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得NGO组织(七)--- 社会企业,美好心愿or 美妙前景?
两周跟21世纪媒体集团市场总监和TNT 天地华宇的老总“夜茶”(真是夜啊,晚上11点啊)。期间谈到21世纪2011年要在GNH(国民幸福指数)以及社会企业上做的一些事情,对方说,他们想做一个社会企业的评选,但发现国内还真找不出几家做社会企业的组织来。我说,不是很多嘛,对方说,“你说的是NGO,不是社会企业”。
回来查了一下wiki,发现有些东西天天讲,其实自己对其含义真的不清楚啊。
社会企业的条目是这样的:
社会企业(英文:social enterprise),是从英国兴起的,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就是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者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運作。此概念于中国大陆通常称“福利企业”。
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
举的两个例子很有趣:
* 香港電影《英雄本色》故事內的堅記的士公司,由堅叔(曾江飾)經營,專門照顧更生人的就業需要,宋子豪由台灣坐監,回香港之後,也是投靠堅記的士公司。
* 大宝化妆品公司,是北京市的明星福利企业,其员工中35%为以聋哑人为主的残疾员工。该公司2008年已为美国强生公司收购。
在特点里面我发现有三个有趣的地方
1、社会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純粹为了盈利 (请注意,不是“纯粹”为了盈利,也就是说,其实是可以为了盈利的)
2、所得利润有限制的用於分红,而不是追求最大利益(请注意,有限制的分红,也就意味着股东是可以分红的)
3、一般來說,要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區分,則至少半數的收入是來自交易而非政府補助或是捐款才能稱為社會企業。
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去查下NGO的定义,也很有趣。 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wiki举的两个例子来说,基本上这两个都是纯粹的“企业”。而我们现在说的“社会企业”更多是非盈利型组织和企业的混血儿,它既带有企业天然“追逐利益”的基因,也带有非盈利型组织“扶弱”的血液。
社会企业这两年被热炒,其实在我看来,更多是“美好的心愿”,而非“美妙的愿景”。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这个混血儿未必能真正活得下去。 这两个基因有本质上的冲突,而且主要依赖于组织个人,而非机制的监督得以存活。
举个我知道的例子:
Shokay公司--- 媒体热炒的社会企业典范,哈佛女孩做的牦牛制品店 (http://www.shqyj.com/html/c6/2010-05/219.htm ),她们从青海牧民手中直接收购牦牛纤维,并雇用上海郊县崇明的农村妇女做编织工。公司的目标是引领“既具有异域风情又具有社会责任的奢侈风尚”,让Shokay成为最有社会意识的生活品牌。
这是现在最典型的盈利性的社会企业,弱势群体制作产品(以此提高弱势群体收入)。
Shokay公司的两位女生说她们的收入将返回给社会公益组织,但没有年报,无从知晓。而且,他们的“返回社会”,是依赖于个人意志,而不是机制的力量。那这能长久吗?
