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张爱玲:《赤地之恋》。电子版,不清楚是哪一个版本。据说几个版本有出入。此书初版于1954年。)
(群众路线)“‘走群众的路线,一方面得倚赖群众,一方面就得启发群众,帮助群众,进行思想动员。’”
(土地再分配与效率)“‘那就好,那就好,’唐占魁叹了口气,‘自从听见那话,心里就是一个疙瘩。我这几亩地,别的没什么,地性是摸熟了。沿河那块地,是大前年买的杨老二的,挺好的地,杨家几个兄弟不成材,把地都荒了,那土不知多硬。自从我种上了,一年翻两回,又常常挑些熟土来垫上,这现在收成已经比从前好多了。要是换给别人,就是多换两亩都有点舍不得。’”
(访贫问苦/诉苦)“工作队员们挤苦水的时候非常兴奋卖力,等到汇报的时候又觉得为难起来。都是这一类的琐琐碎碎的怨言,十分严重的话当然也没有人敢说;都是对干部表示不满,而对地主都漠然。”
“她一面数落着,拿出他们收着地契的那只木头盒子,又伤心起来,说:‘早先那时候,这些地契就拿一块破布包着。后来买的多了,拿张桑皮纸包着,再包上个小包袱。后来你做了这么个匣子,我就说:’算了,咱又不是什么财主人家,红木匣子装着地契。’都是这匣子防的,不是我说!’”
“刘荃他们走出大门,这天晚上月色很好,那青霜似的月光照在那淡黄色的光秃秃的土墙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清的况味,使人不由得想起这是有着三千年的回忆的北中国。⋯⋯一路走过去,有时候也听见小孩的哭声,也渺茫得很,仿佛这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孩子,可能他后来活到很大的年纪,死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年前了。”
(政治剧场)“干部与土改工作队员大都分布在群众中间,以便鼓舞与监督。张励却和一小部分队员闲闲地站在会场后面,彷佛他们不过是旁观者。 ⋯⋯他的外貌很悠闲,心情却十分沉重,也像一切舞台导演在新剧上演前的紧张心理。”
(治理技术与基层政治博弈)“但是李向前下手之前不免有一些顾虑。他是个伶俐人,一向深知政府每次发起一个运动,在事前尽管一味鼓励干部们‘放手去干’,但是一看到群众的反抗情绪高涨,马上就来一个‘纠偏’,又叫做‘煮夹生饭,吃回头草’,补救过去的错误。但是杀死的人没法叫他再活,充了公的财物也决不肯再吐出来。唯一的补救方法是惩罚干部,牺牲一两个下级干部来收买人心。这次土改,把那一批富农中农提升为地主,送县枪决,李向前并不负责,反正有张励在这里做主。所以要处置韩廷榜夫妇,最好也要趁张励在这里的时候,万一出了乱子,可以往他身上一推。”
“刘荃跟在他们后面走着,把这一幕看得很清楚。这些人都是在时代的轮齿缝里偷生的人,他怅惘地想着。眼前他们不过生活苦些,还是可以容许他们照常过日子,可以在人生味中得到一点安慰。像土地改革那样巨大的变动还没有临到他们身上。迟早要轮到他们的,他们现在只是偷生。但是虽然是偷来的,究竟是真实的人生。想到这里, 刘荃突然感到一阵难堪的空虚。”
“‘都是上次苏联作家爱伦堡到中国来,参观大▢▢,看见▢▢的人统统穿着解放装,就问旁边的译员:‘这些人都是干部吗?’译员说:‘不,是老百姓。’爱伦堡说:‘老百姓应当穿老百姓的衣裳,太整齐划一了反而不好,像操兵似的,不像是自动自发地参加▢▢。’所以北京这次▢▢,喝!男的穿西装,女的穿旗袍,高跟鞋,旗袍而且越花花绿绿的越好,听说那两天上理发店电烫,简直挤不上去。’”
(三反-检讨)“张励的自我检讨比较戏剧化,说得酣畅淋漓,声泪俱下,像复兴会教徒的公开忏悔,尽情描绘他未悔改前的犯罪情形,加油加醋耸人听闻,反衬他现在得救后的高尚纯洁。”
“▢支部把他的坦白书公开了,下了断语:‘在▢▢▢的教育下,终于拯救了他。’同时因为他坦白彻底,还把他升了一级,说:‘我们要在工作锻炼中考验他。’”
(“MZ”一词在《赤地之恋》中的含义和现在通常理解的不同。)
(社会分层)“⋯⋯此外就是像刘荃这样的非▢员的干部了。刘荃本来也听见说,这次三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清理中层’。非▢员的干部数近千万,需要作一次清理。称他们为中层,是因为他们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立场不够明确。经过这一次三反,有许多是要被淘汰的。”
“用不着他恫吓,刘荃本来也就觉得▢▢▢的眼睛永远在暗中监视着他。只要是在▢区生活过的人,大概都永远无法摆脱这被窥伺的感觉。”
(社会分层与流动)“(三反)军中有些大学生出身的▢员干部,初露头角,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先进干部排挤得很厉害。”
(群众路线)“‘走群众的路线,一方面得倚赖群众,一方面就得启发群众,帮助群众,进行思想动员。’”
(土地再分配与效率)“‘那就好,那就好,’唐占魁叹了口气,‘自从听见那话,心里就是一个疙瘩。我这几亩地,别的没什么,地性是摸熟了。沿河那块地,是大前年买的杨老二的,挺好的地,杨家几个兄弟不成材,把地都荒了,那土不知多硬。自从我种上了,一年翻两回,又常常挑些熟土来垫上,这现在收成已经比从前好多了。要是换给别人,就是多换两亩都有点舍不得。’”
(访贫问苦/诉苦)“工作队员们挤苦水的时候非常兴奋卖力,等到汇报的时候又觉得为难起来。都是这一类的琐琐碎碎的怨言,十分严重的话当然也没有人敢说;都是对干部表示不满,而对地主都漠然。”
“她一面数落着,拿出他们收着地契的那只木头盒子,又伤心起来,说:‘早先那时候,这些地契就拿一块破布包着。后来买的多了,拿张桑皮纸包着,再包上个小包袱。后来你做了这么个匣子,我就说:’算了,咱又不是什么财主人家,红木匣子装着地契。’都是这匣子防的,不是我说!’”
