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将赭墨代胭脂
流年·乱弦
回梭织朵垂莲子
红字香消,银字笙调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下午在图书馆,周围只有安静的书的味道。我拿着一本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感受着这位日本作家蓝色的忧伤,孤独,幽默和虚无。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东山魁夷说:“在自然风景之中,我感知到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于是,我决心当一名画家。”他是一位作家,川端康成的好朋友。他所描绘的风景里,几乎没有人出现,那里是关于爱与美的最初的记忆。看他的《山岭白云》和《听泉》,那里始终充满了童年的惊喜,像诗一样,花朵是他的标点,流水是他的章节。
突然好想去日本,想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景致,造就了一批这样唯美忧伤的作家,他们是如何一出口,便吟出蓝调一般的华美的诗篇。那里应该没有美国的匆忙,没有巴黎的华丽,没有澳洲的懒散,没有香港的拥挤。有的,只是漫天飞舞的樱花吧,我也不知道。
然而,他们并不是活在仙境里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再美丽的风景,他们也能从中看到悲伤。
存在也许并不是永生,那稍纵即逝的花香和一闪而过的翅膀,就是我们丢失在前路的诗行吧?你想想看,如今,它到哪里去了?
萤火虫在灯芯草和芦苇丛中闪烁,白鹤安静的立在檬果树的泥泽里,一片树叶落下来,蝴蝶把花粉带向远方。每天,世界于无声处静静的改变。也说不清你是怎么来的,在某一个春日的黄昏或着清晨,你就像阳光托起的一颗露珠,融化在花里。
风的手指弹过去,芬芳于是化作云朵。
细雨轻轻的扑向窗子,像一行行眼泪淌下来,成为那朵花的背景。
总是在路上,悬铃木摇着它的叶子,鸢尾兰落下它的花瓣。一天在书店,看到凤仙还有个英文名字,叫:“touch me not”,一点点的矜持,在一朵花身上。
透过窗子看那些行人,那些血肉之躯,那些流着汗和眼泪行走的人,有些飘浮,有些随风而去的意思。
戴上耳机,听一首爱尔兰民歌:“当我开始流浪,耳边经常听到家乡的松声和鸟鸣。啊,当我回到年少时熟悉的景物,能否为我带回欢乐?我是否能重过梦幻般的日子?”
歌的名字叫《回到阿尔斯特》。
也许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阿尔斯特。他们遇见了小王子,梦见了飞向月亮的兔子,见到了彼得潘,他们甚至听见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大声说: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他们在无数个十字路口向右转,但最终也没有找到永无乡。也许阿尔斯特,不过是个传说。那些年华,成为一件退色的羽衣,只有那些蓝调的日本作家,将它叠成很小很小的方块,放在了梦的最深处。
《海边的卡夫卡》中那个叫乌鸦的少年,他始终是个少年呢!他说:“一觉醒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然而村上春树,他始终没有醒过来。
《佛经》里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那一刻,草木含笑,山川温柔。
几乎所有人认识罗伯特,都是因为他的《廊桥遗梦》,我也不例外。只是前几天,偶尔看到他写的《高原上的探戈》,他说:人文情怀与商业侵蚀,寥廓的高原,苍老的手风琴,浪漫的探戈,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信仰,旧马鞍和锯木屑,檀香和古老仪式的烟火,生成一片怀旧的暗香。
像极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原来,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也可以有如此好的融合。
不知道是不是快放假了,同学们心情好,这几天烟火突然多了起来,甚至在半夜十二点以后,还会听到一两声炮响。我隔着窗向外看,烟花升上去,细雨落下来,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却布满旷世的璀璨和喧哗。
读村上春树的文章,总会联想到陈子龙的一句诗“杜鹃啼处,泪染胭脂血”,《点绛唇》一个风情万种的词牌。他的文字,像一个黑色的幽灵,似乎很轻易地便从我的身体里穿过,带着阵阵蓝色、粉色的凉意。他说:“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混入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那些离他而去的,那些逝去的和永不再来的,就这样埋葬在喑哑的旋律里,时光苍茫,使得一切悲欢离合,都极美妙忧伤。
文章的最后,“我”搂着那个始终都不清楚名字的女人说:“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但愿如此,但愿。
回梭织朵垂莲子
红字香消,银字笙调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下午在图书馆,周围只有安静的书的味道。我拿着一本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感受着这位日本作家蓝色的忧伤,孤独,幽默和虚无。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东山魁夷说:“在自然风景之中,我感知到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于是,我决心当一名画家。”他是一位作家,川端康成的好朋友。他所描绘的风景里,几乎没有人出现,那里是关于爱与美的最初的记忆。看他的《山岭白云》和《听泉》,那里始终充满了童年的惊喜,像诗一样,花朵是他的标点,流水是他的章节。
突然好想去日本,想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景致,造就了一批这样唯美忧伤的作家,他们是如何一出口,便吟出蓝调一般的华美的诗篇。那里应该没有美国的匆忙,没有巴黎的华丽,没有澳洲的懒散,没有香港的拥挤。有的,只是漫天飞舞的樱花吧,我也不知道。
然而,他们并不是活在仙境里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再美丽的风景,他们也能从中看到悲伤。
存在也许并不是永生,那稍纵即逝的花香和一闪而过的翅膀,就是我们丢失在前路的诗行吧?你想想看,如今,它到哪里去了?