我并没有指责这两个女生的意思,我认为这只能算借着“社会企业”概念的眼球经济所做的,现在还不知道成功不成功的企业。它身上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他们扩张规模是需要资金的,那又怎么能把赚到的钱返回给社会呢?他们自己的生计怎么办?企业如果赚钱的话,年底不买个Ipad慰劳员工怎么行? 怎么来规范多少钱应该返回社会公益组织,多少钱应该股东分红?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Shokay公司所能带给藏民的收益(藏民因此收入提高)跟wiki说的那两个例子是一样的,的士公司雇佣出狱的人,大宝公司雇佣残疾人。 他们扶助了一部分弱势群体,但是本质上,他们是企业行为。
如果社会上更多的“有机农产品”公司一样(从某种角度,他们对环境的保护不亚于真正的环保组织),企业的功能是“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从而赚取利益”。 要有利益驱动,他们才可能更好的发展。
今年我们组织的年会上,购买了欣耕工房的产品作为礼物 (http://www.ammado.com/nonprofit/104710),欣耕与Shokay一样,雇佣弱势群体来制作产品。 但是以我一个开过设计师产品小店的人的眼光,他们的产品设计感太差了。若不是有这个概念在,我远可以在城隍庙买到更价廉物美的礼品。
这一类企业,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吃、用、穿),更多的是“精神需求”(带给弱势群体一些帮助,自我满足),但无论如何,他们仍然是更像企业。
我觉得大部分对NGO有兴趣的人,实在是太瞧不起“企业”了。 大部分对NGO有兴趣的人,都认为企业和企业家是“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但其实,企业做到的,真的很多很多。
至于“社会企业”,我建议更多把它当满足特殊需求的“企业”来看,不要太放大它的作用和功能。 至少在中国这个温饱还是有一定问题的社会里,“社会企业”只能是一个美梦,而在短时间内很难变成一个现实。
ps:我太毒舌了,请大家批评。 我查了三年来壹基金典范工程的名单,基本没发现有社会企业(一半以上来自交易)的踪影。http://www.onefoundation.cn/oneaward/pxjg.html
另外,如果大家反驳我的话,举的例子最好是已经持续运营3年以上的,作为一个初创的规模尚小,制度不清晰的公司,做到“反馈给公益组织”其实不难,但问题是,它自己都无法顺利良好地活下去,那怎么持续性地回馈社会呢。
下一篇就说下ektara同学提醒的 NGO怎样盈利,可以兼谈谈黑幕啥滴,这篇写完,其实我反思了一下,我对NGO的盈利模式是基于企业模式的。
当一个NGO真正开始盈利(超过50%来自交易)的时候,它到底是NGO,还是企业,还是混血儿”社会企业“,我想定义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有那么一群人在做一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这篇文章提到了TNT天地华宇的老总,他那天晚上说,他们是做物流行业的,每年都有员工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因此他们内部有一套预防此类事件的规范和做法。 他觉得他们作为物流企业应该站出来倡导交通安全。 因此,他们去拜访了交通部,并联合业内的物流企业,以及企业制造企业(他们每年采购1000辆以上卡车,因此有权威啊),准备做一系列的活动来倡导道路交通安全。
这又引发问题了,企业应不应该做这一类公益事件,或者应该是第三方的公益组织来做?谁更专业?谁更有效率?谁能更持久有效?
回来查了一下wiki,发现有些东西天天讲,其实自己对其含义真的不清楚啊。
社会企业的条目是这样的:
社会企业(英文:social enterprise),是从英国兴起的,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概括而言,社会企业就是其投资主要用于企业本身或者社会。与一般其他私有企业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的拥有者谋取最大的利润而運作。此概念于中国大陆通常称“福利企业”。
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
举的两个例子很有趣:
* 香港電影《英雄本色》故事內的堅記的士公司,由堅叔(曾江飾)經營,專門照顧更生人的就業需要,宋子豪由台灣坐監,回香港之後,也是投靠堅記的士公司。
* 大宝化妆品公司,是北京市的明星福利企业,其员工中35%为以聋哑人为主的残疾员工。该公司2008年已为美国强生公司收购。
在特点里面我发现有三个有趣的地方
1、社会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純粹为了盈利 (请注意,不是“纯粹”为了盈利,也就是说,其实是可以为了盈利的)
2、所得利润有限制的用於分红,而不是追求最大利益(请注意,有限制的分红,也就意味着股东是可以分红的)
3、一般來說,要與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區分,則至少半數的收入是來自交易而非政府補助或是捐款才能稱為社會企業。
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去查下NGO的定义,也很有趣。 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wiki举的两个例子来说,基本上这两个都是纯粹的“企业”。而我们现在说的“社会企业”更多是非盈利型组织和企业的混血儿,它既带有企业天然“追逐利益”的基因,也带有非盈利型组织“扶弱”的血液。
社会企业这两年被热炒,其实在我看来,更多是“美好的心愿”,而非“美妙的愿景”。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这个混血儿未必能真正活得下去。 这两个基因有本质上的冲突,而且主要依赖于组织个人,而非机制的监督得以存活。
举个我知道的例子:
Shokay公司--- 媒体热炒的社会企业典范,哈佛女孩做的牦牛制品店 (http://www.shqyj.com/html/c6/2010-05/219.htm ),她们从青海牧民手中直接收购牦牛纤维,并雇用上海郊县崇明的农村妇女做编织工。公司的目标是引领“既具有异域风情又具有社会责任的奢侈风尚”,让Shokay成为最有社会意识的生活品牌。
这是现在最典型的盈利性的社会企业,弱势群体制作产品(以此提高弱势群体收入)。
Shokay公司的两位女生说她们的收入将返回给社会公益组织,但没有年报,无从知晓。而且,他们的“返回社会”,是依赖于个人意志,而不是机制的力量。那这能长久吗?
