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凉皮
春节了,回家的路越来越清晰。
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在想,如果我上大学在外地,会不会想家。后来的十多年来说明,我不是很想。家只不过是一个吃饭,睡觉,经营的一个地方。
一个人在外面,代表的就是一家人的体面,为了让自己有点想念的东西,我开始逐渐听秦腔,陕北民歌,道情,说书,到了南方,继而听西北民歌,花儿,蒙汉调,二人转,京剧,大鼓,梆子,坠子,快板书。
深圳这个地方挺有意思,是我喜欢的地方,有各地人南来北往,大家互相问候的第一句就是家乡何处,来深圳几年。深圳也不像一个南方城市,这里有各地的东西汇杂,单说吃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陕西面馆,潮州牛肉店,湖南大碗菜,重庆火锅,川菜,东北饺子馆,湖北菜,新疆菜,粤式茶楼,客家铁盘菜等等都有。虽然现在逐渐习惯广式的口味风格,川湘渝鄂贵的辣,但是,有时间还是会和同学或者老乡去寻觅好的面馆,一解莼鲈之思。这种情结,可以在唐鲁孙,梁实秋的书里面寻觅更多。
陕西菜更多地在小吃上,随便去过陕西馆子的都知道凉皮,肉夹馍,油泼面,哨子面,羊肉泡馍。至于更多的八碗十碟十冷荤的那种传统婚丧嫁娶的桌席,则是很难碰到。讲起常见几样的讲究有点卖弄的意思,既然说起了,就让我摆一会吧。
先说凉皮,陕西分为三个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家居关中,回汉杂居,这凉皮里面回民的有麻酱凉皮,此凉皮蒸的厚,味重。调味后加麻酱在上面,吃起来调味料经麻酱裹在凉皮上,辣椒油在其表,味醇而美。汉人凉皮分两种,面皮和米皮。先说面皮,关中中部以蒸面皮为主,关中西部也就是我的老家,岐宝凤三县除此之外,有擀面皮,烙面皮,面皮都是以小麦为主料,新麦有劲,磨成粉,洗成浆,逐渐把蛋白质和淀粉分离,用带淀粉之水,在笼布上油刷浆,蒸制而成,后来都用洋铁皮上做了,那个浆,如果不洗,也就是蛋白质和淀粉未分离的,蒸出来比较厚的叫面笋,形状味道和青海的让皮子一般。单说这蒸好之后面皮,须得光,亮,韧,这三点全在火候掌握。当然了,现在在深圳能吃到的,里面都加了别的东西。这个就是蒸面皮,淀粉成了面皮,蛋白质,也是用来蒸的,那个就是所谓的面筋,老家人叫shangshang,shang的意思是缩的意思。蒸制出来时海绵状。蒸好的面皮,如果放在热锅里面一烙,光滑的表面出现烙痕,类似煎饼表面。就叫烙面皮。再说擀面皮,擀面皮,是把面皮做好后,再用擀面杖,叠压擀制,以求更筋道。擀面皮的面筋是煮出来的,而且是用手撕出来的。面皮的调料就几样,盐水,醋,辣椒油,有些老派风格的还有做一些姜末蒜泥用油浸的调料取辛鲜之味。面皮调味的灵魂在于辣椒油,各家自有秘方,最终因为太过隐秘,传出来各种奇闻,暂且不表。再说这陕南汉中的米皮,秦岭之南则为陕南,古时怕川地独立,故割之一块归陕西管理,陕南靠近川鄂,人物风景也是类似,单单这鱼米之乡,就有了米皮这个东西,具体的做法我知之不详,也是类似磨浆蒸洗的方法,做出来洁白如雪,我只记得这米皮调制是先加调味料,最后抓一把米皮,在辣子碗里面一蘸即可。秦镇这个地方光是卖米皮的辣椒调料的店铺就有几十家之多。原来在老家的时候,最喜欢就是看人调面皮,面皮手抓入锅,按客人喜好加入上上,蔬菜然后几个罐子里面舀入盐水,醋,搅拌一下,然后筷子挑出,蘸一下辣椒油,出锅装碟,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我记得最快的是12秒调出来一盘。吃面皮的食客有时会加入猪头肉,猪血,羊血等。加的蔬菜有的是黄豆芽,有的是红萝卜白萝卜切丝煮熟挤干,夏天则是黄瓜丝,擀面皮有时会加入绿豆芽,劲道之外,取清脆之口感。正宗的吃货,是不会加蔬菜的,一碗凉皮讲求的是不带汤汤水水,老陕如果吃了汤汤水水的凉皮好比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泄了卤子一样。
PS:其他的我另开篇写。
勘误:刚打电话问了我妈,擀面皮不是那样做的,擀面皮是面粉洗好后,面筋和面水(也就是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后,面水澄清(所有面皮制作都有这个过程)然后下锅像打搅团一样,打成像炸油糕的烫面一样,然后再擀好,上笼蒸,至于瓜瓜,就是下锅后粘锅的那些,最后也会蒸。吃擀面皮一定要面皮,瓜瓜,上上都要,这才是会吃,电话中我妈告诉我,现在擀面皮都是用机器在做了,很少吃到好的了。
