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归来”
了凡“归来”
——嘉善县举行《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
文字整理:姚立军 本版摄影:曹雪峰
2007年7月3日,嘉善县举行《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苗伟伦表示,《袁了凡文集》的收集、出版,为更好保存地方名人著作开了先河,为发掘嘉善县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支撑,为研究运用历史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了方便。这次《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袁了凡的故乡举行,是我县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名县的一大盛事,也是纪念袁了凡先生、弘扬袁了凡思想精华的盛会。我们要学习袁了凡先生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弘扬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这对于我们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袁了凡的籍贯、学术思想和《了凡四训》在佛学界的传播及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袁了凡文集》的出版使了凡精神在400年后得以复活。尽管袁了凡的著作很多,其《了凡四训》也流传甚广,但对他的研究很少,他的许多著作不为人知,其学术研究亟待加强。会上,游本昌还代表《了凡》剧组将两套电视剧光盘分别赠送给嘉兴电视台和县广电台。
浙江省地方志办副研究员董郁奎,嘉兴市地方志办副主任曾燕,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史志办、县民宗局、惠民镇、陶庄镇的相关人员及我县佛教界人士等应邀参加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苗伟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鹤祥,副县长何慧琴,县政协副主席丁金华等出席会议。副县长何慧琴主持会议。
我早就想来看看了,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这是缘啊!袁了凡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非常值得研究。袁了凡先生人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的思想、业绩、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可以说,了凡先生再次“复活”了!
2004年5月,我接受了一个任务,导演大型电视连续剧《了凡》。关于袁了凡,香港慈善机构有过两集电视片。我们要弘扬了凡精神,就要将真实的、精华的东西留给后人。
了凡先生是伟人、名人、好人,因此我们弘扬了凡精神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厚。了凡先生反对宿命论,以自己的行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他的一生,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回,令人敬佩。
现在电视剧出来了,剧中了凡用自身经历教你改造命运的秘诀,教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灾免难、如何修善积福。我相信这部电视剧和《袁了凡文集》可以交相辉映。
今天,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要开发出这个价值无法估量的宝藏,挖掘出袁了凡先生更多的东西!
为了配合文化名县建设和发掘嘉善历史文化底蕴,为研究运用历史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方便,为更好地保存地方名人著作,2003年,嘉善县史志办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嘉善历代名人著作的工作,首先开始收集袁了凡的著作。
袁了凡著作非常多,有记载的30多种,但不少已散失。现存的著作都深藏于各家图书馆,一般人很难看到。嘉善县史志办先后到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凡是袁了凡的著作全部复印回来,共复印了3000多页。然后进行整理归类,编制目录,用了3年时间,编成20册。2006年5月,送到古籍印刷厂印刷,其间得到了线装书局的大力支持。2007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袁了凡文集》共收入袁了凡著作17种,包括:训儿俗说、静坐要诀、祈嗣真诠、袁生忏法、静行别品、河图洛书解、劝农书、皇都水利考、诗外别传、历法新书、宝坻政书、禹贡图说、了凡四训、摄生三要、两行斋集、群书备考、史汉定本等。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刻本。为保持古籍原貌,不加标点影印出版。对于有多种版本的著作,选用较早版本。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收录袁了凡著作最全的一套文集。
袁了凡是嘉善的骄傲
今天,嘉善召开袁了凡学术讨论会,是因为我们认定袁了凡的籍贯是嘉善。《袁氏家乘》载有袁了凡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传记,从中可以看出袁家是如何从嘉善陶庄到魏塘的。袁了凡的高祖袁顺,字杞山,“世居陶庄”,“元末家颇饶”,是当地的显贵之家。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字菊泉,是“下保东(陶庄)一册一甲里长”。袁了凡的祖父袁祥,字文瑞,1453年上门到嘉善县魏塘镇的殳家为婿。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字良贵,他在《家居八景赋·序》中对其在魏塘镇的家有明确记载,他说:“余家世居陶庄之净池。……暨吾父怡杏公赘武塘殳恒轩所,……而以殳氏所分之房授婿钱萼,自筑室于亭桥之浒。”清朝吴江县芦墟人沈刚中编的《分湖志》说:“潘柽章《松陵文献》云(袁)黄赵田人,地与嘉善接,因入籍焉。考(袁)黄作《叶重第墓志》云:庚辰年得陆龟蒙遗址于分湖之滨,卜筑居之。又有《赵田新居》诗,则非赵田人明矣。按(袁)黄四世祖杞山为陶庄人,曾祖颢亦居陶庄,其祖赘于嘉善殳氏,始居嘉善。父仁隐于医,今遗药圃在嘉善城南。则(袁)黄始居嘉善,后迁赵田为是,柽章未之考耳。”因此,《芦墟镇志》说袁了凡(黄)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迁居芦墟北赵田,是符合实际说法的。