“刘荃他们走出大门,这天晚上月色很好,那青霜似的月光照在那淡黄色的光秃秃的土墙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清的况味,使人不由得想起这是有着三千年的回忆的北中国。⋯⋯一路走过去,有时候也听见小孩的哭声,也渺茫得很,仿佛这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孩子,可能他后来活到很大的年纪,死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年前了。”
(政治剧场)“干部与土改工作队员大都分布在群众中间,以便鼓舞与监督。张励却和一小部分队员闲闲地站在会场后面,彷佛他们不过是旁观者。 ⋯⋯他的外貌很悠闲,心情却十分沉重,也像一切舞台导演在新剧上演前的紧张心理。”
(治理技术与基层政治博弈)“但是李向前下手之前不免有一些顾虑。他是个伶俐人,一向深知政府每次发起一个运动,在事前尽管一味鼓励干部们‘放手去干’,但是一看到群众的反抗情绪高涨,马上就来一个‘纠偏’,又叫做‘煮夹生饭,吃回头草’,补救过去的错误。但是杀死的人没法叫他再活,充了公的财物也决不肯再吐出来。唯一的补救方法是惩罚干部,牺牲一两个下级干部来收买人心。这次土改,把那一批富农中农提升为地主,送县枪决,李向前并不负责,反正有张励在这里做主。所以要处置韩廷榜夫妇,最好也要趁张励在这里的时候,万一出了乱子,可以往他身上一推。”
“刘荃跟在他们后面走着,把这一幕看得很清楚。这些人都是在时代的轮齿缝里偷生的人,他怅惘地想着。眼前他们不过生活苦些,还是可以容许他们照常过日子,可以在人生味中得到一点安慰。像土地改革那样巨大的变动还没有临到他们身上。迟早要轮到他们的,他们现在只是偷生。但是虽然是偷来的,究竟是真实的人生。想到这里, 刘荃突然感到一阵难堪的空虚。”
“‘都是上次苏联作家爱伦堡到中国来,参观大▢▢,看见▢▢的人统统穿着解放装,就问旁边的译员:‘这些人都是干部吗?’译员说:‘不,是老百姓。’爱伦堡说:‘老百姓应当穿老百姓的衣裳,太整齐划一了反而不好,像操兵似的,不像是自动自发地参加▢▢。’所以北京这次▢▢,喝!男的穿西装,女的穿旗袍,高跟鞋,旗袍而且越花花绿绿的越好,听说那两天上理发店电烫,简直挤不上去。’”
(三反-检讨)“张励的自我检讨比较戏剧化,说得酣畅淋漓,声泪俱下,像复兴会教徒的公开忏悔,尽情描绘他未悔改前的犯罪情形,加油加醋耸人听闻,反衬他现在得救后的高尚纯洁。”
“▢支部把他的坦白书公开了,下了断语:‘在▢▢▢的教育下,终于拯救了他。’同时因为他坦白彻底,还把他升了一级,说:‘我们要在工作锻炼中考验他。’”
(“MZ”一词在《赤地之恋》中的含义和现在通常理解的不同。)
(社会分层)“⋯⋯此外就是像刘荃这样的非▢员的干部了。刘荃本来也听见说,这次三反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清理中层’。非▢员的干部数近千万,需要作一次清理。称他们为中层,是因为他们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立场不够明确。经过这一次三反,有许多是要被淘汰的。”
“用不着他恫吓,刘荃本来也就觉得▢▢▢的眼睛永远在暗中监视着他。只要是在▢区生活过的人,大概都永远无法摆脱这被窥伺的感觉。”
(社会分层与流动)“(三反)军中有些大学生出身的▢员干部,初露头角,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先进干部排挤得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