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经常在想,如果我上大学在外地,会不会想家。后来的十多年来说明,我不是很想。家只不过是一个吃饭,睡觉,经营的一个地方。
一个人在外面,代表的就是一家人的体面,为了让自己有点想念的东西,我开始逐渐听秦腔,陕北民歌,道情,说书,到了南方,继而听西北民歌,花儿,蒙汉调,二人转,京剧,大鼓,梆子,坠子,快板书。
深圳这个地方挺有意思,是我喜欢的地方,有各地人南来北往,大家互相问候的第一句就是家乡何处,来深圳几年。深圳也不像一个南方城市,这里有各地的东西汇杂,单说吃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陕西面馆,潮州牛肉店,湖南大碗菜,重庆火锅,川菜,东北饺子馆,湖北菜,新疆菜,粤式茶楼,客家铁盘菜等等都有。虽然现在逐渐习惯广式的口味风格,川湘渝鄂贵的辣,但是,有时间还是会和同学或者老乡去寻觅好的面馆,一解莼鲈之思。这种情结,可以在唐鲁孙,梁实秋的书里面寻觅更多。
陕西菜更多地在小吃上,随便去过陕西馆子的都知道凉皮,肉夹馍,油泼面,哨子面,羊肉泡馍。至于更多的八碗十碟十冷荤的那种传统婚丧嫁娶的桌席,则是很难碰到。讲起常见几样的讲究有点卖弄的意思,既然说起了,就让我摆一会吧。
先说凉皮,陕西分为三个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家居关中,回汉杂居,这凉皮里面回民的有麻酱凉皮,此凉皮蒸的厚,味重。调味后加麻酱在上面,吃起来调味料经麻酱裹在凉皮上,辣椒油在其表,味醇而美。汉人凉皮分两种,面皮和米皮。先说面皮,关中中部以蒸面皮为主,关中西部也就是我的老家,岐宝凤三县除此之外,有擀面皮,烙面皮,面皮都是以小麦为主料,新麦有劲,磨成粉,洗成浆,逐渐把蛋白质和淀粉分离,用带淀粉之水,在笼布上油刷浆,蒸制而成,后来都用洋铁皮上做了,那个浆,如果不洗,也就是蛋白质和淀粉未分离的,蒸出来比较厚的叫面笋,形状味道和青海的让皮子一般。单说这蒸好之后面皮,须得光,亮,韧,这三点全在火候掌握。当然了,现在在深圳能吃到的,里面都加了别的东西。这个就是蒸面皮,淀粉成了面皮,蛋白质,也是用来蒸的,那个就是所谓的面筋,老家人叫shangshang,shang的意思是缩的意思。蒸制出来时海绵状。蒸好的面皮,如果放在热锅里面一烙,光滑的表面出现烙痕,类似煎饼表面。就叫烙面皮。再说擀面皮,擀面皮,是把面皮做好后,再用擀面杖,叠压擀制,以求更筋道。擀面皮的面筋是煮出来的,而且是用手撕出来的。面皮的调料就几样,盐水,醋,辣椒油,有些老派风格的还有做一些姜末蒜泥用油浸的调料取辛鲜之味。面皮调味的灵魂在于辣椒油,各家自有秘方,最终因为太过隐秘,传出来各种奇闻,暂且不表。再说这陕南汉中的米皮,秦岭之南则为陕南,古时怕川地独立,故割之一块归陕西管理,陕南靠近川鄂,人物风景也是类似,单单这鱼米之乡,就有了米皮这个东西,具体的做法我知之不详,也是类似磨浆蒸洗的方法,做出来洁白如雪,我只记得这米皮调制是先加调味料,最后抓一把米皮,在辣子碗里面一蘸即可。秦镇这个地方光是卖米皮的辣椒调料的店铺就有几十家之多。原来在老家的时候,最喜欢就是看人调面皮,面皮手抓入锅,按客人喜好加入上上,蔬菜然后几个罐子里面舀入盐水,醋,搅拌一下,然后筷子挑出,蘸一下辣椒油,出锅装碟,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我记得最快的是12秒调出来一盘。吃面皮的食客有时会加入猪头肉,猪血,羊血等。加的蔬菜有的是黄豆芽,有的是红萝卜白萝卜切丝煮熟挤干,夏天则是黄瓜丝,擀面皮有时会加入绿豆芽,劲道之外,取清脆之口感。正宗的吃货,是不会加蔬菜的,一碗凉皮讲求的是不带汤汤水水,老陕如果吃了汤汤水水的凉皮好比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泄了卤子一样。
PS:其他的我另开篇写。
勘误:刚打电话问了我妈,擀面皮不是那样做的,擀面皮是面粉洗好后,面筋和面水(也就是蛋白质和淀粉)分开后,面水澄清(所有面皮制作都有这个过程)然后下锅像打搅团一样,打成像炸油糕的烫面一样,然后再擀好,上笼蒸,至于瓜瓜,就是下锅后粘锅的那些,最后也会蒸。吃擀面皮一定要面皮,瓜瓜,上上都要,这才是会吃,电话中我妈告诉我,现在擀面皮都是用机器在做了,很少吃到好的了。
-
quinn8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7 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