袁了凡出生于嘉善,其父袁仁在《新筑半村居记》中也有记载。袁了凡的老师、其父的故友王畿在《袁参坡小传》中说:“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氏。”袁了凡的科举考试,就是以浙江嘉善籍应试的。明末查继佐《罪惟录》、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清陈田《明诗纪事》、清曹溶《明人小传》、《浙江通志》、《钦定续文献通考》以及《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都认为袁了凡为浙江嘉善人。嘉善县还将袁了凡列祀魏塘书院六贤祠奉祀。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思想家
袁了凡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一,功过格与劝善思想。袁了凡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作为“功过格”(一种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的修养方法)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其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晚明整个道德思想、伦理思想的变迁影响非常大。所谓善书,简单地说就是劝善之书,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其中相当著名的是袁了凡所编的《功过格》,在1620—1670年间至少出了10套新的《功过格》版本。
第二、佛学思想。袁了凡所倡刻的《方册藏》(《嘉兴藏》),是明末清初民间募刻的一部大藏经,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以前学界都说是紫柏真可倡刻的,实际上最早倡刻者是袁了凡居士。他与僧人云谷禅师、紫柏真可、象先禅师等交往密切。
第三、农业思想。袁了凡在河北宝坻当知县的5年里,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劝农书》,并在县内广泛宣传。这本小册子分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8篇,全面记录和概括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宝坻近海,适宜种水稻,袁了凡教民种稻,被农史专家誉为“天津洼改种稻的先驱”。他还特别提倡在当地垦荒,主张在宝坻应由国家出面组织,开辟水田。该书宣传推广后效果显著,大片盐碱不毛之地,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和水利土壤改良等措施,转化为丰产田,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土造田方面的光辉成就之一。
第四、民生思想。袁了凡对于苏松一带的赋役问题极为关心,考上进士后,就曾请核苏松钱粮。任宝坻知县时,采取“轻刑缓征,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宝坻地方的经济有所恢复。万历初年,明朝的政治已日趋腐败,宝坻有极繁重的差役——车运皇木之役,宝坻人民深受其害。袁了凡坚持主张以舟运代替车运,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另外一项繁重差役就是贡银鱼,由太监经手派人将银鱼运往京师,对此他表示不满,要求将此差役减免。并对该县的牧马草场进行了清理,这对扼制太监兼并庄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五、水利思想。北直隶地区水利长年失修,时常泛滥成灾。袁了凡任宝坻县令时,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兴修水利。他所著《劝农书》五卷,《皇都水利》六卷,都是讲述有关农田水利的著作。经过袁了凡在任5年期间对水田的推广,宝坻县“随地教民,积年荒地皆开成美田”。《宝坻县志》说:“‘维时宝坻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获得了好收成。”
第六、养生思想。《祈嗣真诠》中有袁了凡信仰思想中的道教要素。书中第三至第九部分,把为了成胎得子的胎息、房中之法,结合他的体验,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同时,他继承了作为家业的医学遗产,发现了神仙金丹道和医方学的关系,可以说这部书体现了家学医学和神仙金丹道的交流。因为佛教固有的治病用的灵药服饵和中国神仙之间的交往十分盛行,袁了凡就是这样把佛教界的传承,结合自己的金丹神仙道信仰,修饰了佛教。
第七、历法思想。明朝初年,阿拉伯天文历法《天文书》和《回回历法》被翻译成汉文,通过对《回回历法》的研究,袁了凡写下了《历法新书》。
另外,在教育、军事方面,袁了凡也颇有成就。
袁了凡研究亟待加强
对于袁了凡,一直少有研究,“过去以其善书泛滥,学者亦不屑研究”。善书的发展在明清两代特别明显,其中尤以袁了凡所起的作用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较重要。历来从儒学立场出发对善书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真正下过功夫的只有3个人。
酒井忠夫是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善书的第一人,他在所著《中国善书の研究》中指出了袁了凡对善书的建立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详细考证和研究了袁了凡的生卒年月、地望、著作、版本、三教合一善书思想的形成和积善经历等。日本的奥崎裕司在《中国乡绅地主研究》一书中,通过袁了凡考察了明末善书盛行与乡绅地主思想的关联。美国包筠雅在所著《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一书中对袁了凡也作了特别的研究。我因为研究《嘉兴藏》,发现袁了凡是刻方册藏的首倡者,并进而得到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天启四年嘉兴袁氏家刻本《袁了凡先生两行斋集》十四卷和明万历丙申年序刊《袁氏丛书》十卷,进而开始对袁了凡生平的研究。
我曾在2005年“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应邀讲过袁了凡,后被认为是“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说明国际上也认可了袁了凡在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前我们不注重研究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浙江在搞文化大省,袁了凡却没有入选浙江文化名人,实在是一大遗憾。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重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我们要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将袁了凡推广开去,让嘉兴人、浙江人知道袁了凡!
