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n 2 thousand and ten
遲到很多,10年聽了很少,來去還是上一年的單位,不知道究竟有什麽可寫,可能是這幾年內最不夠氣概的總結吧……
排名依舊不分先後。
1.The Sea -Corinne Bailey Rae
初次聆聽全碟時首先嚇了一跳:這個真的是當年唱JUST LIKE A STAR的聲音?丁零落地的小碎步竟然化為掙扎在頭頂星空擁擠的繁星,不再為發光發亮自豪,反而因為璀璨過分奪目而願望墜下來,擦亮深沉的陸地,只嚮往安定。畢竟當年Corinne Bailey Rae處女碟一鳴驚人,即使再出碟必然存在壓力,也未必需要完全推翻聽眾的第一印象吧?但歌者唱歌始終為了情感的抒發,她的喪夫之痛還是一點點搬出來,第一首ARE YOU HERE的吶喊,地平線的斜線半邊泛光,光線直插淚腺的痛楚,多給你發揮生理作用的藉口。編曲一如既往習慣用各種樂器在主旋律旁邊周旋,區別於第一章大碟爵士樂和靈魂樂的輕佻俏皮,這次滾入搖滾樂的元素,在電吉他擅長製造的空靈架子中加入多變唱腔的醞釀。雖然話題沉重起來,原聲吉他漸漸沒落在鼓點的震動中,但還是持續了一絲惆悵中的慵懶,I Would Like To Call It Beauty恢複了安靜的雰圍,聲音緩緩衝過山坡,改不掉的冷冽流向方嚮不同的支流,結尾一絲鋼琴的起伏,像忽然更換支流的路向,全部回歸大海。Paris Nights New York Mornings則完全跳回來,心境稍微放開,鼓聲加重,大樓顫抖,迴聲強調記得快樂。THE SEA與ARE YOU HERE呼應,初時僵硬的質問,現在逐漸平緩,安心道別,道別,你不在這裡,但無論去到哪裡都在這裡。雖然初聽時已經認為將會占十大一席位置,但也有一些不適的疲倦。後來在去往法國的飛機上,準備下機,天泛亮,周圍的人醒過來,漸漸燃起人聲的沸騰,腦袋在懸空,重新聽一次這張唱片,ARE YOU HERE原來沒有人回答的感覺是這樣。
2.蟲師原聲上下 - 增田俊郎
一般都只會選擇這一年度的作品,當這一次絕對要破例,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磨蹭在這一張原聲(漫畫)上。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原聲震撼力所在,年份不明,傳統樂器串起得失的忐忑,每一個節奏借的不是樂器和聲音的轉接,而是生命的跡象,餘音繞樑。以虛構媒介架設關于接近生命本質的東西,不需要一個明確的結果和表達,也不會强調世界的灰暗和矛盾,這些是我正需要的因素。每個人都被灌溉以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爲目標,凡事有了一個分明的定義,到了一個地步,反問自己現在是否正確——這個取捨通常是以別人眼光來定義。重複很容易盲目,沒有教科書教育我必須在正邪之間取得平衡,才不會在某些時候投奔和迷失於其中一種因素,它們只表明一種終端——好與壞。界限的模糊是編故事的題材,不是我們所要擔憂的事情,但所有的終端不是都由此延伸的嗎?這套故事正是在試圖表現出這種觀念,死亡的必然等同生的必然,我們既然有能力接受事物最好的一面,爲何對待事物最壞的一面時,不能以同樣心態接受?它也不會不斷增加龐大設定使世界觀趨向虛構的藝術,不能找到一種長時間沉迷的東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說不明白的人很多,說喜歡的人也有很多,可惜我至今在網絡上只看到爲數不多真正在探討內涵的評論。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追求其內涵的必要。
3.Back to the Stars - 林一峰
