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 Shanghai Alice
这里,便是爱丽丝的父亲工作的地方。
母亲与爱丽丝走下汽船,踏上这块对他们来说充满未知的东方之地。
看起来与伦敦相差无几的建筑式样令爱丽丝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两人走进一座洋房内,站在门旁的女仆长毕恭毕敬地送来贴心的问候。爱丽丝环顾四周,看到其他仆人正在打扫房间,大厅正中的父亲戎装油画像令她觉得有些突兀。
“我爱维多利亚女王胜过我的妻女。”父亲的话语听起来仍然会给人一种在看上了年头的大理石浮雕的感觉 ——冰冷,顽固而且古板。不过令爱丽丝感到高兴的是父亲因为工作很忙而很少回家——他总会让人不能顺利的讲完一个关于印度土兵的笑话。
女仆长领着爱丽丝走进了新家的更衣室。室内的几件衣服在爱丽丝看来还算入时。至少荷叶边缝在胸前的裙子比较少,爱丽丝觉得那是一种很媚俗的样式——走起来只怕会引起男人的非分之想。
爱丽丝选了一件装饰较少的、撇去束胸和束腰的蓝色连衣裙,为了增加层次感,她又挑了一件底部坠着淡黄色流苏的白色披肩,当然,束腰也是必要的。一件拥有更衣室中最长尾带的粉色蝴蝶结被爱丽丝相中,最后她将一件镶了蕾丝的红色布制宽幅发箍戴在头上。
“怎么样?”她站在镜前,问旁边的女仆长。
“您那美丽而高贵的双眼做出了一次与其名及其色相符的、正确的选择。”女仆长略微弯腰,说出了不愧于女仆长之名的、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的话语。
“那么露西娅,带我去餐厅吧,是下午茶的时间了。”
“是的,爱丽丝小姐。”
下午茶这个由女王的侍从安娜女士引领的风尚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不减流行之势,看来大家都向往着一个闲适的午后呢,爱丽丝想。女仆长将她引致餐桌旁。午后阳光将桌上的银质点心架与一旁盛着淡绿色香茗的白瓷茶杯勾勒出一个金边。“今天我们特地为您准备了中国皇室的点心。”女仆长伸出手掌指向一块糕点然后说出一个爱丽丝从未听说过的单词。爱丽丝想,可能是这个国度的词汇吧。
“十分抱歉,由于前几日法国海军扣留了我们的商船,导致锡兰红茶供应短缺,我们只好以中国本地绿茶代替之,望小姐见谅。”女仆长带着略有些忧虑的神情说道。
什么?这个时间喝不到锡兰红茶?那这场下午的茶会还有什么意义?!爱丽丝忍住突如其来的怒火,说:“我觉得屋子里因为在打扫的原因灰尘有点大,想出去散步并熟悉一下这里,今天的茶会就取消掉好了。”
她拿起立于墙边的蕾丝阳伞,走出了家。
下午的街道充斥着一股“大家都不得不去忙碌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气息。中国马车夫和印度清洁工正头也不抬的工作着,头戴棕色圆顶礼帽的美国投资客正与他身旁蓄须的荷兰船长小声地谈论着清廷与美国重新协议的关贸协定。一位从成衣店出来的法国女郎不住地向她的好友诉苦,她拥有一头与衣服上绣的金凤凰同色的奢华卷发。
有人在拉爱丽丝的裙角。爱丽丝转过身,看到一个抱着一束鲜花与一打报纸的男孩。“小姐,您需要报纸和鲜花么?”小男孩问道。爱丽丝从裙袋中拿出5枚温热的银币放在这个小男孩伤痕累累的手中。男孩咧嘴笑了,“愿上帝保佑您,美丽的、善良的小姐。”他朝爱丽丝脱帽致礼,露出柔顺的褐发。爱丽丝赞许地点点头并问道:“是什么邪恶的诅咒让你的手被厄运所缠绕,可怜的孩子?”男孩答:“我的雇主是一位富有的中国商人,每当我工作怠慢之时,他便会用一种这个国度特有的带刺的木条抽打我。小姐,这不是厄运,这只是命运。”
爱丽丝微微叹了一口气,拿着报纸,拜别了男孩。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成衣店,想从这里挑出一顶适合自己的礼帽。
“贵安,爱丽丝小姐。”
