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读后感
三本书的读后感
Jan 25/2011
先说题外话,今天韩国队输球了。。。不爽ing...
接着说。
最近看了三本书《1988》《留德十年》《野蛮生长》
三本书都是在地铁里的手机上看的。
虽然我还是简简单单的用S60系统看记事本。不过,阅读还是寂寞时的好选择诶。突然觉得这几年一直欠了好多书读,到了德国才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也应该有阅读的。
《1988》
韩寒一直被认为是一代中国人的意见领袖吧。这本无可厚非。他的出名让我想起最近老罗的说法“不是我自大,是其他人都自小。我也就自中就够了。”
能说话的就那么几个。除了写写非现实的就是写写送审的。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到底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会成为道理,没人会说。
接着说小说本身。
一直都什么书不看。若不是女朋友手机看BL小说。我都忘了手机有这个功能。于是才开始想起阅读本身。
小说被称为“公路小说”。这个让我想了好久也没怎么想明白,为什么有必要以这个理由给小说分类。
小说的乐趣之一,就是给你想象力。满足对生活的无力吧。
小说以跟个妓女出去跑的故事为线索。(这话怎么说的这么八股。)在这般离奇的故事中,穿插这那么多那么熟悉的镜头和回忆,让你想起这还是跟生活靠点谱的。
故事里的人物跟韩寒杂文中的百姓一样。都是那个留学会想到去朝鲜,回来当公务员应该对路的妓女。不知道,这两种角色,除了认知水平相同之外,是否还有相同的地位。
小说中其他关于舆论审查,关于城管,关于种种现实的反映,无痛无痒。
主人公的女友孟孟。算是奇葩了。一个坚持想法的人,一个了解规则的人,最后的归途虽然跟初衷不同,但是也许两个结局并不矛盾。不知道这算是怎样的设计。
丁丁哥死掉了,10号死掉了,孟孟走掉了。
主人公留着一个人独走归途吧。
总之,这是个一般的故事,有意思的仅是价值观。但也够了。
《留德十年》
介本书是小Q同学看过的。大湿季老的回忆录之一。俺考虑了下,虽然不知道会在德国呆多久,还是看看当年别人的选择吧。
当年的时代背景跟现在不太一致,但是种种情绪,还是体会的到。别离的痛苦,对亲人的无力,都属其中。
遥想季老跟德国人的聊天。俺无不迸发出努力学习德语的动力。啥时候俺能跟德国人吹牛B,讲讲笑话,俺就欣慰了。
季老觉得德国人很聪明,但是政治上却笨的要死。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许会证明这个论断。
想起一个忘记出处的话,关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叫做,it happened, so it can happen again.
这种反思,也许也是催生出《die Welle》这种电影诞生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留学。让我触动的是,他对于坚持要读博士后再回国的想法,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想做那种“在国外只吃了两三年牛肉”的人。所以,有机会,多学学,别回去丢人啦。
这个人的经历很丰富。学术水平也很高。看了回忆录,感觉历史感很强。一个经历一战二战的人,一个经历建国的人,一个经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人。整个20世纪的故事都差不多经历了。历史又会留给我怎样的21世纪呢?
《野蛮生长》
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某位姓氏仅两笔就够写的老师推荐的。曾经我还在一遍遍找。结果想看的时候,直接就用手机看了。
这本书应该也算是回忆录吧。
冯仑作为民企的第一代人,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和对于企业、社会、人生的领悟。
看了那会的故事。联想到季大湿的故事。俺突然觉得,TMD牛B人还真都会聚堆啊。所以,哥几个努努力,以后有钱赚,有饭吃,老了喝酒也有谈资。
俺看了看,觉得生意人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但是也许我并不是那样。像我爸那样30年做一个职业,也许也会是自己的选择。但是同样,老罗也不是天生的生意人。但是,赚钱、做事的愿望也许是人的本能。也许是除了性和革命之外,最能让人冲动的东西。也许在某个时候,就会走到那条路上。到时候,希望不会觉得不安。
冯仑算是在社会变革的弄潮儿吧。按他的说法,生意再怎么做,也得是考虑和社会制度能否契合。他给的例子足以说明。
一些商业上的理念,由于自己本身之前了解的太少,以至于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所以现在觉得很有道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想。
但是有几点是认同的。
其一在于挣钱实际是在跟人心打交道。除了基本的条件之外,还在于怎么跟人建立沟通,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取得信任。这些因素往往会比交易对象本身更重要。
其二在于,对王石的故事的叙述的认同。人本身的因素才是生意成败的因素。人做好了,生意才有戏。
好吧,感觉我这说了这么多,其实像是在分析怎么学游泳。商业我确实不懂,生意更是自己没做过。
现在的期待在于,把人做好,默默等待小宇宙爆发。这个前提在于,俺得健康的活下去。有道是,俺虽然什么都比不过你,但是活得长,就不算输。
“旧的理论输给新的理论,不是因为新理论强大,而是信奉旧理论的人全都死光了。”
Jan 25/2011
先说题外话,今天韩国队输球了。。。不爽ing...
