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国》,戴夫·艾格斯及其他杂感!
![]() |
![]() |
北京的冷冽因着雨雪的逃逸也显现出困顿的样子,况且清晨的寒瑟总能打败夜晚的清冷,再也没有往年的那份战栗了,很难说的清是欣喜还是忧虑。惟独拥堵前仆后继的垒起新的高峰,去时与归途同样肆虐着内心的焦虑,二环,就像梦魇一样聚拢着制造拥堵并身陷拥堵中的人,难道你们不身心具乏吗?
从略带雾气的和透射出微光的白日出发,只一刹那,仿佛夜色就包围了白昼,隔着几百米远,那里是车水马龙的喧嚣,这里是空旷无人的通衢,城市就这样在瞬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情。而那处幽深恰是通向更为幽深的库布里克书店。
第二次到香河园,两次都有着相同的清幽,上一次是电影院,这一次是书店。两处都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遥向对望,不知道是黑夜为它们抹上了暗影,还是它们本就属于幽静的产物,于是在我的心中烙下了略显冷清的淡薄之感。
库布里克书店不大,雅致,闲适,与其称作书店,不如叫做书屋,午后的斜阳,浓郁的飘香,慵懒的翻阅本该是它的味道,却因为一次沙龙打破了固有的稀疏。
推开玻璃门,在本就不大的中厅辟出的场地里已经散落着不少人群,低声交谈的,还有目不斜视的,大家都各安其事,我,为自己选了一个位子,悄悄的入座,等待活动的开始。
受小猫之托,也因为好奇于如此契合我阅读口味的一位责编的真面貌,于是跋山涉水的去参加了戴夫•艾格斯和他的《野兽国》的活动,说跋山涉水是因为来回的路程用掉的时间是讲座的两倍不至,北京之大,大在不断扩张,北京之堵,堵出诸多无奈。
![]() |
其实我对《野兽国》无太多感触,毕竟这是一本改编再改编后的童书,文字本就比不得影像,影像又难于超越绘本,在现场我大略翻看了一下绘本,真的很精致,似有波斯细密画之风骨,难怪幼时的戴夫会对之爱不释手,想来没有哪个孩子,甚至于成人会不爱上这本绘本,然则以文字加诸的读物远远缺失掉了那份魅力,从戴夫•艾格斯的只言片语中我得出了这本书是一次受人所托,忠人之事的成品,事实上,我对《野兽国》虽然无感,但是对作者本人还是兴趣盎然的,前几日翻阅资料,碰巧发现他的另一本著作,而近日也得知他的新作《什么是什么》不日中文版就要面世,其实我对这本关于苏丹的书更加充满期待,或许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彰显出作者的功底。遗憾的是新书还没有印毕,现场也只在尾声提及了两句,或者这就是时间错位的无奈。
戴夫•艾格斯带着他美国式的幽默在稍显拘禁,简单的活动现场多少烘托出了一些欢乐的气氛,由于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场,翻译小姐多少显得有些慵懒,戴夫•艾格斯的幽默被传达的不尽人意。现场读过《野兽国》的人仿佛寥寥,其实我也以为这本书可讲的内容不多,不过还是在一些对话里解惑了这个文本的纯粹性,一个属于男孩的绝对的无教化性的纯真天地。其时,嘉宾阿甲老师也很风趣,时时的调动着现场的气氛,而黄集伟老师则显得比较低调,倒是随后的一些细节,让我对黄集伟老师心生敬佩。
比之《野兽国》,826的讲解更加引人入胜,826是由戴夫•艾格斯与一些朋友一起在美国创建的非盈利组织,一些带有连锁性质的半教育半经营机构,前面为实体店,出售一些风格各异的玩具和饰品,每一家店面主题风格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以海盗为主题,有的以超人,有的是便利店,不一而足,都是以创意取胜的店面,而店面的后半部分就是供孩子免费学习的场所。戴夫•艾格斯在最后诙谐的说到,期待北京也能出现一家826。其实如果可能,我觉得做这样的投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把公益与创意完美的结合,只是不知道多数国人是否能够投入其中。
老实说,这是一场有些本末倒置的活动,《野兽国》其实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戴夫•艾格斯本身,虽然不够完美,但是绝对充实。当然我也有着诸多的遗憾,遗憾之一是《什么是什么》还只是躺在印刷厂里,遗憾之二是没能跟彭伦好好对话,遗憾之三是有一些人没来。不过人生恐怕正是有很多不完美组成的吧,才能推动人不断的迎向新的期待和投入,作家的创作亦如此吧,一个不断超越与挑战的过程,于是我更有理由期待《什么是什么》所能带来的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