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为什么读
单调的大师 “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69岁时为普通读者写了一部经验和实用的阅读指南《如何读,为什么读》,用众多的样本和例子示范如何读书,并打算把隐含于经典著作中的东西清楚地阐述出来。 从效果上看,好像布鲁姆用专业的文学批评术语和洋洋自得的口吻反而赶走了很多普通读者。他不停地提醒你,他比你厉害得多——他还没成年时就已经很厉害了。他不会羞于告诉你,约六十年前,当他还是一个男孩时,他就开始猛烈地阅读,他8岁时经常边走边给自己吟诵豪斯曼和威廉•布莱克的抒情诗,9岁就读过《白鲸》了,他习惯于一年读两次狄更斯的《匹克威客外传》,至今已读烂好几本。而且他强调,他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是一位比现在要有耐心的教师了。如果作者就文学给出了实质性的揭示,读者也就不计较他的沾沾自喜了。可是布鲁姆因为批判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而累得筋疲力尽,已经无暇指导读者如何“增强自我”了。 书中当然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刻,显示了布鲁姆的文学洞见。比如他把短篇小说分成契诃夫—海明威模式与卡夫卡—博尔赫斯模式,前一个模式满足我们对现实的饥渴,第二个模式说明我们对我们所假定的现实以外的东西的饥渴依然是有增无已。他还把长篇小说分成塞万提斯式的和莎士比亚式的:桑丘和堂吉珂德通过彼此倾听而发展自我,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只有通过无意中听到自己才会完成同样的发展。他的一些分析鞭辟入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开头时是超凡的,中间的发展是骇人的,但结尾则是无力的,而这很奇怪,因为他的末世性情本应使他在善后时应付自如才对。”他有时也很有趣,说“爱伦坡的小说得益于翻译,哪怕是翻译成英语”。 但最终,布鲁姆的分析非常不充分,让人感觉他只是叨咕他最喜欢的句子,而不是与读者交谈。他不会耐心地告诉你某一部作品为何伟大,只是希望你相信,因为他说它们伟大,你就相信它们伟大。他问:“为什么要读《堂吉珂德》?”因为“《堂吉珂德》是所有长篇小说中最早和最好的”。 英国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说:“《如何读,为什么读》让我们了解其作者最喜欢的诗歌、喜剧和小说,用单调乏味的情节概括或滑稽、冗长的引用然后加上一些业余、不用动脑子的评论惹烦读者。说什么雪莱和济慈是十分不同的诗人,也不是什么深交的朋友,莫泊桑最好的时候,其可读性是令人惊叹的,伟大诗歌带来的乐趣,是很多而且很不一样的。反讽是当他说某一件事时,几乎总是毫无例外地意味着另一件事,实际上还常常与他所说的相反。 他有的评论让人无法赞同:“莎士比亚的女人都有能力彼此保持真正的友谊,但他的男人都不能。有时我觉得,这不仅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如此,而且在真实生活中似乎也如此,或者这是莎士比亚影响生活的一个例子?”有人会很宽容地说,布鲁姆写得如此懒散、笨拙是因为他想吸引普通读者。他令人敬佩地致力于把文学从美国学术神秘的仪式中解救出来,把它交还给更广泛的读者。即使如此,你还是忍不住怀疑,这种瞎扯、陈腐的东西大约是他现在能弄出来的最好的著作了。 对于为什么读,他还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强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我们阅读,往往是在追求一颗比我们自己的心灵更原创的心灵,尽管我们未必自知。”他还看重阅读的治疗作用,阅读带来的乐趣能减轻我们的寂寞感。“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认识够多的人,而且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情的打击。”好像布鲁姆缺少伙伴,一直通过读书来加以弥补。也许别人躲开他,是因为他反复吟咏冗长的诗歌。 他认为,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你不能通过读得更广泛或深入而直接改善别人的生活。”他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非道德价值。在这方面,他有些自相矛盾,有时更像是美国电视上的传教士,言谈中包含很强的道德意味,他引用卡尔维诺的话说:“在地狱中寻找和学会认识谁和什么不是地狱,然后使他们忍耐,给他们空间。卡尔维诺的建议再次告诉我们如何读和为什么读:在你的生命中保持警惕,了解和认识善的可能性,帮助它忍耐,给它空间。”他担心“我们也许不会谋杀老太婆或者某个父亲般的君主,但是由于我们有一部分已经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和麦克白,因为也许在某些环境下我们也会杀人。”他说,美国人之所以要读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是因为它能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他们对枪支和暴力的迷恋。 至于如何读,布鲁姆的具体建议有:读民谣《汤姆•奥贝德兰》时,“不妨尝试反复大声吟朗这首诗。其汹涌的力量会使专注的读者感到一股深沉而磅礴的活力,而我强烈推荐读者背诵这首诗。”读《看不见的人》“最好是缓慢而稳定地阅读这本书,在文字最丰富时大声读给自己和别人听。回报将是巨大的。”布鲁姆自己这本书却让人没有大声吟诵的兴致。他在如何读、为何读长篇小说一章的结尾说:“我们打开一本书时,首要需要放松我们的权力意志。所有的读书方法要求我们的注意力具有一种接受力。”但是布鲁姆已经形成了足够的权力意志,在分析经典时总是以作者的反讽手法和激情观为着眼点——“奥斯汀是一个深刻的反讽家、托马斯•曼的笔触蕴含无穷的反讽”,“托马斯•曼把恋爱视为一种如同痨病的疾病,司汤达希望我们学会把激情视为升至疯狂的虚荣”,这未免让人觉得单调。
-
littlewa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7 13:55:12
-
世界美如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14:23:58
-
munian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5:42:19
-
黃鵠跼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05 04:05:44
-
草木洁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06 01:38: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30 21:08:32
-
小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8 12:10:27
-
闕名名闕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8 09:46:04
-
安达尔人王如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8 01:36:4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8 00:06:04
-
野狐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22:54:55
-
soh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22:31:18
-
CAO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9:41:2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8:44:35
-
马蹄达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6:54:03
-
mar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6:44:29
-
Chen X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6:12:34
-
n 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6:11:40
-
Finlix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5:04:03
-
啊bo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53:14
-
vigorlx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28:32
-
达克米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25:40
-
Pavem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10:13
-
慢慢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09:51
-
识字笔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4:03:28
-
Jol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47:41
-
潞茗胤Viv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46:01
-
碧落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35: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27:07
-
玛利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20:15
-
paa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19:07
-
麦子仲肥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18:46
-
高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15:4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10:29
-
カリア♥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3:09:44
-
鱼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1-27 12: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