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后革命时代的魔术师
后革命时代的魔术师
动画短片《异邦》虚构了一部“伪字典”,合法/说谎、定位/变化、虚构/事实、标准/差别、进步/欺骗,每个解释都似是而非,像是恶搞又似有深意。作者孙逊,东北人,1980年生,现居杭州,喜欢强调自己做的是实验影像而非卡通。被评论界认为是少有的具有历史意识的八零后艺术家,可在我看来他更像个魔法师,地图、字典、蚊子、乌鸦都是他习惯拿来乱炖历史的小道具。
魔法师:以魔术为职业的人,唯一合法的说谎者。
黑衣、高帽、挥舞着手杖,孙逊的每部作品都少不了他,可总是面目模糊。有时他是导演,影像开始之前一个手势,开启表演者的声色言行;有时是国王,巡视档案王国如同巡视自己的疆土;有时是小丑,在文字的残垣断壁间上蹿下跳;还可以是巫师、窥视者、预言家……总而言之,他是历史的同谋和原型——善变的说谎者。
黑衣人那么专注于过去,有时我会以为他的某个分身或许要诚实一些,也许孙逊在其中暗示了自己的态度。这让人想起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他的脸朝向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彻底的灾难。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过筛选并重新加以组织过的发展经历……或者过去的事实或虚构的事实。
字典、旧报纸、旧照片是昨日历史的重现,但在孙逊的作品中它们不曾拥有信史的权威,文字的合法性时刻受到揶揄和嘲弄。模棱两可的解释、魔术师在旧新闻面前的戏耍、熊熊火焰吞噬着发黄的老照片……这些视觉意象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鲁迅著名的“历史之书”的隐喻——“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当然, 80后青年孙逊的质疑少了些许狂人的激愤。
孙逊在中国美院(原为浙江美院)的前辈吴山专、谷文达等曾致力于解构和重构中国的“文字”和“书法”,通过切断书写和文本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常规联系,揭示历史叙述的荒谬和模棱两可。他的的动画延续了这一思路,创作于二零零五年的《文字元年•战役》基本确立了此后他进入历史的角度,质疑指向的不是作为事件的历史本身,而是关于历史的语言修辞。《魔术师的谎言》中赤裸的身体和脸孔被不停变幻的纹身涂抹和覆盖,重重压抑下的肉身只能发出无声的呐喊。
革命:破坏旧的欺骗关系,建立新的欺骗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休克时光》将质疑聚焦到当代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旧报纸、旧杂志作为对当时中国现实的一种描述,某种程度上形塑了时人对现实的认知,但在今天看来,与其说它们反映了现实毋宁说更像是革命理想的镜像,真实与虚构的区隔在此得到重新思考。无头魔术师右手眼镜,左手利刃,在旧档案间嬉戏耍闹,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同样也是夸张和盲视共存。《英雄不再》引入了现实的参照维度,革命年代的新闻碎片“欢呼苏联征服宇宙的伟大胜利”被镶嵌在篡改了的旧版人民币图案中,也许在作者看来今日的诸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进步,不过是城头变化盗贼旗。
魔术:魔法的一种,可以改变故事的叙事结构,并且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定位变得模糊。
社会主义记忆在二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家手中,或以私人记忆揭破历史假面,或如政治波普将毛时代的政治图像与今天的商业符号并置,孙逊却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嬉戏对抗谎言,以幽默直面闹剧,以虚拟反讽欺骗,进入历史的秘密、碎片、争执之中。
作为卡通一代的同龄人,他关注的却是“宏大叙事”——历史、乌托邦、英雄、国家、阶级,色调也多是近似素描的黑白,但相较前辈他多了一点“狡黠的智慧”,魔术既是他对历史闹剧化本质的理解,也是其艺术体系的方法论。动画于他而言就如同手中的魔棒,变出各种神奇的小道具冒犯正襟危坐的正史。
动画短片《异邦》虚构了一部“伪字典”,合法/说谎、定位/变化、虚构/事实、标准/差别、进步/欺骗,每个解释都似是而非,像是恶搞又似有深意。作者孙逊,东北人,1980年生,现居杭州,喜欢强调自己做的是实验影像而非卡通。被评论界认为是少有的具有历史意识的八零后艺术家,可在我看来他更像个魔法师,地图、字典、蚊子、乌鸦都是他习惯拿来乱炖历史的小道具。
魔法师:以魔术为职业的人,唯一合法的说谎者。
黑衣、高帽、挥舞着手杖,孙逊的每部作品都少不了他,可总是面目模糊。有时他是导演,影像开始之前一个手势,开启表演者的声色言行;有时是国王,巡视档案王国如同巡视自己的疆土;有时是小丑,在文字的残垣断壁间上蹿下跳;还可以是巫师、窥视者、预言家……总而言之,他是历史的同谋和原型——善变的说谎者。
黑衣人那么专注于过去,有时我会以为他的某个分身或许要诚实一些,也许孙逊在其中暗示了自己的态度。这让人想起本雅明的“历史天使”——他的脸朝向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彻底的灾难。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过筛选并重新加以组织过的发展经历……或者过去的事实或虚构的事实。
字典、旧报纸、旧照片是昨日历史的重现,但在孙逊的作品中它们不曾拥有信史的权威,文字的合法性时刻受到揶揄和嘲弄。模棱两可的解释、魔术师在旧新闻面前的戏耍、熊熊火焰吞噬着发黄的老照片……这些视觉意象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鲁迅著名的“历史之书”的隐喻——“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当然, 80后青年孙逊的质疑少了些许狂人的激愤。
孙逊在中国美院(原为浙江美院)的前辈吴山专、谷文达等曾致力于解构和重构中国的“文字”和“书法”,通过切断书写和文本与意义生成之间的常规联系,揭示历史叙述的荒谬和模棱两可。他的的动画延续了这一思路,创作于二零零五年的《文字元年•战役》基本确立了此后他进入历史的角度,质疑指向的不是作为事件的历史本身,而是关于历史的语言修辞。《魔术师的谎言》中赤裸的身体和脸孔被不停变幻的纹身涂抹和覆盖,重重压抑下的肉身只能发出无声的呐喊。
革命:破坏旧的欺骗关系,建立新的欺骗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休克时光》将质疑聚焦到当代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旧报纸、旧杂志作为对当时中国现实的一种描述,某种程度上形塑了时人对现实的认知,但在今天看来,与其说它们反映了现实毋宁说更像是革命理想的镜像,真实与虚构的区隔在此得到重新思考。无头魔术师右手眼镜,左手利刃,在旧档案间嬉戏耍闹,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同样也是夸张和盲视共存。《英雄不再》引入了现实的参照维度,革命年代的新闻碎片“欢呼苏联征服宇宙的伟大胜利”被镶嵌在篡改了的旧版人民币图案中,也许在作者看来今日的诸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进步,不过是城头变化盗贼旗。
魔术:魔法的一种,可以改变故事的叙事结构,并且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定位变得模糊。
社会主义记忆在二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家手中,或以私人记忆揭破历史假面,或如政治波普将毛时代的政治图像与今天的商业符号并置,孙逊却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嬉戏对抗谎言,以幽默直面闹剧,以虚拟反讽欺骗,进入历史的秘密、碎片、争执之中。
作为卡通一代的同龄人,他关注的却是“宏大叙事”——历史、乌托邦、英雄、国家、阶级,色调也多是近似素描的黑白,但相较前辈他多了一点“狡黠的智慧”,魔术既是他对历史闹剧化本质的理解,也是其艺术体系的方法论。动画于他而言就如同手中的魔棒,变出各种神奇的小道具冒犯正襟危坐的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