袁了凡先生,年轻时,因遇相士孔某为他算定一生命运与其后的事实无误,所以深信命运之不可避免,而淡漠一切。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受教于云谷禅师,接受佛教“功过格”思想后,发现宿命论之错误,自此坚守立命之说,力积善行,亲身体验命运须靠自己开拓的历程。基于这样的体验,袁了凡乃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以及生活态度写成了4篇“训子之文”,用以训诫子嗣。所谓“四训”是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因此此书通称为《了凡四训》。
了凡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以《了凡四训》流通最久、最广。这得益于佛教界的大力推广和弘扬。民国初年,佛教高僧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推崇。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现时的新加坡、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更是不断提倡、研究、实行、讲说。道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特色和优秀传统,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所在。《了凡四训》的内容恰恰说明了什么是道德。
第一,否定宿命论,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了凡四训》开篇第一立命之学,就是明确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主宰命运?自己!这就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宝贵。这个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实践和创造的。这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意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
第二,强调知廉耻,有过就改;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了凡四训》说到“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须发勇心”;“上思报国之恩;远思扬祖宗之德”等言教,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因为这一优秀的道德思想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创造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为民族独立、祖国统一不懈奋斗的事迹。
第三,推崇仁爱原则。《了凡四训》将仁者爱人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其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宝坻减租”;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及动物的爱,“上帝好生,物皆恋命”。
第四,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了凡四训》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了凡先生以“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提出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最后了凡先生用齐王好乐的比喻,指出修养是一个不断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应当说,由于将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其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嘉善县举行《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
文字整理:姚立军 本版摄影:曹雪峰
2007年7月3日,嘉善县举行《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苗伟伦表示,《袁了凡文集》的收集、出版,为更好保存地方名人著作开了先河,为发掘嘉善县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支撑,为研究运用历史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了方便。这次《袁了凡文集》首发式暨袁了凡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袁了凡的故乡举行,是我县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名县的一大盛事,也是纪念袁了凡先生、弘扬袁了凡思想精华的盛会。我们要学习袁了凡先生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弘扬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这对于我们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袁了凡的籍贯、学术思想和《了凡四训》在佛学界的传播及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袁了凡文集》的出版使了凡精神在400年后得以复活。尽管袁了凡的著作很多,其《了凡四训》也流传甚广,但对他的研究很少,他的许多著作不为人知,其学术研究亟待加强。会上,游本昌还代表《了凡》剧组将两套电视剧光盘分别赠送给嘉兴电视台和县广电台。
浙江省地方志办副研究员董郁奎,嘉兴市地方志办副主任曾燕,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史志办、县民宗局、惠民镇、陶庄镇的相关人员及我县佛教界人士等应邀参加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苗伟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鹤祥,副县长何慧琴,县政协副主席丁金华等出席会议。副县长何慧琴主持会议。
我早就想来看看了,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这是缘啊!袁了凡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非常值得研究。袁了凡先生人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的思想、业绩、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可以说,了凡先生再次“复活”了!
2004年5月,我接受了一个任务,导演大型电视连续剧《了凡》。关于袁了凡,香港慈善机构有过两集电视片。我们要弘扬了凡精神,就要将真实的、精华的东西留给后人。
了凡先生是伟人、名人、好人,因此我们弘扬了凡精神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厚。了凡先生反对宿命论,以自己的行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他的一生,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回,令人敬佩。
现在电视剧出来了,剧中了凡用自身经历教你改造命运的秘诀,教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灾免难、如何修善积福。我相信这部电视剧和《袁了凡文集》可以交相辉映。
今天,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要开发出这个价值无法估量的宝藏,挖掘出袁了凡先生更多的东西!
