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杂志 2011年第2期 概况
春节过后,爱乐杂志第二期将要发行,本期仍然竭力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让杂志变得更活跃一些。
或许,最可爱的一篇文章就是“爱乐笔记”栏目中张亦明先生的《“卡农与赋格”上课实录》,本文以日记的形式,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读者,“卡农”和“赋格”是怎么回事儿。例如在介绍“赋格”时,将“平均律”中的“赋格”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概括:最“赖皮”赋格、最“妖”赋格、最半音化赋格、最有气势的赋格、最不像赋格的赋格、包含技术“错误”最多的赋格、最搞笑的主题、“理想”的赋格,文章对它们的解释清晰、明了、形象、有趣……
与我交往十几年、目前定居法国的朋友仇延女士写的《“巫婆”的天使歌喉:娜塔莉•德塞》,第一次在国内详细介绍了这位法国女高音的演唱艺术与鲜为人知的经历。文章对德塞饰演的奥林匹亚(《霍夫曼的故事》)、夜后(《魔笛》)、尤丽迪茜(《地狱中的奥菲欧》)、露契亚(《拉美摩尔的露契亚》)、玛丽(《军中女郎》)等角色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娜塔莉•德塞的‘9-11’”中,揭示了她曾遭遇的困境,在“原版娜塔莉•德塞”中,告诉读者这位女高音在生活中和面对媒体时的真实可爱的样子。
在本期中,马慧元女士继续“音乐杂谈”,这次的四个主题更加吸引人,首先就是“好音乐和坏音乐”,能够用寥寥数语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在我读过的文章中恐怕就只有这篇了。然后是“音乐在历史中的诠释”,涉及评价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尺度问题,审美观念的问题,“……19世纪后,音乐语言貌似丰富了,但也丢掉了一些东西。人的习惯总是有限的,感官更有惰性,耳朵给什么喂饱了,自然不会主动地想象它不知道的东西”,这真是精辟到极致的文字。其次是“从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说起”,通过《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一书,引发一点思考,令人一窥“巴赫的秘密”。最后是“听音乐如何才算懂”,阐述了“懂”的三个指标,以及“懂”与“喜欢”的关系,这一话题也是针对“音乐何需懂”的论点的质疑。
来自台湾的徐大卫先生的《浅谈巴克豪斯》,以巴克豪斯各个时期的录音为线索,细致地分析了这位德奥钢琴大师一生中演奏风格的变化。——巴克豪斯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演奏家,尤其他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始终是我的首选,而我也一直期待能有人为他写一篇全面介绍的文字,徐大卫先生刚好满足了我的心愿。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对巴克豪斯的演奏艺术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还能够对生活中的他有一个了解,按照文中所言,他是一位专注而低调的大师。
对傅聪先生所做的采访《洞察力与同情心——傅聪谈第16届肖邦钢琴比赛》,让人们了解到这位钢琴名家同时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为“一切教出来的东西都没意思”,他“最看重的是对待音乐的态度,那种不间断地探索、追求音乐真谛的态度”。虽然是一位老一代演奏家,但傅聪先生的思维却非常新,他对本真肖邦的追求,与当今的本真主义完全契合,他还准确指出了俄罗斯学派的某些“缺陷”,这些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也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
另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是《海顿交响曲导游图——名家说海顿》,它通过指挥家霍格伍德、费舍尔、伯伊德、谢利、诺灵顿的引导,让人轻松进入到海顿的交响世界之中。“如果有人对海顿存在误解的话,那就是:为什么海顿的交响曲有时听起来会觉得缺少动力,尤其是与马勒的交响曲相比。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文章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海顿:“……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有些音乐是颠覆传统、疯狂之极的。”
其它值得关注的文章还有,讲述圆舞曲的历史渊源、发展与现状的《从繁华到寂灭——华尔兹随想》,介绍假声男高音早期发展状况的《莎士比亚的声音:阿尔弗雷德•戴勒》,关于历史上的名家演绎肖邦的《绝代风华——肖邦音乐的非常阐释(二)》。本期“纪念册”栏目是《水天一色的呼吸:维瓦尔第的〈D大调荣耀经〉》,“音乐课堂”栏目是《叹英国琴与贝多芬的缘分》,“现代音乐”栏目是《“从一丝微光起,以一道强光结”——听B.A.齐默尔曼的〈光之下垂〉》。我的《从北到南——意大利早期音乐之旅(二)》,本次主要介绍威尼斯乐派的加布里埃里叔侄,并顺带谈及蒙特威尔第与维瓦尔第及其时代。
这一期的主题人物是穆索尔斯基,全面介绍了他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图画展览会》、《鲍里斯•戈都诺夫》、《霍凡兴纳》、《死之歌舞》,并涉及《荒山之夜》和一些歌曲。其中《“霍凡斯基党人之乱”与“断头台上的修女”》,将穆索尔斯基与普朗克并置,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比对。《为生者的<死之歌舞>》,通过对穆索尔斯基声乐套曲的介绍,以历史为线索,回顾了死亡在音乐中所留下的印记。主题的核心文章是《俄罗斯音乐精神之父》及《普希金和穆索尔斯基的伟大奉献——〈鲍里斯•戈都诺夫〉简介》等。本期的主题人物占63页,比上一期减少了16页。
