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天空与《打脱手》
2003年,一位男青年在三江学院教书。根据他在《小话西游》序言中所说,这份工作是他那向来正直的父亲,托关系帮他找的。尽管对自己的聪明颇为自得,在备课时也兢兢业业,可他“鸡立鹤群”的学历和玩世不恭的外表,常让领导皱眉。那段时间全校上下为了评审忙得上蹿下跳,向来鄙视这类门面工程的他,在一派忙碌中又体味到深深的无聊,于是他登录天涯,用他那“凹凸天空”的ID开始发帖。
那年他25岁。根据某些自述,在此之前他参加过作家班,为许多电视剧做过影子编剧,写了几篇小说,在朋友间以小聪明闻名。那段时间,他还没有丧失对武侠的兴趣,写了好几篇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和解构作品。其中《完形填空》系列,根据金庸笔下人物的雪泥鸿爪,进一步上溯挖掘,填充了颇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情节,很是受到一部分网友的追捧。
总写评论也是无趣,03年的那个夏天,有一个模糊的情节逐步在他脑中搅动、变得清晰。与文中闲适的感觉不同,在真正动笔时,他会严循作家班中养成的拟提纲的习惯。三两交错地搭起了架构,再逐步充实血肉。看着word文档中的曲线玲珑的提纲,他有些意气风发,小说叫什么呢?就按其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来命名,那个有些生僻的京剧行话:打脱手。
作为读者的我,是在《打脱手》的“前传”《趟子手》发布后才看到的。当时的我在中山百无聊赖,大半夜整页整页地翻看“仗剑天涯”,一篇小说的开头让我眼前一亮:
“开头三个月,每个月只有一两三钱的银子。但镖局会管你们的吃住。” 说到这里,史镖头看看对面的七八名三才剑弟子,见到他们脸上都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原来是一家镖局的镖头到某帮派招聘“应届生”,这在刚毕业没多久的我看起来格外亲切。后来发现这是篇烂尾坑,随即翻到作者的前作《打脱手》。
凹凸天空对这篇小说是有所倾注的,之前的他用略带骄矜地点评过名家,在作品中,他尽量避免了那些评论中提到过的毛病。
【格局】
“(节选《笑傲江湖》)‘王崇古,他妈的你不讲义气,明知我……哎哟,是袖箭,你奶奶的,张芙蓉你这骚狐狸,你……你借刀杀人。’只听得噗噗噗之声连响,那人叫骂之声渐低,终于一声不响。读《射雕》三部曲,往往有当时的武林大事,毕集于斯的感觉。但《笑傲江湖》里这样的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除了小说里写到的之外,江湖中一样还有无穷的是非恩怨。”(凹凸天空《评金庸小说》)
说笑傲江湖这一段给了凹凸天空灵感,他肯定不同意。或许换个说法更适合,这段击中了他心中潜藏的一种创作欲望,挖掘江湖旮旯角落,补上细致的恩怨网络。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打脱手》的格局偏精巧。故事人物不具备排山倒海的超能力,武术退居其次地淡化,作者更力图勾勒出精致回旋的情节、智力的角逐。
但他也没落入古龙、倪匡类的泥沼。前辈们有时为了强调精彩、把故事行进的路上安放了很多从天而降的炸弹,无头无尾。《打脱手》的构造则更为严谨。无论从整部小说的走势上,还是许多段落的描述中,作者以冷峻的笔触驾驭了一个个细致巧妙的情节。
【文字】
“形容词是名词的天敌。”(凹凸天空某回帖)
当然这部小说并未教条地贯彻这句话,但可以看出他是个比较注重修辞、喜欢雕琢的作者。小说中的语言干净,脉络自然,富有节奏感。文字风格跳出了传统武侠的古朴端方,却也没有像温瑞安、小椴那么走火入魔。
遣词造句上富有韵律;而谋篇布局上,小说富有节奏感。读者顺着文字的波涛,仿佛笼罩在旋律起伏有致的乐章中。以第2章为例,年轻的孙实造访霹雳堂元老雷吼。前半段是平实的对话,作者直接采用了剧本式的简洁形式,用人物语言推动故事。尔后的变局抓住人心,却不猝然生硬,像积蓄已满的潜流勃然爆发。一系列仓皇的变化中,老人雷吼的性格和心理像洋葱一样被拨开,孙实的真实实力和缜密心思也一步步展现。
可贵的是凹凸天空那双剥开洋葱的手,不急不慢,置身事外而未“津津乐道”。
【情趣】