在法國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聽這一張,可能是重新喚回了當初的熱情,一些東西散失了,你以為回憶可以拯救,但從頭到尾,去路都只有一條,即使回到最初,去往的終點仍舊是那一個。我覺得自己喜歡一峰的理由是這樣的:你很幼稚很無知的時候崇拜一個人,覺得他什麽都好,什麽都神奇,然後慢慢大了,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再回頭看發現他不在後面,仍舊與你並肩同行,你就會覺得這個人一直跟你一起跑,互不欠誰,且還是比你快一點,這種崇拜很值得。第二張英文碟不再玩翻唱,概念仍舊先行,這次是小王子的起程和歸途。歌詞內容在介紹上已經很清楚了,英文水平有限無謂獻醜,這次由音樂角度切入。近年仍然有人為他戴上FOLK的標簽,畢竟所有編曲都是由Acoustic爲基礎的,慣常的節拍吉他聲連貫切開曲子,FLUTE作起始的這筆落下整首歌的基調,雙重回聲倒流擊退,融入新元素敲擊樂,介乎中西味道。不禁感嘆終于回歸了……上上一張城市旅人和上一張四路氛圍太廣闊,也似是在摸索一種即將前往的風格,各種元素撞擊的火花埋沒了一些細小心思。這一張唱片收錄了跟《CAMPING》完全相同的曲目《WHEN HE SINGS》,改了歌詞,沒有解釋:"the pilot never got over the prince's leaving, this song came along one night he got drunk.”本人最愛,是和十一年前星盒子同名的那首《Just a Little Longer》,第一次覺得林老細愛用的回聲在副歌有這麽强烈的震撼,其他部分插提琴伴奏伸手撫你的髮絲,人瞬間渺小得需要呼吸融化。情感既然熱脹冷縮有時,忽冷忽熱亦符合女人性格,不重複太多次了,因有些人你不相熟已是知己。
4.她的改變 - 雷光夏
個人感覺這張唱片有兩個身份:一是電影原聲,二是大碟。當然,它偏向前者多一點。台灣電影近年小清新居多,不像香港愛情電影老是濫情濫到非要拳打腳踢式的你愛唔愛我你真係唔愛我你真係唔愛我了,早已經擺脫這怨婦的幽怨,只賣情懷的賬。一直以來感覺自己對待雷光夏也是這樣的,一如既往四個字放在前提的位置,鋼琴聲下降到微風的底下,托起季節的下沉,換季的界線日益隱退,聳動起來的草地摩擦鞋底,痛癢被相隔,相同的溫和是一種福分。不能忽略的歌詞,一句一句:“若伸出手 还是渴望被你把握 给我 我想要的生活 面對 最坦白的眼眸”浮現出來的是情懷溫存的悸動。唯有是賣情懷的賬,才懂得眼眸裡的顔色。
5.DUO - 陳奕迅
兩張EP不選,沒有辦法選上,向來不是臣迷,如何出神入化曲折離奇解析不出來,何況自己的年紀也經不起歌中所說的情節。單曲循環當然做過,但還是覺得少了一些何和自己合拍的東西,自己太幼稚。這個單位太多人懂得,自然有認同就很足夠。我第一次認真聽他的LIVE CD,找回很多自己在他所有歌曲裡面的摯愛。今晚坐車回家,恰好電臺播我什麽都沒有,副歌怎麽聽怎麽有型:夢裡都覺得快樂難求,連淚光都光不過黑夜盡頭,不過不過我不用難受。正到你!
周耀輝說得好,粵語一天還有人在說,就沒有沒落的可能。粵語歌有人願意唱,就有出頭日。EASON十八場DUO,聲綫沙啞,說別有風味似乎太牽强了,只是這種水平仍然值得拍爛手掌。十八場,計每場RUNDOWN只有二十首歌,也是相當要命的事情。所有我想要的都齊了,破曉、等,沙啞都完全不介意。每次對EASON的碟就是苦口婆心聽啦聽話啦。
6.just the two of us...until we meet again -at17
因意外而缺席的演唱會在市場調查中呼聲甚高,所以推出了LIVE CD,基本上沒有任何失望的地方。對于不插電LIVE GIG來說,AT17的功力一向非同凡響。這一次收錄的曲目以翻唱爲主,而且選擇的大部分曲目原作編曲已經相當犀利,仿佛重聽它們的ACOUSTIC版本。FAYE的《開到荼蘼》節奏感十足,接近十七的風格,二汶也把這首國語歌最精粹的部分帶到演樂現場。《煞科》《跑步機上》用吉他完本地還原脫離電腦效果後音樂震撼的質地,不需要爵士樂的快樂,已經掀動人身體擺動的本能。JUNO《弱水三千》錄音室版本由歌詞起步,聲效切合縫合的配樂營造空靈的空間感,十七可能只是一支吉他引領曲目,本來就不顯得有過大起伏的副歌,原作有重叠聲效突出漣漪的感覺,十七是兩把人聲重叠,二汶主音在前ELLEN附和,直覺吉他難度系數相當高。這首歌男聲的沉鬱比較適合演繹,但是相當佩服ELLEN出神入化的吉他功力。先入爲主的關係,ELLEN的《快樂不快樂》仍舊是摯愛;二汶翻唱那英的《一萬一千公里》,編曲上基本沒有過大的改動,聲音取勝。必須提及的是最近常聽見她們唱的《Porcelain》,原本是Julia Fordham的作品,是她們首度參加比賽時的參賽曲目,原本已經聽過和TWINS拉闊表演的版本,相隔五六年演繹上完全沒有變化,最本質的真摯。