萤火虫在灯芯草和芦苇丛中闪烁,白鹤安静的立在檬果树的泥泽里,一片树叶落下来,蝴蝶把花粉带向远方。每天,世界于无声处静静的改变。也说不清你是怎么来的,在某一个春日的黄昏或着清晨,你就像阳光托起的一颗露珠,融化在花里。
风的手指弹过去,芬芳于是化作云朵。
细雨轻轻的扑向窗子,像一行行眼泪淌下来,成为那朵花的背景。
总是在路上,悬铃木摇着它的叶子,鸢尾兰落下它的花瓣。一天在书店,看到凤仙还有个英文名字,叫:“touch me not”,一点点的矜持,在一朵花身上。
透过窗子看那些行人,那些血肉之躯,那些流着汗和眼泪行走的人,有些飘浮,有些随风而去的意思。
戴上耳机,听一首爱尔兰民歌:“当我开始流浪,耳边经常听到家乡的松声和鸟鸣。啊,当我回到年少时熟悉的景物,能否为我带回欢乐?我是否能重过梦幻般的日子?”
歌的名字叫《回到阿尔斯特》。
也许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阿尔斯特。他们遇见了小王子,梦见了飞向月亮的兔子,见到了彼得潘,他们甚至听见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大声说: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他们在无数个十字路口向右转,但最终也没有找到永无乡。也许阿尔斯特,不过是个传说。那些年华,成为一件退色的羽衣,只有那些蓝调的日本作家,将它叠成很小很小的方块,放在了梦的最深处。
《海边的卡夫卡》中那个叫乌鸦的少年,他始终是个少年呢!他说:“一觉醒来,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然而村上春树,他始终没有醒过来。
《佛经》里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那一刻,草木含笑,山川温柔。
几乎所有人认识罗伯特,都是因为他的《廊桥遗梦》,我也不例外。只是前几天,偶尔看到他写的《高原上的探戈》,他说:人文情怀与商业侵蚀,寥廓的高原,苍老的手风琴,浪漫的探戈,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信仰,旧马鞍和锯木屑,檀香和古老仪式的烟火,生成一片怀旧的暗香。
像极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原来,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也可以有如此好的融合。
不知道是不是快放假了,同学们心情好,这几天烟火突然多了起来,甚至在半夜十二点以后,还会听到一两声炮响。我隔着窗向外看,烟花升上去,细雨落下来,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却布满旷世的璀璨和喧哗。
读村上春树的文章,总会联想到陈子龙的一句诗“杜鹃啼处,泪染胭脂血”,《点绛唇》一个风情万种的词牌。他的文字,像一个黑色的幽灵,似乎很轻易地便从我的身体里穿过,带着阵阵蓝色、粉色的凉意。他说:“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混入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那些离他而去的,那些逝去的和永不再来的,就这样埋葬在喑哑的旋律里,时光苍茫,使得一切悲欢离合,都极美妙忧伤。
文章的最后,“我”搂着那个始终都不清楚名字的女人说:“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却是无可挽回的差异。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但愿如此,但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