“梁羽生和古龙之间隔着一个金庸,但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却是为金庸所无,那就是描写起书中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景仰之情的时候,这二位都会流露出一种津津乐道的态度;梁羽生和温瑞安看起来好象更是不着边际,但这两位也有跳过金古二位而惺惺相惜之处:就是他们的书里,关键还要‘拳脚兵刃上见真章’,智力因素相对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前一种情形我以为趣味相当恶劣,后一种情形总显得像是有点智商不足。这两条梁羽生犯全了,我以为三个人里水准也以他最差。”(凹凸天空《梁羽生古龙温瑞安》)
毫无疑问,凹凸天空对“趣味”很看重。这里的趣味当然不是指插科打诨,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中的情趣。他刻意保持了与笔下主人公的距离。没有犯津津乐道的毛病。也没有显得“智商不足”,友人透露“(凹凸天空)对于人性的恶是宽容的,但对于人性的愚却难以忍受。”
在前期为金庸人物的完形填空中,他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
拿到《紫霞秘笈》,风清扬就整整一天也没有放下,但这也是唯一一次,后来风清扬就再也不曾向这本书看上一眼。
这一个片段浓缩了他的风格,也折射出他的情趣。设置奇巧,文字不动声色,有些许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
但从许多句子可以看出,至少在写《打脱手》时,凹凸天空尚不可遏制地想显露一些小聪明,在人物设置上、情节构思上,他喜欢以一副老于世故的样子陈述。不由让人想起钱钟书,许多日常生活中乖僻的人物,在文章中却人情练达的模样。
【内容】
小时候我们都被教育了要对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真的以此来审视《打脱手》,则会有不同的发现。
小说没有试图宣导某种价值观,没有武侠小说惯常的对爱国主义或侠义精神的颂扬。甚至对感情描写也是惜墨如金。如果有人中意金庸笔下的儿女情长,那么在凹凸天空这里,他将失望而归。
更别提许多文艺评论中老生常谈的“人文关怀”、“终极回归”和“叙事的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甚至在内容上,包袱的内核也显得有些无力。
但许多片段还是流露了些有趣的意味:
“同样是少年堂的子弟,命运却很不一样。当大家十六岁那年,开始跟着叔叔伯伯们正式执行了几次任务之后,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孙宙很风光,林深很一般,而陶路呢,林深知道,再过不了多久,陶路会死的。”这一段有对弱者的些许悲悯,但也有一些作为角力者的疲惫。
结局也有意思,有忠诚、情谊的流露。
——但这都不是重点,通篇来看,吸引读者的,还是那精巧的形式和顺畅的语言。好比遇到一个风姿绰约的人,看她举手投足蛮有气质,但是细谈,似乎对方没什么思想。
写完《打脱手》后,作者兴致一发不可收,写了前传《趟子手》,从开篇的景象和文字的掌控来看,这是将超过前作的小说,可惜凹凸天空后来匆匆撇下了这个巨坑。
之后,人们看到的他开始着力耕耘历史评论类的文章。
再往后,这位署名刘勃的作家出版了《小话西游》、《读罢春秋不成歌》,更多的人,是在《读库》中常常瞥见这个名字。传说中的刘勃,身高一米八,脚步轻快,兴奋时笑得像驴,会大半夜打电话,将新写的文章朗诵给朋友。
凹凸天空·《打脱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7772.shtml
凹凸天空·《趟子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8020.shtml
凹凸天空·《完形填空之风清扬》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1483.shtml
凹凸天空·《完形填空之苗人凤》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700.shtml
