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先生
上周六有幸见到扬之水先生。扬先生在浙博武林馆区讲“丝绸之路花絮”。扬先生语速较快,据说脾性较急,恨不得把所有时间几乎全花在书上,买书、借书、读书、编书、写书。与她先生在家,有时两人光顾着看书,宁可不吃晚饭。其实没听懂多少,但感受下气氛就是好的,附庸风雅也是好的。听这样的讲座才能感觉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交流环节,听众的提问都还靠谱,有的颇为专业。讲完后,一些人拿出扬先生的书求签名,大多为新版或新出的。有的捧出五六本,看来扬先生的粉丝总是有的。想到这个,就觉得高兴。有个中年人,我想是老师吧,拿出一本叫《文澜》的中学社团文学刊物请扬先生写句话。于是她写下《诗经》中的句子: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我从不请人签名什么的,但因为真喜欢扬先生的字,想一睹真迹,遂拿出扬著《诗经别裁》,书页上留下了“扬之水 庚寅嘉平”七字。后来,在看“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时,又遇到了扬先生。展品阵容强大,值得细看。
晚上,在读《上海书评》时,读到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扬之水《关于南星先生》。和以前读连载的《梵澄先生》一样,很有味,她摘抄些以前的日记就是好记录、好文章。还有一篇是李文俊先生《我的八十大寿》,其中谈到扬之水,说“出门时遇见扬之水,我注意到她蓄短发仍如小男孩,这回倒未多少年如一日地穿军绿球鞋,但脚上那双旅游鞋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元。我虽然未打领带,却也西装革履了一番。比起她来,只能算是俗物了。听说她晨四时许即起工作,令我惊佩不已。”这段和我所见所感近似,感叹。
喜欢扬先生的为学为文为人,喜欢她记录下的老一辈文人的点滴,想快点把她的书再读读。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有这样的心境、信心和行动就是好的。
晚上,在读《上海书评》时,读到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扬之水《关于南星先生》。和以前读连载的《梵澄先生》一样,很有味,她摘抄些以前的日记就是好记录、好文章。还有一篇是李文俊先生《我的八十大寿》,其中谈到扬之水,说“出门时遇见扬之水,我注意到她蓄短发仍如小男孩,这回倒未多少年如一日地穿军绿球鞋,但脚上那双旅游鞋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元。我虽然未打领带,却也西装革履了一番。比起她来,只能算是俗物了。听说她晨四时许即起工作,令我惊佩不已。”这段和我所见所感近似,感叹。
喜欢扬先生的为学为文为人,喜欢她记录下的老一辈文人的点滴,想快点把她的书再读读。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有这样的心境、信心和行动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