自從三年前聽過CHET LAM的演唱會後,對待LIVE的態度變化了不少。并非有錢人家,無法時常出席大型的演唱會,常常都是參與一些兩三百人的小型場合,他和她們讓我相信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原來一把吉他就足够了。在香港主流的擁擠下,這種音樂機構根本賺不了多少錢,這無關信不信理想的問題,以爲做音樂的人脚踏實地,聽衆自然會來了。不計算多少?音樂課大家聽朱淩凌,笑過贊過,當初他們也以爲自己不錯,但他們第一次去壽臣開SHOW,一半門票都賣不完。鄧麗欣去STAR HALL開演唱會,我也不知道兩場還是三場,唱到不倫不類一樣爆滿,一樣被人贊,錯別字那麽多出書一樣有人排隊簽名。我絕對肯定後者一樣勤奮努力。大家都有努力,方向不同,這是理想的現實。
音樂人不够有錢、聽衆不够有錢,不要緊大家窮在一起,小型照樣可以歡呼。所以我很喜歡AT17,可能她們的音樂未必是最好,製作效果也不及大公司唱片優良,但走到這裏很不容易。始終覺得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偶像,但演唱會不需要參加太多場,我曾經嘗試帶最好的朋友去看我的偶像,事後問你現在知道爲什麽我喜歡他了吧?她點了點頭,但我知道她已經流落到那群我怎麽也聽不懂的歌去。我認真想她沒有感覺又有什麽錯呢?沒有,沒有人有錯,事實是這樣,哪個時代也是一樣。而我是我,已經很完美。
AT17最後一首是阿FI的《給十年後的我》:“區區幾場成敗里,應該不至麻木了吧。
7.美好歲月 - 黃韻玲
首先必須要強烈地表示沒有去聽音樂會的怨恨……相當後悔啊啊啊啊啊啊啊……
現在大部分年紀相仿的人應該都是從台灣那些歌手比賽知道小玲姐,我是幾年前讀一峰的第一本書,裡面有他自己排的人生十大(現在已經有變化了吧?),一張一張唱片找來聽,其中一張便是黃韻玲的《平凡》,那一張唱片後來也變成了我自己的十大。對那個年代的台灣音樂無限嚮往的時候,一直都是追著小玲姐的唱片跑,那時台灣音樂風格的包容度很大,而我自己向來比較喜歡爵士,平凡裡面多元化的音樂類型自然滿足了我所有好奇心。相隔多年再推出新專輯的小玲姐,針對我個人而言最怕磨去一些年歲的鋒利,聲音仍舊這一把,卻偏要以自以為是的新模式製作。初嘗第一首和EASON的樂園,驚嚇之餘又有一些失望,RAP和電音?快節奏不合歷來的印象,即使表現搖擺不定或興奮,如三個人的晚餐或關不掉的收音機,都沒有滲透電音的跡象,更何況,小玲姐一向注重樂器的定位,這首歌旋律一起,系統化蓋過任何一種樂器嘗試做主線的現象。但現實沒有教人失望,素描和岸邊重新提起了小玲姐擅長的歌曲格局,鋼琴聲帶領其餘為氣氛而觸動的聲效,岸邊的沙鎚把日光潑到水面,沙啞如同朦朧視線,聲音的畫面。我們一起約會吧真的無法接受。ARTHUR與美好歲月徹底把一筆一筆勾勒的情感色彩還原到心境的畫布上,一直以來,都沒有旅程何時結束的說法,鼓起的氣概是包容,是無限的光明。去強迫字面得到勝利二字,從頭到尾都沒有作用,心裡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無論事態趨嚮挫敗抑或相反,都將有勝利庇護。比起勝利,有獲得勝利的氣概更加重要。
這種唱片讓人最快樂的,是擁有順序。
8.無名。詩 - 何韻詩