凹凸天空·《金庸小说眉批》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2042.shtml
那年他25岁。根据某些自述,在此之前他参加过作家班,为许多电视剧做过影子编剧,写了几篇小说,在朋友间以小聪明闻名。那段时间,他还没有丧失对武侠的兴趣,写了好几篇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和解构作品。其中《完形填空》系列,根据金庸笔下人物的雪泥鸿爪,进一步上溯挖掘,填充了颇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情节,很是受到一部分网友的追捧。
总写评论也是无趣,03年的那个夏天,有一个模糊的情节逐步在他脑中搅动、变得清晰。与文中闲适的感觉不同,在真正动笔时,他会严循作家班中养成的拟提纲的习惯。三两交错地搭起了架构,再逐步充实血肉。看着word文档中的曲线玲珑的提纲,他有些意气风发,小说叫什么呢?就按其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来命名,那个有些生僻的京剧行话:打脱手。
作为读者的我,是在《打脱手》的“前传”《趟子手》发布后才看到的。当时的我在中山百无聊赖,大半夜整页整页地翻看“仗剑天涯”,一篇小说的开头让我眼前一亮:
“开头三个月,每个月只有一两三钱的银子。但镖局会管你们的吃住。” 说到这里,史镖头看看对面的七八名三才剑弟子,见到他们脸上都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原来是一家镖局的镖头到某帮派招聘“应届生”,这在刚毕业没多久的我看起来格外亲切。后来发现这是篇烂尾坑,随即翻到作者的前作《打脱手》。
凹凸天空对这篇小说是有所倾注的,之前的他用略带骄矜地点评过名家,在作品中,他尽量避免了那些评论中提到过的毛病。
【格局】
“(节选《笑傲江湖》)‘王崇古,他妈的你不讲义气,明知我……哎哟,是袖箭,你奶奶的,张芙蓉你这骚狐狸,你……你借刀杀人。’只听得噗噗噗之声连响,那人叫骂之声渐低,终于一声不响。读《射雕》三部曲,往往有当时的武林大事,毕集于斯的感觉。但《笑傲江湖》里这样的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除了小说里写到的之外,江湖中一样还有无穷的是非恩怨。”(凹凸天空《评金庸小说》)
说笑傲江湖这一段给了凹凸天空灵感,他肯定不同意。或许换个说法更适合,这段击中了他心中潜藏的一种创作欲望,挖掘江湖旮旯角落,补上细致的恩怨网络。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打脱手》的格局偏精巧。故事人物不具备排山倒海的超能力,武术退居其次地淡化,作者更力图勾勒出精致回旋的情节、智力的角逐。
但他也没落入古龙、倪匡类的泥沼。前辈们有时为了强调精彩、把故事行进的路上安放了很多从天而降的炸弹,无头无尾。《打脱手》的构造则更为严谨。无论从整部小说的走势上,还是许多段落的描述中,作者以冷峻的笔触驾驭了一个个细致巧妙的情节。
【文字】
“形容词是名词的天敌。”(凹凸天空某回帖)
当然这部小说并未教条地贯彻这句话,但可以看出他是个比较注重修辞、喜欢雕琢的作者。小说中的语言干净,脉络自然,富有节奏感。文字风格跳出了传统武侠的古朴端方,却也没有像温瑞安、小椴那么走火入魔。
遣词造句上富有韵律;而谋篇布局上,小说富有节奏感。读者顺着文字的波涛,仿佛笼罩在旋律起伏有致的乐章中。以第2章为例,年轻的孙实造访霹雳堂元老雷吼。前半段是平实的对话,作者直接采用了剧本式的简洁形式,用人物语言推动故事。尔后的变局抓住人心,却不猝然生硬,像积蓄已满的潜流勃然爆发。一系列仓皇的变化中,老人雷吼的性格和心理像洋葱一样被拨开,孙实的真实实力和缜密心思也一步步展现。
可贵的是凹凸天空那双剥开洋葱的手,不急不慢,置身事外而未“津津乐道”。
【情趣】