“露西娅?塞巴斯蒂安?”爱丽丝显出惊讶之色。
“夫人让我们接您回去,她担心您一个人漫游于街上会不安全。”
母亲何时才能知晓我的成长呢?爱丽丝面露困扰,母亲蹙紧的眉头与刀锋般的双唇翕辟的样子浮现于她的脑海,爱丽丝又抬眼看了看面前女仆和管家坚定地神情,“还是无法逃出去么……”她自言自语。
离开成衣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鸦片的味道令租界中的西洋建筑物锐利的棱角变得模糊圆润。身着华丽礼装的银发妓女与客人在街上跳起了华尔兹,他们的舞步雍容而优雅。钢甲蒸汽机船喷出暗色的浓雾,太阳的清辉渐渐被黑烟吞噬。船上的犹太商人再一次清点自己布袋中的金币数量,踌躇满志地准备在这里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待三人走到十字路口时,爱丽丝说:“你们在这里等我,我想办一件事情——放心,走不出你们的视线的。”看到两人同时露出“这样恐怕不行”的神情,爱丽丝又加上一句。
爱丽丝撑起阳伞,款款步至十字路口的中央,接着转身面朝海港。从海边吹来的贸易风吹散了爱丽丝交给塞巴斯蒂安保管的报纸,苍白的纸上,字母整齐地排列出一则关于皇家海军战胜法国海军并夺回商船的消息,新鲜的油墨味融入空中,“那就是大英帝国的芳香。”一位诗人这样赞颂道。
她松开双手。白色的阳伞便迎风起航,向租界西方那琉璃瓦与飞檐所在的地区飘去。飞驰而来的苏格兰种马与摇曳不止的人力黄包车将她的身影淹没于历史中。
【看到ZUN的《明治十七年的上海爱丽丝》,发现这个时间的社会实在是非常棒的材料。此时的上海无疑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交汇点,加上当时清廷正值因洋务运动而产生的“同光中兴”的高潮阶段,期间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很有趣。于是参照ZUN的文章(10句话不到= =)写了此文。算是洗脑之后的结果吧。】
母亲与爱丽丝走下汽船,踏上这块对他们来说充满未知的东方之地。
看起来与伦敦相差无几的建筑式样令爱丽丝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两人走进一座洋房内,站在门旁的女仆长毕恭毕敬地送来贴心的问候。爱丽丝环顾四周,看到其他仆人正在打扫房间,大厅正中的父亲戎装油画像令她觉得有些突兀。
“我爱维多利亚女王胜过我的妻女。”父亲的话语听起来仍然会给人一种在看上了年头的大理石浮雕的感觉 ——冰冷,顽固而且古板。不过令爱丽丝感到高兴的是父亲因为工作很忙而很少回家——他总会让人不能顺利的讲完一个关于印度土兵的笑话。
女仆长领着爱丽丝走进了新家的更衣室。室内的几件衣服在爱丽丝看来还算入时。至少荷叶边缝在胸前的裙子比较少,爱丽丝觉得那是一种很媚俗的样式——走起来只怕会引起男人的非分之想。
爱丽丝选了一件装饰较少的、撇去束胸和束腰的蓝色连衣裙,为了增加层次感,她又挑了一件底部坠着淡黄色流苏的白色披肩,当然,束腰也是必要的。一件拥有更衣室中最长尾带的粉色蝴蝶结被爱丽丝相中,最后她将一件镶了蕾丝的红色布制宽幅发箍戴在头上。
“怎么样?”她站在镜前,问旁边的女仆长。
“您那美丽而高贵的双眼做出了一次与其名及其色相符的、正确的选择。”女仆长略微弯腰,说出了不愧于女仆长之名的、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的话语。
“那么露西娅,带我去餐厅吧,是下午茶的时间了。”
“是的,爱丽丝小姐。”
下午茶这个由女王的侍从安娜女士引领的风尚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不减流行之势,看来大家都向往着一个闲适的午后呢,爱丽丝想。女仆长将她引致餐桌旁。午后阳光将桌上的银质点心架与一旁盛着淡绿色香茗的白瓷茶杯勾勒出一个金边。“今天我们特地为您准备了中国皇室的点心。”女仆长伸出手掌指向一块糕点然后说出一个爱丽丝从未听说过的单词。爱丽丝想,可能是这个国度的词汇吧。