對於出碟前的擔心自然不用說,情況其實與對小玲姐新專輯的擔憂一樣,會不會為了減輕水土不服而強硬拆去原本班底,拼命自以為是添加當地市場的元素,最后導致在兩個市場都得不到好印象的不堪結果。很明顯,這一年一樣推出國語碟的KAY媽完全犯了這種錯誤,整張唱片聽下來,每一首旋律還是好的,聲音仍舊是這一把,但一向在粵語碟市場走性格路線的她,竟然在國語碟中丟失了一切性格,可能這一方向足夠命名為重新出發,但對於舊歌迷來說,尤其是出KAY ONE開始關注的那一批聽眾來說,不禁要問:KAY媽你搞乜?相反,HOCC遵循自己性格高於遵循市場需求,青山大樂隊依然是班底,在有基礎的狀況下調動創作單位與路線:一方面,舊歌迷聽唱片認得這個歌手,信心即刻加強;另一方面,HOCC的無名呼應自己在國語市場的默默無名,又滿足了新歌迷接觸她的要求,兩方面一拍即合,贏晒。瘋子的搖滾起效,出走太平洋治癒人心,菇菇歌的玩味提起歌者趣味,周耀輝填詞的西伯利亞開滿臘梅花用TRIP-HOP切開分離的荒誕不經,保留了慣常的BANDSOUND的噓,即使只有一首粵語歌阿Y依然歌詞完勝——應有盡有,吹毛求疵地說一下國語發音,也被整體質素覆蓋。這一張唱片保留態度找到定位,進一步說服大家接受粵語歌手國語碟的可能性,也可以成為不少粵語歌手進攻國語市場的良好例子。
9....Featuring - Norah Jones
唔係偷懶,呢一張真係唔需要寫,碟名已經交待一切,NORAH JONES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單位玩Featuring的大碟,基本上她都是Featuring的那方。這一年爵士樂聽得實在不算多,一直在翻舊單位的唱片,她依然沒有令人感到馬馬虎虎,且還有不少驚喜之作。
10.Sense - Mr.Children
小孩先生肯定不是熱血,比熱血多很多。低迷的時間都是用他們振奮人心,所以,沒有可以補充的。
排名依舊不分先後。
1.The Sea -Corinne Bailey Rae
初次聆聽全碟時首先嚇了一跳:這個真的是當年唱JUST LIKE A STAR的聲音?丁零落地的小碎步竟然化為掙扎在頭頂星空擁擠的繁星,不再為發光發亮自豪,反而因為璀璨過分奪目而願望墜下來,擦亮深沉的陸地,只嚮往安定。畢竟當年Corinne Bailey Rae處女碟一鳴驚人,即使再出碟必然存在壓力,也未必需要完全推翻聽眾的第一印象吧?但歌者唱歌始終為了情感的抒發,她的喪夫之痛還是一點點搬出來,第一首ARE YOU HERE的吶喊,地平線的斜線半邊泛光,光線直插淚腺的痛楚,多給你發揮生理作用的藉口。編曲一如既往習慣用各種樂器在主旋律旁邊周旋,區別於第一章大碟爵士樂和靈魂樂的輕佻俏皮,這次滾入搖滾樂的元素,在電吉他擅長製造的空靈架子中加入多變唱腔的醞釀。雖然話題沉重起來,原聲吉他漸漸沒落在鼓點的震動中,但還是持續了一絲惆悵中的慵懶,I Would Like To Call It Beauty恢複了安靜的雰圍,聲音緩緩衝過山坡,改不掉的冷冽流向方嚮不同的支流,結尾一絲鋼琴的起伏,像忽然更換支流的路向,全部回歸大海。Paris Nights New York Mornings則完全跳回來,心境稍微放開,鼓聲加重,大樓顫抖,迴聲強調記得快樂。THE SEA與ARE YOU HERE呼應,初時僵硬的質問,現在逐漸平緩,安心道別,道別,你不在這裡,但無論去到哪裡都在這裡。雖然初聽時已經認為將會占十大一席位置,但也有一些不適的疲倦。後來在去往法國的飛機上,準備下機,天泛亮,周圍的人醒過來,漸漸燃起人聲的沸騰,腦袋在懸空,重新聽一次這張唱片,ARE YOU HERE原來沒有人回答的感覺是這樣。
2.蟲師原聲上下 - 增田俊郎
一般都只會選擇這一年度的作品,當這一次絕對要破例,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磨蹭在這一張原聲(漫畫)上。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原聲震撼力所在,年份不明,傳統樂器串起得失的忐忑,每一個節奏借的不是樂器和聲音的轉接,而是生命的跡象,餘音繞樑。以虛構媒介架設關于接近生命本質的東西,不需要一個明確的結果和表達,也不會强調世界的灰暗和矛盾,這些是我正需要的因素。每個人都被灌溉以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爲目標,凡事有了一個分明的定義,到了一個地步,反問自己現在是否正確——這個取捨通常是以別人眼光來定義。