我并没有指责这两个女生的意思,我认为这只能算借着“社会企业”概念的眼球经济所做的,现在还不知道成功不成功的企业。它身上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他们扩张规模是需要资金的,那又怎么能把赚到的钱返回给社会呢?他们自己的生计怎么办?企业如果赚钱的话,年底不买个Ipad慰劳员工怎么行? 怎么来规范多少钱应该返回社会公益组织,多少钱应该股东分红?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Shokay公司所能带给藏民的收益(藏民因此收入提高)跟wiki说的那两个例子是一样的,的士公司雇佣出狱的人,大宝公司雇佣残疾人。 他们扶助了一部分弱势群体,但是本质上,他们是企业行为。
如果社会上更多的“有机农产品”公司一样(从某种角度,他们对环境的保护不亚于真正的环保组织),企业的功能是“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从而赚取利益”。 要有利益驱动,他们才可能更好的发展。
今年我们组织的年会上,购买了欣耕工房的产品作为礼物 (http://www.ammado.com/nonprofit/104710),欣耕与Shokay一样,雇佣弱势群体来制作产品。 但是以我一个开过设计师产品小店的人的眼光,他们的产品设计感太差了。若不是有这个概念在,我远可以在城隍庙买到更价廉物美的礼品。
这一类企业,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吃、用、穿),更多的是“精神需求”(带给弱势群体一些帮助,自我满足),但无论如何,他们仍然是更像企业。
我觉得大部分对NGO有兴趣的人,实在是太瞧不起“企业”了。 大部分对NGO有兴趣的人,都认为企业和企业家是“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但其实,企业做到的,真的很多很多。
至于“社会企业”,我建议更多把它当满足特殊需求的“企业”来看,不要太放大它的作用和功能。 至少在中国这个温饱还是有一定问题的社会里,“社会企业”只能是一个美梦,而在短时间内很难变成一个现实。
ps:我太毒舌了,请大家批评。 我查了三年来壹基金典范工程的名单,基本没发现有社会企业(一半以上来自交易)的踪影。http://www.onefoundation.cn/oneaward/pxjg.html
另外,如果大家反驳我的话,举的例子最好是已经持续运营3年以上的,作为一个初创的规模尚小,制度不清晰的公司,做到“反馈给公益组织”其实不难,但问题是,它自己都无法顺利良好地活下去,那怎么持续性地回馈社会呢。
下一篇就说下ektara同学提醒的 NGO怎样盈利,可以兼谈谈黑幕啥滴,这篇写完,其实我反思了一下,我对NGO的盈利模式是基于企业模式的。
当一个NGO真正开始盈利(超过50%来自交易)的时候,它到底是NGO,还是企业,还是混血儿”社会企业“,我想定义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有那么一群人在做一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这篇文章提到了TNT天地华宇的老总,他那天晚上说,他们是做物流行业的,每年都有员工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因此他们内部有一套预防此类事件的规范和做法。 他觉得他们作为物流企业应该站出来倡导交通安全。 因此,他们去拜访了交通部,并联合业内的物流企业,以及企业制造企业(他们每年采购1000辆以上卡车,因此有权威啊),准备做一系列的活动来倡导道路交通安全。
这又引发问题了,企业应不应该做这一类公益事件,或者应该是第三方的公益组织来做?谁更专业?谁更有效率?谁能更持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