“梁羽生和古龙之间隔着一个金庸,但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却是为金庸所无,那就是描写起书中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景仰之情的时候,这二位都会流露出一种津津乐道的态度;梁羽生和温瑞安看起来好象更是不着边际,但这两位也有跳过金古二位而惺惺相惜之处:就是他们的书里,关键还要‘拳脚兵刃上见真章’,智力因素相对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前一种情形我以为趣味相当恶劣,后一种情形总显得像是有点智商不足。这两条梁羽生犯全了,我以为三个人里水准也以他最差。”(凹凸天空《梁羽生古龙温瑞安》)
毫无疑问,凹凸天空对“趣味”很看重。这里的趣味当然不是指插科打诨,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中的情趣。他刻意保持了与笔下主人公的距离。没有犯津津乐道的毛病。也没有显得“智商不足”,友人透露“(凹凸天空)对于人性的恶是宽容的,但对于人性的愚却难以忍受。”
在前期为金庸人物的完形填空中,他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
拿到《紫霞秘笈》,风清扬就整整一天也没有放下,但这也是唯一一次,后来风清扬就再也不曾向这本书看上一眼。
这一个片段浓缩了他的风格,也折射出他的情趣。设置奇巧,文字不动声色,有些许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味道。
但从许多句子可以看出,至少在写《打脱手》时,凹凸天空尚不可遏制地想显露一些小聪明,在人物设置上、情节构思上,他喜欢以一副老于世故的样子陈述。不由让人想起钱钟书,许多日常生活中乖僻的人物,在文章中却人情练达的模样。
【内容】
小时候我们都被教育了要对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真的以此来审视《打脱手》,则会有不同的发现。
小说没有试图宣导某种价值观,没有武侠小说惯常的对爱国主义或侠义精神的颂扬。甚至对感情描写也是惜墨如金。如果有人中意金庸笔下的儿女情长,那么在凹凸天空这里,他将失望而归。
更别提许多文艺评论中老生常谈的“人文关怀”、“终极回归”和“叙事的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甚至在内容上,包袱的内核也显得有些无力。
但许多片段还是流露了些有趣的意味:
“同样是少年堂的子弟,命运却很不一样。当大家十六岁那年,开始跟着叔叔伯伯们正式执行了几次任务之后,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孙宙很风光,林深很一般,而陶路呢,林深知道,再过不了多久,陶路会死的。”这一段有对弱者的些许悲悯,但也有一些作为角力者的疲惫。
结局也有意思,有忠诚、情谊的流露。
——但这都不是重点,通篇来看,吸引读者的,还是那精巧的形式和顺畅的语言。好比遇到一个风姿绰约的人,看她举手投足蛮有气质,但是细谈,似乎对方没什么思想。
写完《打脱手》后,作者兴致一发不可收,写了前传《趟子手》,从开篇的景象和文字的掌控来看,这是将超过前作的小说,可惜凹凸天空后来匆匆撇下了这个巨坑。
之后,人们看到的他开始着力耕耘历史评论类的文章。
再往后,这位署名刘勃的作家出版了《小话西游》、《读罢春秋不成歌》,更多的人,是在《读库》中常常瞥见这个名字。传说中的刘勃,身高一米八,脚步轻快,兴奋时笑得像驴,会大半夜打电话,将新写的文章朗诵给朋友。
凹凸天空·《打脱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7772.shtml
凹凸天空·《趟子手》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8020.shtml
凹凸天空·《完形填空之风清扬》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1483.shtml
凹凸天空·《完形填空之苗人凤》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700.shtml
凹凸天空·《金庸小说眉批》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2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