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咆哮花痴感悟人生语无伦次标题有点长文]
好不容易捱过了一个死亡礼拜,终于趁师姐不在办公室毅然早退(其实已然下班一个钟头了)。晚上有斯图广播交响乐团+王羽佳的音乐会,近一个月没去了怎么着也该去晃悠下了,顺便见识下传说中的女版郎朗是不是真的如郎朗那么不堪。
搭车回家赶紧捣鼓晚饭,为了省时间决定煮粥。胡萝卜玉米瘦肉粥。煮粥的时候心情很激动,觉得自己又发明新食物了,边搅边哼勃二,结果后来急匆匆地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最后囫囵吞了几口有很多水的米饭直奔Liederhalle。地铁上人口空前,心想不会都冲着音乐会去的吧。结果一到站果然一股脑儿都下了,心里顿时一惊:得赶快排队去。一路小跑到了售票厅,发现果然盛况空前,简直堪比当年伦敦爱乐和慕尼黑爱乐来时的情景。毫无压力地花了一顿饭钱买了学生票,一看一排中间,又一次很没骨气地赞颂了一顿资本主义。
到了大厅里一坐,环顾四周发现同胞比例空前,果然都是冲着王羽佳来的么。一开场乐队先来了段暖场的曲子,有几句听着耳熟,不过身为一个乐盲还是没想起来叫什么,估摸着是莫扎特的哪个序曲吧。之后王羽佳身着一袭红礼服出现(真人果然比照片好看哪),身后果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老实说我觉得这德国人都是猎奇来的,估计很少在台上看到亚洲面孔吧,之前郎朗也捧的跟什么似的。DG果然很有市场眼光。
之前虽然也听过几次王的演奏,不过都是在油管上看的,风靡最广的莫过于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之类的炫技之作,用的最多的标题也都是fastest finger或者flying finger之类的。听过几段拉赫玛尼诺夫却也觉得少点味道。这回来前没看曲目,以为能听听别的东西,结果指挥棒一动发现是巴托克的钢协二,果然又是炫技之作。身为一个深刻厌恶现代音乐的乐盲表示无法欣赏,于是这几十分钟都很无奈——尽管我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弹钢琴的姑娘是最美的姑娘——就坐在四五米开外看她的手指左右纷飞,果然是flying finger。由于曲子不是那么吸引人开始走神,把台上目力所及范围内的乐手一个个都端详了一遍。于是验证了上述命题的推广:搞音乐的A是最美的A,此处A可指代下至萝莉上至老太各个年龄阶层。原本想克服嫉妒心理把男同胞也指代进去,结果一眼瞟到个中国小提琴手,长得忒像那个大兵了,差点一下没忍住笑出声来。大兵的出现让我的心情大为改观,自顾自地乐呵了一会儿。
好不容易捱到结束,想不到德国观众热情空前,bravo的此起彼伏,活生生让王姑娘encore了两次,毫无意外的炫技,一个闲聊波尔卡一个彼得鲁什卡,俩卡让我更加无奈了。一老头还不满足,在我身后一直once more once more的。看到几个提琴手一直在边上不明所以地一脸怪笑,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想“哦,果然又是炫技”。我总有种偏见,觉得炫技的曲子机器也弹得来,不过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而已,你看郎朗技术也无可挑剔,可还是那么多人讨厌得要死。而那些更poetic的曲子才是体现能力的地方,比如我最爱的阿格里奇奶奶!好在她才23,搞不好过几年我也能跟人家吹牛逼说你看,我们中国也有个这么牛逼的音乐家。
下半场贝七,对于一个常年只用大四这种除了解析什么都没有的入耳的人来说,任何现场都是震撼人心无可挑剔的(斯图爱乐除外!)。多听几次现场果然又激发起了我捣鼓设备的欲望。夏天回家就往这头走私!人生尽在折腾,生活无限美好。
原本想尝试下用新文体即咆哮体创作,结果心里压力太大过不了自己这道坎。删了所有感叹号,发现没了感叹号的点缀果然就变成不明所以语无伦次的流水账了。