接着说。
最近看了三本书《1988》《留德十年》《野蛮生长》
三本书都是在地铁里的手机上看的。
虽然我还是简简单单的用S60系统看记事本。不过,阅读还是寂寞时的好选择诶。突然觉得这几年一直欠了好多书读,到了德国才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也应该有阅读的。
《1988》
韩寒一直被认为是一代中国人的意见领袖吧。这本无可厚非。他的出名让我想起最近老罗的说法“不是我自大,是其他人都自小。我也就自中就够了。”
能说话的就那么几个。除了写写非现实的就是写写送审的。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到底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会成为道理,没人会说。
接着说小说本身。
一直都什么书不看。若不是女朋友手机看BL小说。我都忘了手机有这个功能。于是才开始想起阅读本身。
小说被称为“公路小说”。这个让我想了好久也没怎么想明白,为什么有必要以这个理由给小说分类。
小说的乐趣之一,就是给你想象力。满足对生活的无力吧。
小说以跟个妓女出去跑的故事为线索。(这话怎么说的这么八股。)在这般离奇的故事中,穿插这那么多那么熟悉的镜头和回忆,让你想起这还是跟生活靠点谱的。
故事里的人物跟韩寒杂文中的百姓一样。都是那个留学会想到去朝鲜,回来当公务员应该对路的妓女。不知道,这两种角色,除了认知水平相同之外,是否还有相同的地位。
小说中其他关于舆论审查,关于城管,关于种种现实的反映,无痛无痒。
主人公的女友孟孟。算是奇葩了。一个坚持想法的人,一个了解规则的人,最后的归途虽然跟初衷不同,但是也许两个结局并不矛盾。不知道这算是怎样的设计。
丁丁哥死掉了,10号死掉了,孟孟走掉了。
主人公留着一个人独走归途吧。
总之,这是个一般的故事,有意思的仅是价值观。但也够了。
《留德十年》
介本书是小Q同学看过的。大湿季老的回忆录之一。俺考虑了下,虽然不知道会在德国呆多久,还是看看当年别人的选择吧。
当年的时代背景跟现在不太一致,但是种种情绪,还是体会的到。别离的痛苦,对亲人的无力,都属其中。
遥想季老跟德国人的聊天。俺无不迸发出努力学习德语的动力。啥时候俺能跟德国人吹牛B,讲讲笑话,俺就欣慰了。
季老觉得德国人很聪明,但是政治上却笨的要死。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许会证明这个论断。
想起一个忘记出处的话,关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叫做,it happened, so it can happen again.
这种反思,也许也是催生出《die Welle》这种电影诞生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留学。让我触动的是,他对于坚持要读博士后再回国的想法,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想做那种“在国外只吃了两三年牛肉”的人。所以,有机会,多学学,别回去丢人啦。
这个人的经历很丰富。学术水平也很高。看了回忆录,感觉历史感很强。一个经历一战二战的人,一个经历建国的人,一个经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人。整个20世纪的故事都差不多经历了。历史又会留给我怎样的21世纪呢?
《野蛮生长》
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某位姓氏仅两笔就够写的老师推荐的。曾经我还在一遍遍找。结果想看的时候,直接就用手机看了。
这本书应该也算是回忆录吧。
冯仑作为民企的第一代人,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和对于企业、社会、人生的领悟。
看了那会的故事。联想到季大湿的故事。俺突然觉得,TMD牛B人还真都会聚堆啊。所以,哥几个努努力,以后有钱赚,有饭吃,老了喝酒也有谈资。
俺看了看,觉得生意人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但是也许我并不是那样。像我爸那样30年做一个职业,也许也会是自己的选择。但是同样,老罗也不是天生的生意人。但是,赚钱、做事的愿望也许是人的本能。也许是除了性和革命之外,最能让人冲动的东西。也许在某个时候,就会走到那条路上。到时候,希望不会觉得不安。
冯仑算是在社会变革的弄潮儿吧。按他的说法,生意再怎么做,也得是考虑和社会制度能否契合。他给的例子足以说明。
一些商业上的理念,由于自己本身之前了解的太少,以至于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所以现在觉得很有道理。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想。
但是有几点是认同的。
其一在于挣钱实际是在跟人心打交道。除了基本的条件之外,还在于怎么跟人建立沟通,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取得信任。这些因素往往会比交易对象本身更重要。
其二在于,对王石的故事的叙述的认同。人本身的因素才是生意成败的因素。人做好了,生意才有戏。
好吧,感觉我这说了这么多,其实像是在分析怎么学游泳。商业我确实不懂,生意更是自己没做过。
现在的期待在于,把人做好,默默等待小宇宙爆发。这个前提在于,俺得健康的活下去。有道是,俺虽然什么都比不过你,但是活得长,就不算输。
“旧的理论输给新的理论,不是因为新理论强大,而是信奉旧理论的人全都死光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