重複很容易盲目,沒有教科書教育我必須在正邪之間取得平衡,才不會在某些時候投奔和迷失於其中一種因素,它們只表明一種終端——好與壞。界限的模糊是編故事的題材,不是我們所要擔憂的事情,但所有的終端不是都由此延伸的嗎?這套故事正是在試圖表現出這種觀念,死亡的必然等同生的必然,我們既然有能力接受事物最好的一面,爲何對待事物最壞的一面時,不能以同樣心態接受?它也不會不斷增加龐大設定使世界觀趨向虛構的藝術,不能找到一種長時間沉迷的東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角。說不明白的人很多,說喜歡的人也有很多,可惜我至今在網絡上只看到爲數不多真正在探討內涵的評論。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追求其內涵的必要。
3.Back to the Stars - 林一峰
在法國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聽這一張,可能是重新喚回了當初的熱情,一些東西散失了,你以為回憶可以拯救,但從頭到尾,去路都只有一條,即使回到最初,去往的終點仍舊是那一個。我覺得自己喜歡一峰的理由是這樣的:你很幼稚很無知的時候崇拜一個人,覺得他什麽都好,什麽都神奇,然後慢慢大了,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再回頭看發現他不在後面,仍舊與你並肩同行,你就會覺得這個人一直跟你一起跑,互不欠誰,且還是比你快一點,這種崇拜很值得。第二張英文碟不再玩翻唱,概念仍舊先行,這次是小王子的起程和歸途。歌詞內容在介紹上已經很清楚了,英文水平有限無謂獻醜,這次由音樂角度切入。近年仍然有人為他戴上FOLK的標簽,畢竟所有編曲都是由Acoustic爲基礎的,慣常的節拍吉他聲連貫切開曲子,FLUTE作起始的這筆落下整首歌的基調,雙重回聲倒流擊退,融入新元素敲擊樂,介乎中西味道。不禁感嘆終于回歸了……上上一張城市旅人和上一張四路氛圍太廣闊,也似是在摸索一種即將前往的風格,各種元素撞擊的火花埋沒了一些細小心思。這一張唱片收錄了跟《CAMPING》完全相同的曲目《WHEN HE SINGS》,改了歌詞,沒有解釋:"the pilot never got over the prince's leaving, this song came along one night he got drunk.”本人最愛,是和十一年前星盒子同名的那首《Just a Little Longer》,第一次覺得林老細愛用的回聲在副歌有這麽强烈的震撼,其他部分插提琴伴奏伸手撫你的髮絲,人瞬間渺小得需要呼吸融化。情感既然熱脹冷縮有時,忽冷忽熱亦符合女人性格,不重複太多次了,因有些人你不相熟已是知己。
4.她的改變 - 雷光夏
個人感覺這張唱片有兩個身份:一是電影原聲,二是大碟。當然,它偏向前者多一點。台灣電影近年小清新居多,不像香港愛情電影老是濫情濫到非要拳打腳踢式的你愛唔愛我你真係唔愛我你真係唔愛我了,早已經擺脫這怨婦的幽怨,只賣情懷的賬。一直以來感覺自己對待雷光夏也是這樣的,一如既往四個字放在前提的位置,鋼琴聲下降到微風的底下,托起季節的下沉,換季的界線日益隱退,聳動起來的草地摩擦鞋底,痛癢被相隔,相同的溫和是一種福分。不能忽略的歌詞,一句一句:“若伸出手 还是渴望被你把握 给我 我想要的生活 面對 最坦白的眼眸”浮現出來的是情懷溫存的悸動。唯有是賣情懷的賬,才懂得眼眸裡的顔色。
5.DUO - 陳奕迅
兩張EP不選,沒有辦法選上,向來不是臣迷,如何出神入化曲折離奇解析不出來,何況自己的年紀也經不起歌中所說的情節。單曲循環當然做過,但還是覺得少了一些何和自己合拍的東西,自己太幼稚。這個單位太多人懂得,自然有認同就很足夠。我第一次認真聽他的LIVE CD,找回很多自己在他所有歌曲裡面的摯愛。今晚坐車回家,恰好電臺播我什麽都沒有,副歌怎麽聽怎麽有型:夢裡都覺得快樂難求,連淚光都光不過黑夜盡頭,不過不過我不用難受。正到你!
