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爱的犀牛》角色的一些探讨与反思及其引出的一些问题
关于《恋爱的犀牛》角色的一些探讨与反思及其引出的一些问题
天外版《恋爱的犀牛》早已经结束了,但是对角色更深的探讨貌似才刚刚开始。
如果有一个活泼、开朗、可爱,却对爱情执拗、脆弱,更为实在的明明,和一个空灵有气质甚至气场,让人仰止的更为意象的明明,你们会更偏爱哪一种?
我个人选择了后一种。好似面对一张白纸,自我则变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是会让你在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美好的她面前反思自己一切的恶俗、卑鄙与渺小。空灵的气质与气场使明明的形象得以更加抽离现实,如信仰、意象一般的存在着。使人不忍触摸甚至不敢靠近,只想仰望以祈祷与忏悔。
这一切价值观很趋近于西方古典宗教主义中女性神化的思想,但是剧中的明明缺少了西方古典思想中神化女性最重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特质。 “你有一张天使的脸和婊子的心肠”,等等,与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什么都改变不了,阳光穿过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
所以我们假设,有这样的一位女性,是最符合廖一梅的观点的,在世俗方面上非常超脱,生活放荡不羁,在爱情里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存在。然而在男人的价值观中,是否会存在这样的一位女性,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爱情。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男人在爱情中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廖一梅曾经说过,现在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偏离爱情很远很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需要。作为一个女人,她或许需要一种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依靠。作为一个男人,他在爱情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剥开所有世俗的观念与伪装的面具,他们真正会在乎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在这里加以讨论。你们或许觉得这些根本不能算作是问题,但是你们扪心自问,在生活中或者爱情中,你们有没有剥开自己的心想一想这些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一件事情其实它本来不世俗,但是由于人类自古以来对其的隐晦,和现在突然对其的开放,使得大家都觉得它很世俗。这些问题有一天我会再一次以另一种形式抛给你们。
回到剧中来。我之所以在后期觉得阳光的马路更好一些,是因为只要这样的一个人,才有那种不顾一切去追求明明的勇气。马路本身需要非常的阳光、单纯,马路的爱情本身需要干净无一丝杂质。
其实我们可以假设明明身上的一切特质本来不是明明所具有的,而是在马路的爱情中被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膜拜者心中被神化了的。所以就能很好的解释明明所具有的所有的美好与明明本身所有的劣性所产生的对比,而这也是最刺痛马路的爱情之处。
这是一篇非常主观的分析,好处在于它更能接近马路的意识形态。我刻意忽视了廖一梅将明明创作成一位“先锋”女性的事实。明明的爱情是精神的,是超脱于世俗之上的。所以所有的世俗的劣性在明明的精神层面上是不存在的,而只剩下在爱情中的明明。这样的明明更实在,但却丢失了所有作为膜拜者所需要的特质,明明也是人。
当明明被从剧中抽离而成为一种信仰被祈祷与忏悔的时候,这部戏遍无关于爱情了。I apologize to you all.
天外版《恋爱的犀牛》早已经结束了,但是对角色更深的探讨貌似才刚刚开始。
如果有一个活泼、开朗、可爱,却对爱情执拗、脆弱,更为实在的明明,和一个空灵有气质甚至气场,让人仰止的更为意象的明明,你们会更偏爱哪一种?
我个人选择了后一种。好似面对一张白纸,自我则变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是会让你在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美好的她面前反思自己一切的恶俗、卑鄙与渺小。空灵的气质与气场使明明的形象得以更加抽离现实,如信仰、意象一般的存在着。使人不忍触摸甚至不敢靠近,只想仰望以祈祷与忏悔。
这一切价值观很趋近于西方古典宗教主义中女性神化的思想,但是剧中的明明缺少了西方古典思想中神化女性最重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特质。 “你有一张天使的脸和婊子的心肠”,等等,与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什么都改变不了,阳光穿过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
所以我们假设,有这样的一位女性,是最符合廖一梅的观点的,在世俗方面上非常超脱,生活放荡不羁,在爱情里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存在。然而在男人的价值观中,是否会存在这样的一位女性,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爱情。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男人在爱情中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廖一梅曾经说过,现在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偏离爱情很远很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需要。作为一个女人,她或许需要一种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依靠。作为一个男人,他在爱情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剥开所有世俗的观念与伪装的面具,他们真正会在乎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在这里加以讨论。你们或许觉得这些根本不能算作是问题,但是你们扪心自问,在生活中或者爱情中,你们有没有剥开自己的心想一想这些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一件事情其实它本来不世俗,但是由于人类自古以来对其的隐晦,和现在突然对其的开放,使得大家都觉得它很世俗。这些问题有一天我会再一次以另一种形式抛给你们。
回到剧中来。我之所以在后期觉得阳光的马路更好一些,是因为只要这样的一个人,才有那种不顾一切去追求明明的勇气。马路本身需要非常的阳光、单纯,马路的爱情本身需要干净无一丝杂质。
其实我们可以假设明明身上的一切特质本来不是明明所具有的,而是在马路的爱情中被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膜拜者心中被神化了的。所以就能很好的解释明明所具有的所有的美好与明明本身所有的劣性所产生的对比,而这也是最刺痛马路的爱情之处。
这是一篇非常主观的分析,好处在于它更能接近马路的意识形态。我刻意忽视了廖一梅将明明创作成一位“先锋”女性的事实。明明的爱情是精神的,是超脱于世俗之上的。所以所有的世俗的劣性在明明的精神层面上是不存在的,而只剩下在爱情中的明明。这样的明明更实在,但却丢失了所有作为膜拜者所需要的特质,明明也是人。
当明明被从剧中抽离而成为一种信仰被祈祷与忏悔的时候,这部戏遍无关于爱情了。I apologize to you al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