明天起迎接新的死亡礼拜,不过还是得感叹音乐真是个好东西,好歹让人嗨了一晚上。哦,忘了看TBBT,这会儿补去。人生果然充满惊喜!!!!!!!!!!!!!(点题句)
顺便对那位号称天天写日记的同学表示提醒,赶紧儿的。
搭车回家赶紧捣鼓晚饭,为了省时间决定煮粥。胡萝卜玉米瘦肉粥。煮粥的时候心情很激动,觉得自己又发明新食物了,边搅边哼勃二,结果后来急匆匆地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最后囫囵吞了几口有很多水的米饭直奔Liederhalle。地铁上人口空前,心想不会都冲着音乐会去的吧。结果一到站果然一股脑儿都下了,心里顿时一惊:得赶快排队去。一路小跑到了售票厅,发现果然盛况空前,简直堪比当年伦敦爱乐和慕尼黑爱乐来时的情景。毫无压力地花了一顿饭钱买了学生票,一看一排中间,又一次很没骨气地赞颂了一顿资本主义。
到了大厅里一坐,环顾四周发现同胞比例空前,果然都是冲着王羽佳来的么。一开场乐队先来了段暖场的曲子,有几句听着耳熟,不过身为一个乐盲还是没想起来叫什么,估摸着是莫扎特的哪个序曲吧。之后王羽佳身着一袭红礼服出现(真人果然比照片好看哪),身后果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老实说我觉得这德国人都是猎奇来的,估计很少在台上看到亚洲面孔吧,之前郎朗也捧的跟什么似的。DG果然很有市场眼光。
之前虽然也听过几次王的演奏,不过都是在油管上看的,风靡最广的莫过于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之类的炫技之作,用的最多的标题也都是fastest finger或者flying finger之类的。听过几段拉赫玛尼诺夫却也觉得少点味道。这回来前没看曲目,以为能听听别的东西,结果指挥棒一动发现是巴托克的钢协二,果然又是炫技之作。身为一个深刻厌恶现代音乐的乐盲表示无法欣赏,于是这几十分钟都很无奈——尽管我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弹钢琴的姑娘是最美的姑娘——就坐在四五米开外看她的手指左右纷飞,果然是flying finger。由于曲子不是那么吸引人开始走神,把台上目力所及范围内的乐手一个个都端详了一遍。于是验证了上述命题的推广:搞音乐的A是最美的A,此处A可指代下至萝莉上至老太各个年龄阶层。原本想克服嫉妒心理把男同胞也指代进去,结果一眼瞟到个中国小提琴手,长得忒像那个大兵了,差点一下没忍住笑出声来。大兵的出现让我的心情大为改观,自顾自地乐呵了一会儿。
好不容易捱到结束,想不到德国观众热情空前,bravo的此起彼伏,活生生让王姑娘encore了两次,毫无意外的炫技,一个闲聊波尔卡一个彼得鲁什卡,俩卡让我更加无奈了。一老头还不满足,在我身后一直once more once more的。看到几个提琴手一直在边上不明所以地一脸怪笑,不知道是不是也在想“哦,果然又是炫技”。我总有种偏见,觉得炫技的曲子机器也弹得来,不过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而已,你看郎朗技术也无可挑剔,可还是那么多人讨厌得要死。而那些更poetic的曲子才是体现能力的地方,比如我最爱的阿格里奇奶奶!好在她才23,搞不好过几年我也能跟人家吹牛逼说你看,我们中国也有个这么牛逼的音乐家。
下半场贝七,对于一个常年只用大四这种除了解析什么都没有的入耳的人来说,任何现场都是震撼人心无可挑剔的(斯图爱乐除外!)。多听几次现场果然又激发起了我捣鼓设备的欲望。夏天回家就往这头走私!人生尽在折腾,生活无限美好。
原本想尝试下用新文体即咆哮体创作,结果心里压力太大过不了自己这道坎。删了所有感叹号,发现没了感叹号的点缀果然就变成不明所以语无伦次的流水账了。
明天起迎接新的死亡礼拜,不过还是得感叹音乐真是个好东西,好歹让人嗨了一晚上。哦,忘了看TBBT,这会儿补去。人生果然充满惊喜!!!!!!!!!!!!!(点题句)
顺便对那位号称天天写日记的同学表示提醒,赶紧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