周耀輝說得好,粵語一天還有人在說,就沒有沒落的可能。粵語歌有人願意唱,就有出頭日。EASON十八場DUO,聲綫沙啞,說別有風味似乎太牽强了,只是這種水平仍然值得拍爛手掌。十八場,計每場RUNDOWN只有二十首歌,也是相當要命的事情。所有我想要的都齊了,破曉、等,沙啞都完全不介意。每次對EASON的碟就是苦口婆心聽啦聽話啦。
6.just the two of us...until we meet again -at17
因意外而缺席的演唱會在市場調查中呼聲甚高,所以推出了LIVE CD,基本上沒有任何失望的地方。對于不插電LIVE GIG來說,AT17的功力一向非同凡響。這一次收錄的曲目以翻唱爲主,而且選擇的大部分曲目原作編曲已經相當犀利,仿佛重聽它們的ACOUSTIC版本。FAYE的《開到荼蘼》節奏感十足,接近十七的風格,二汶也把這首國語歌最精粹的部分帶到演樂現場。《煞科》《跑步機上》用吉他完本地還原脫離電腦效果後音樂震撼的質地,不需要爵士樂的快樂,已經掀動人身體擺動的本能。JUNO《弱水三千》錄音室版本由歌詞起步,聲效切合縫合的配樂營造空靈的空間感,十七可能只是一支吉他引領曲目,本來就不顯得有過大起伏的副歌,原作有重叠聲效突出漣漪的感覺,十七是兩把人聲重叠,二汶主音在前ELLEN附和,直覺吉他難度系數相當高。這首歌男聲的沉鬱比較適合演繹,但是相當佩服ELLEN出神入化的吉他功力。先入爲主的關係,ELLEN的《快樂不快樂》仍舊是摯愛;二汶翻唱那英的《一萬一千公里》,編曲上基本沒有過大的改動,聲音取勝。必須提及的是最近常聽見她們唱的《Porcelain》,原本是Julia Fordham的作品,是她們首度參加比賽時的參賽曲目,原本已經聽過和TWINS拉闊表演的版本,相隔五六年演繹上完全沒有變化,最本質的真摯。
自從三年前聽過CHET LAM的演唱會後,對待LIVE的態度變化了不少。并非有錢人家,無法時常出席大型的演唱會,常常都是參與一些兩三百人的小型場合,他和她們讓我相信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原來一把吉他就足够了。在香港主流的擁擠下,這種音樂機構根本賺不了多少錢,這無關信不信理想的問題,以爲做音樂的人脚踏實地,聽衆自然會來了。不計算多少?音樂課大家聽朱淩凌,笑過贊過,當初他們也以爲自己不錯,但他們第一次去壽臣開SHOW,一半門票都賣不完。鄧麗欣去STAR HALL開演唱會,我也不知道兩場還是三場,唱到不倫不類一樣爆滿,一樣被人贊,錯別字那麽多出書一樣有人排隊簽名。我絕對肯定後者一樣勤奮努力。大家都有努力,方向不同,這是理想的現實。
音樂人不够有錢、聽衆不够有錢,不要緊大家窮在一起,小型照樣可以歡呼。所以我很喜歡AT17,可能她們的音樂未必是最好,製作效果也不及大公司唱片優良,但走到這裏很不容易。始終覺得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偶像,但演唱會不需要參加太多場,我曾經嘗試帶最好的朋友去看我的偶像,事後問你現在知道爲什麽我喜歡他了吧?她點了點頭,但我知道她已經流落到那群我怎麽也聽不懂的歌去。我認真想她沒有感覺又有什麽錯呢?沒有,沒有人有錯,事實是這樣,哪個時代也是一樣。而我是我,已經很完美。
AT17最後一首是阿FI的《給十年後的我》:“區區幾場成敗里,應該不至麻木了吧。
7.美好歲月 - 黃韻玲
首先必須要強烈地表示沒有去聽音樂會的怨恨……相當後悔啊啊啊啊啊啊啊……