“十分抱歉,由于前几日法国海军扣留了我们的商船,导致锡兰红茶供应短缺,我们只好以中国本地绿茶代替之,望小姐见谅。”女仆长带着略有些忧虑的神情说道。
什么?这个时间喝不到锡兰红茶?那这场下午的茶会还有什么意义?!爱丽丝忍住突如其来的怒火,说:“我觉得屋子里因为在打扫的原因灰尘有点大,想出去散步并熟悉一下这里,今天的茶会就取消掉好了。”
她拿起立于墙边的蕾丝阳伞,走出了家。
下午的街道充斥着一股“大家都不得不去忙碌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气息。中国马车夫和印度清洁工正头也不抬的工作着,头戴棕色圆顶礼帽的美国投资客正与他身旁蓄须的荷兰船长小声地谈论着清廷与美国重新协议的关贸协定。一位从成衣店出来的法国女郎不住地向她的好友诉苦,她拥有一头与衣服上绣的金凤凰同色的奢华卷发。
有人在拉爱丽丝的裙角。爱丽丝转过身,看到一个抱着一束鲜花与一打报纸的男孩。“小姐,您需要报纸和鲜花么?”小男孩问道。爱丽丝从裙袋中拿出5枚温热的银币放在这个小男孩伤痕累累的手中。男孩咧嘴笑了,“愿上帝保佑您,美丽的、善良的小姐。”他朝爱丽丝脱帽致礼,露出柔顺的褐发。爱丽丝赞许地点点头并问道:“是什么邪恶的诅咒让你的手被厄运所缠绕,可怜的孩子?”男孩答:“我的雇主是一位富有的中国商人,每当我工作怠慢之时,他便会用一种这个国度特有的带刺的木条抽打我。小姐,这不是厄运,这只是命运。”
爱丽丝微微叹了一口气,拿着报纸,拜别了男孩。然后转身走进一家成衣店,想从这里挑出一顶适合自己的礼帽。
“贵安,爱丽丝小姐。”
“露西娅?塞巴斯蒂安?”爱丽丝显出惊讶之色。
“夫人让我们接您回去,她担心您一个人漫游于街上会不安全。”
母亲何时才能知晓我的成长呢?爱丽丝面露困扰,母亲蹙紧的眉头与刀锋般的双唇翕辟的样子浮现于她的脑海,爱丽丝又抬眼看了看面前女仆和管家坚定地神情,“还是无法逃出去么……”她自言自语。
离开成衣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鸦片的味道令租界中的西洋建筑物锐利的棱角变得模糊圆润。身着华丽礼装的银发妓女与客人在街上跳起了华尔兹,他们的舞步雍容而优雅。钢甲蒸汽机船喷出暗色的浓雾,太阳的清辉渐渐被黑烟吞噬。船上的犹太商人再一次清点自己布袋中的金币数量,踌躇满志地准备在这里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待三人走到十字路口时,爱丽丝说:“你们在这里等我,我想办一件事情——放心,走不出你们的视线的。”看到两人同时露出“这样恐怕不行”的神情,爱丽丝又加上一句。
爱丽丝撑起阳伞,款款步至十字路口的中央,接着转身面朝海港。从海边吹来的贸易风吹散了爱丽丝交给塞巴斯蒂安保管的报纸,苍白的纸上,字母整齐地排列出一则关于皇家海军战胜法国海军并夺回商船的消息,新鲜的油墨味融入空中,“那就是大英帝国的芳香。”一位诗人这样赞颂道。
她松开双手。白色的阳伞便迎风起航,向租界西方那琉璃瓦与飞檐所在的地区飘去。飞驰而来的苏格兰种马与摇曳不止的人力黄包车将她的身影淹没于历史中。
【看到ZUN的《明治十七年的上海爱丽丝》,发现这个时间的社会实在是非常棒的材料。此时的上海无疑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交汇点,加上当时清廷正值因洋务运动而产生的“同光中兴”的高潮阶段,期间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很有趣。于是参照ZUN的文章(10句话不到= =)写了此文。算是洗脑之后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