为了配合文化名县建设和发掘嘉善历史文化底蕴,为研究运用历史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方便,为更好地保存地方名人著作,2003年,嘉善县史志办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嘉善历代名人著作的工作,首先开始收集袁了凡的著作。
袁了凡著作非常多,有记载的30多种,但不少已散失。现存的著作都深藏于各家图书馆,一般人很难看到。嘉善县史志办先后到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凡是袁了凡的著作全部复印回来,共复印了3000多页。然后进行整理归类,编制目录,用了3年时间,编成20册。2006年5月,送到古籍印刷厂印刷,其间得到了线装书局的大力支持。2007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袁了凡文集》共收入袁了凡著作17种,包括:训儿俗说、静坐要诀、祈嗣真诠、袁生忏法、静行别品、河图洛书解、劝农书、皇都水利考、诗外别传、历法新书、宝坻政书、禹贡图说、了凡四训、摄生三要、两行斋集、群书备考、史汉定本等。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刻本。为保持古籍原貌,不加标点影印出版。对于有多种版本的著作,选用较早版本。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收录袁了凡著作最全的一套文集。
袁了凡是嘉善的骄傲
今天,嘉善召开袁了凡学术讨论会,是因为我们认定袁了凡的籍贯是嘉善。《袁氏家乘》载有袁了凡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传记,从中可以看出袁家是如何从嘉善陶庄到魏塘的。袁了凡的高祖袁顺,字杞山,“世居陶庄”,“元末家颇饶”,是当地的显贵之家。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字菊泉,是“下保东(陶庄)一册一甲里长”。袁了凡的祖父袁祥,字文瑞,1453年上门到嘉善县魏塘镇的殳家为婿。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字良贵,他在《家居八景赋·序》中对其在魏塘镇的家有明确记载,他说:“余家世居陶庄之净池。……暨吾父怡杏公赘武塘殳恒轩所,……而以殳氏所分之房授婿钱萼,自筑室于亭桥之浒。”清朝吴江县芦墟人沈刚中编的《分湖志》说:“潘柽章《松陵文献》云(袁)黄赵田人,地与嘉善接,因入籍焉。考(袁)黄作《叶重第墓志》云:庚辰年得陆龟蒙遗址于分湖之滨,卜筑居之。又有《赵田新居》诗,则非赵田人明矣。按(袁)黄四世祖杞山为陶庄人,曾祖颢亦居陶庄,其祖赘于嘉善殳氏,始居嘉善。父仁隐于医,今遗药圃在嘉善城南。则(袁)黄始居嘉善,后迁赵田为是,柽章未之考耳。”因此,《芦墟镇志》说袁了凡(黄)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迁居芦墟北赵田,是符合实际说法的。
袁了凡出生于嘉善,其父袁仁在《新筑半村居记》中也有记载。袁了凡的老师、其父的故友王畿在《袁参坡小传》中说:“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氏。”袁了凡的科举考试,就是以浙江嘉善籍应试的。明末查继佐《罪惟录》、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清陈田《明诗纪事》、清曹溶《明人小传》、《浙江通志》、《钦定续文献通考》以及《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都认为袁了凡为浙江嘉善人。嘉善县还将袁了凡列祀魏塘书院六贤祠奉祀。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思想家
袁了凡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一,功过格与劝善思想。袁了凡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作为“功过格”(一种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的修养方法)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其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晚明整个道德思想、伦理思想的变迁影响非常大。所谓善书,简单地说就是劝善之书,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其中相当著名的是袁了凡所编的《功过格》,在1620—1670年间至少出了10套新的《功过格》版本。
第二、佛学思想。袁了凡所倡刻的《方册藏》(《嘉兴藏》),是明末清初民间募刻的一部大藏经,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以前学界都说是紫柏真可倡刻的,实际上最早倡刻者是袁了凡居士。他与僧人云谷禅师、紫柏真可、象先禅师等交往密切。
第三、农业思想。袁了凡在河北宝坻当知县的5年里,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劝农书》,并在县内广泛宣传。这本小册子分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8篇,全面记录和概括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宝坻近海,适宜种水稻,袁了凡教民种稻,被农史专家誉为“天津洼改种稻的先驱”。他还特别提倡在当地垦荒,主张在宝坻应由国家出面组织,开辟水田。该书宣传推广后效果显著,大片盐碱不毛之地,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和水利土壤改良等措施,转化为丰产田,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土造田方面的光辉成就之一。
第四、民生思想。袁了凡对于苏松一带的赋役问题极为关心,考上进士后,就曾请核苏松钱粮。任宝坻知县时,采取“轻刑缓征,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宝坻地方的经济有所恢复。万历初年,明朝的政治已日趋腐败,宝坻有极繁重的差役——车运皇木之役,宝坻人民深受其害。袁了凡坚持主张以舟运代替车运,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另外一项繁重差役就是贡银鱼,由太监经手派人将银鱼运往京师,对此他表示不满,要求将此差役减免。并对该县的牧马草场进行了清理,这对扼制太监兼并庄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五、水利思想。北直隶地区水利长年失修,时常泛滥成灾。袁了凡任宝坻县令时,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兴修水利。他所著《劝农书》五卷,《皇都水利》六卷,都是讲述有关农田水利的著作。经过袁了凡在任5年期间对水田的推广,宝坻县“随地教民,积年荒地皆开成美田”。《宝坻县志》说:“‘维时宝坻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获得了好收成。”