現在大部分年紀相仿的人應該都是從台灣那些歌手比賽知道小玲姐,我是幾年前讀一峰的第一本書,裡面有他自己排的人生十大(現在已經有變化了吧?),一張一張唱片找來聽,其中一張便是黃韻玲的《平凡》,那一張唱片後來也變成了我自己的十大。對那個年代的台灣音樂無限嚮往的時候,一直都是追著小玲姐的唱片跑,那時台灣音樂風格的包容度很大,而我自己向來比較喜歡爵士,平凡裡面多元化的音樂類型自然滿足了我所有好奇心。相隔多年再推出新專輯的小玲姐,針對我個人而言最怕磨去一些年歲的鋒利,聲音仍舊這一把,卻偏要以自以為是的新模式製作。初嘗第一首和EASON的樂園,驚嚇之餘又有一些失望,RAP和電音?快節奏不合歷來的印象,即使表現搖擺不定或興奮,如三個人的晚餐或關不掉的收音機,都沒有滲透電音的跡象,更何況,小玲姐一向注重樂器的定位,這首歌旋律一起,系統化蓋過任何一種樂器嘗試做主線的現象。但現實沒有教人失望,素描和岸邊重新提起了小玲姐擅長的歌曲格局,鋼琴聲帶領其餘為氣氛而觸動的聲效,岸邊的沙鎚把日光潑到水面,沙啞如同朦朧視線,聲音的畫面。我們一起約會吧真的無法接受。ARTHUR與美好歲月徹底把一筆一筆勾勒的情感色彩還原到心境的畫布上,一直以來,都沒有旅程何時結束的說法,鼓起的氣概是包容,是無限的光明。去強迫字面得到勝利二字,從頭到尾都沒有作用,心裡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無論事態趨嚮挫敗抑或相反,都將有勝利庇護。比起勝利,有獲得勝利的氣概更加重要。
這種唱片讓人最快樂的,是擁有順序。
8.無名。詩 - 何韻詩
對於出碟前的擔心自然不用說,情況其實與對小玲姐新專輯的擔憂一樣,會不會為了減輕水土不服而強硬拆去原本班底,拼命自以為是添加當地市場的元素,最后導致在兩個市場都得不到好印象的不堪結果。很明顯,這一年一樣推出國語碟的KAY媽完全犯了這種錯誤,整張唱片聽下來,每一首旋律還是好的,聲音仍舊是這一把,但一向在粵語碟市場走性格路線的她,竟然在國語碟中丟失了一切性格,可能這一方向足夠命名為重新出發,但對於舊歌迷來說,尤其是出KAY ONE開始關注的那一批聽眾來說,不禁要問:KAY媽你搞乜?相反,HOCC遵循自己性格高於遵循市場需求,青山大樂隊依然是班底,在有基礎的狀況下調動創作單位與路線:一方面,舊歌迷聽唱片認得這個歌手,信心即刻加強;另一方面,HOCC的無名呼應自己在國語市場的默默無名,又滿足了新歌迷接觸她的要求,兩方面一拍即合,贏晒。瘋子的搖滾起效,出走太平洋治癒人心,菇菇歌的玩味提起歌者趣味,周耀輝填詞的西伯利亞開滿臘梅花用TRIP-HOP切開分離的荒誕不經,保留了慣常的BANDSOUND的噓,即使只有一首粵語歌阿Y依然歌詞完勝——應有盡有,吹毛求疵地說一下國語發音,也被整體質素覆蓋。這一張唱片保留態度找到定位,進一步說服大家接受粵語歌手國語碟的可能性,也可以成為不少粵語歌手進攻國語市場的良好例子。
9....Featuring - Norah Jones
唔係偷懶,呢一張真係唔需要寫,碟名已經交待一切,NORAH JONES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單位玩Featuring的大碟,基本上她都是Featuring的那方。這一年爵士樂聽得實在不算多,一直在翻舊單位的唱片,她依然沒有令人感到馬馬虎虎,且還有不少驚喜之作。
10.Sense - Mr.Children
小孩先生肯定不是熱血,比熱血多很多。低迷的時間都是用他們振奮人心,所以,沒有可以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