内堡(1692年改称汉诺威Hanover)等封建诸侯国.其中汉诺威支系的乔治一世根据权利法案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创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但在19世纪德意志统一运动中,不伦瑞克-沃尔芬布特尔、汉诺威和萨克逊-劳恩堡最终被并归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而不列颠的汉诺威王朝则在1901年绝嗣,不列颠王位转归萨克逊-科堡-哥达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旋即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 家族徽号鲁道夫一世最终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虽暂时失去帝位,但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都被划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哈布斯堡王朝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及鼎盛期 奥地利公国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持有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将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但这些划分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领地示意图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两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奥波德(Leopold)签定协议。艾伯特的子孙将拥有内奥地利公国,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 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奥地利公爵家族绝后才得以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再次归由一位公爵统领。 重登神圣罗马帝位 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 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一位表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 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王室在奥地利乃至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 查理五世称霸欧洲 马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职,成为了西属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 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 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一直继续。 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不幸战死沙场。 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份继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 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 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被改称为奥匈帝国。皇朝直至1***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举家被迫流亡海外。 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 散叶欧洲各国 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 马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 马西米连的儿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线。 马西米连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 马西米连的儿女,多与外国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大大增强。 西班牙波旁支系除了统治西班牙外,在18世纪又先后将统治范围扩展至意大利的帕尔马Parma、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争夺在意大利的霸权。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该支系被褫夺大部分领地(注3),仅保有西西里一地。直至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该支系相继恢复在西班牙、那不勒斯(注4)和帕尔马(注5)的统治,并且还取得卢卡Lucca的统治权(卢卡的波旁王朝称为「波旁-帕尔马Bourbon-Parma王朝」)。在意大利统一运动期间,该支系在意大利的领地相继被并归统一的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在19世纪曾经历多次革命,波旁王朝的统治曾多次中断。至1931年西班牙爆发共和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此后西班牙经历第二共和国和佛朗哥Franco的法西斯专政。1975年独裁者佛朗哥死后,波旁家族的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登基为西班牙国王,复辟波旁王朝,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极罕有的王朝复辟事例。但此后西班牙逐渐改行民主政制(议会内阁制),国王仅扮演虚位君主的角色。 注1:那瓦尔位于今西班牙北部,原为伊比里亚半岛的一个重要诸侯国。1234年起那瓦尔改由法兰西封建主统治,其后成为西班牙统一过程中的障碍。1512年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并吞那瓦尔大部分领土,那瓦尔统治集团退守北部地区,自此该政权俗称下那瓦尔。1589年亨利三世改任法兰西国王后,下那瓦尔被并归法兰西。 注2:在法兰西中古史上有一个奥尔良公国(位于法兰西中部),但请注意该公国的统治家族是瓦罗亚家族而非本节所述的奥尔良支系。 注3:但也有例外,1801年法兰西立西班牙波旁支系成员卢多维科一世Lodovico I为伊达拉里亚Etruria国王,统治意大利的托斯坎尼Tuscany地区。1807年法兰西废黜伊达拉里亚国王卢多维科二世Lodovico II,伊达拉里亚被并归法兰西。 注4: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波旁家族在复辟后于1816年正式将两国合并为两西西里Two Sicilies王国。 注5: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帕尔马并未即时归还西班牙波旁支系,而是被划归洛林-哈布斯堡家族。直至1847年西班牙波旁支系始恢复在帕尔马的统治。
-
jessiest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23 02:54:04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1-14 14:15:19
-
C.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9 17:03:48
-
Aeio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7 14:15:29
-
Gabri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17 13: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