第六、养生思想。《祈嗣真诠》中有袁了凡信仰思想中的道教要素。书中第三至第九部分,把为了成胎得子的胎息、房中之法,结合他的体验,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同时,他继承了作为家业的医学遗产,发现了神仙金丹道和医方学的关系,可以说这部书体现了家学医学和神仙金丹道的交流。因为佛教固有的治病用的灵药服饵和中国神仙之间的交往十分盛行,袁了凡就是这样把佛教界的传承,结合自己的金丹神仙道信仰,修饰了佛教。
第七、历法思想。明朝初年,阿拉伯天文历法《天文书》和《回回历法》被翻译成汉文,通过对《回回历法》的研究,袁了凡写下了《历法新书》。
另外,在教育、军事方面,袁了凡也颇有成就。
袁了凡研究亟待加强
对于袁了凡,一直少有研究,“过去以其善书泛滥,学者亦不屑研究”。善书的发展在明清两代特别明显,其中尤以袁了凡所起的作用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较重要。历来从儒学立场出发对善书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真正下过功夫的只有3个人。
酒井忠夫是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善书的第一人,他在所著《中国善书の研究》中指出了袁了凡对善书的建立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详细考证和研究了袁了凡的生卒年月、地望、著作、版本、三教合一善书思想的形成和积善经历等。日本的奥崎裕司在《中国乡绅地主研究》一书中,通过袁了凡考察了明末善书盛行与乡绅地主思想的关联。美国包筠雅在所著《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一书中对袁了凡也作了特别的研究。我因为研究《嘉兴藏》,发现袁了凡是刻方册藏的首倡者,并进而得到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天启四年嘉兴袁氏家刻本《袁了凡先生两行斋集》十四卷和明万历丙申年序刊《袁氏丛书》十卷,进而开始对袁了凡生平的研究。
我曾在2005年“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应邀讲过袁了凡,后被认为是“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说明国际上也认可了袁了凡在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前我们不注重研究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浙江在搞文化大省,袁了凡却没有入选浙江文化名人,实在是一大遗憾。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重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我们要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将袁了凡推广开去,让嘉兴人、浙江人知道袁了凡!
袁了凡先生,年轻时,因遇相士孔某为他算定一生命运与其后的事实无误,所以深信命运之不可避免,而淡漠一切。直到隆庆三年(1569年),受教于云谷禅师,接受佛教“功过格”思想后,发现宿命论之错误,自此坚守立命之说,力积善行,亲身体验命运须靠自己开拓的历程。基于这样的体验,袁了凡乃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以及生活态度写成了4篇“训子之文”,用以训诫子嗣。所谓“四训”是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因此此书通称为《了凡四训》。
了凡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以《了凡四训》流通最久、最广。这得益于佛教界的大力推广和弘扬。民国初年,佛教高僧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推崇。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现时的新加坡、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更是不断提倡、研究、实行、讲说。道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特色和优秀传统,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所在。《了凡四训》的内容恰恰说明了什么是道德。
第一,否定宿命论,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了凡四训》开篇第一立命之学,就是明确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主宰命运?自己!这就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宝贵。这个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实践和创造的。这一方面强调要把自己当人来看,要学会自爱、自尊、自重,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开发人的价值,赢得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刻刻注意把别人当人看,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
第二,强调知廉耻,有过就改;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了凡四训》说到“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须发勇心”;“上思报国之恩;远思扬祖宗之德”等言教,就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正是因为这一优秀的道德思想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创造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为民族独立、祖国统一不懈奋斗的事迹。
第三,推崇仁爱原则。《了凡四训》将仁者爱人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强调仁爱应当分别亲疏远近,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其次它强调应当将仁爱贯穿到施政原则和社会理想中去,“宝坻减租”;最后它强调要将对人的爱推及到对自然及动物的爱,“上帝好生,物皆恋命”。
第四,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了凡四训》充分肯定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次了凡先生以“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提出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最后了凡先生用齐王好乐的比喻,指出修养是一个不断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应当说,由于将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得其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