主题人物文章的页数减少,就意味着其它内容需要增加,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写稿的队伍当中,以保证每期240页的总量。
爱乐杂志网页 http://www.lifeweek.com.cn/philharmonic/
或许,最可爱的一篇文章就是“爱乐笔记”栏目中张亦明先生的《“卡农与赋格”上课实录》,本文以日记的形式,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读者,“卡农”和“赋格”是怎么回事儿。例如在介绍“赋格”时,将“平均律”中的“赋格”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概括:最“赖皮”赋格、最“妖”赋格、最半音化赋格、最有气势的赋格、最不像赋格的赋格、包含技术“错误”最多的赋格、最搞笑的主题、“理想”的赋格,文章对它们的解释清晰、明了、形象、有趣……
与我交往十几年、目前定居法国的朋友仇延女士写的《“巫婆”的天使歌喉:娜塔莉•德塞》,第一次在国内详细介绍了这位法国女高音的演唱艺术与鲜为人知的经历。文章对德塞饰演的奥林匹亚(《霍夫曼的故事》)、夜后(《魔笛》)、尤丽迪茜(《地狱中的奥菲欧》)、露契亚(《拉美摩尔的露契亚》)、玛丽(《军中女郎》)等角色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娜塔莉•德塞的‘9-11’”中,揭示了她曾遭遇的困境,在“原版娜塔莉•德塞”中,告诉读者这位女高音在生活中和面对媒体时的真实可爱的样子。
在本期中,马慧元女士继续“音乐杂谈”,这次的四个主题更加吸引人,首先就是“好音乐和坏音乐”,能够用寥寥数语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在我读过的文章中恐怕就只有这篇了。然后是“音乐在历史中的诠释”,涉及评价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尺度问题,审美观念的问题,“……19世纪后,音乐语言貌似丰富了,但也丢掉了一些东西。人的习惯总是有限的,感官更有惰性,耳朵给什么喂饱了,自然不会主动地想象它不知道的东西”,这真是精辟到极致的文字。其次是“从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说起”,通过《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一书,引发一点思考,令人一窥“巴赫的秘密”。最后是“听音乐如何才算懂”,阐述了“懂”的三个指标,以及“懂”与“喜欢”的关系,这一话题也是针对“音乐何需懂”的论点的质疑。
来自台湾的徐大卫先生的《浅谈巴克豪斯》,以巴克豪斯各个时期的录音为线索,细致地分析了这位德奥钢琴大师一生中演奏风格的变化。——巴克豪斯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演奏家,尤其他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始终是我的首选,而我也一直期待能有人为他写一篇全面介绍的文字,徐大卫先生刚好满足了我的心愿。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对巴克豪斯的演奏艺术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还能够对生活中的他有一个了解,按照文中所言,他是一位专注而低调的大师。
对傅聪先生所做的采访《洞察力与同情心——傅聪谈第16届肖邦钢琴比赛》,让人们了解到这位钢琴名家同时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为“一切教出来的东西都没意思”,他“最看重的是对待音乐的态度,那种不间断地探索、追求音乐真谛的态度”。虽然是一位老一代演奏家,但傅聪先生的思维却非常新,他对本真肖邦的追求,与当今的本真主义完全契合,他还准确指出了俄罗斯学派的某些“缺陷”,这些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也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
另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是《海顿交响曲导游图——名家说海顿》,它通过指挥家霍格伍德、费舍尔、伯伊德、谢利、诺灵顿的引导,让人轻松进入到海顿的交响世界之中。“如果有人对海顿存在误解的话,那就是:为什么海顿的交响曲有时听起来会觉得缺少动力,尤其是与马勒的交响曲相比。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文章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海顿:“……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有些音乐是颠覆传统、疯狂之极的。”
其它值得关注的文章还有,讲述圆舞曲的历史渊源、发展与现状的《从繁华到寂灭——华尔兹随想》,介绍假声男高音早期发展状况的《莎士比亚的声音:阿尔弗雷德•戴勒》,关于历史上的名家演绎肖邦的《绝代风华——肖邦音乐的非常阐释(二)》。本期“纪念册”栏目是《水天一色的呼吸:维瓦尔第的〈D大调荣耀经〉》,“音乐课堂”栏目是《叹英国琴与贝多芬的缘分》,“现代音乐”栏目是《“从一丝微光起,以一道强光结”——听B.A.齐默尔曼的〈光之下垂〉》。我的《从北到南——意大利早期音乐之旅(二)》,本次主要介绍威尼斯乐派的加布里埃里叔侄,并顺带谈及蒙特威尔第与维瓦尔第及其时代。
这一期的主题人物是穆索尔斯基,全面介绍了他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图画展览会》、《鲍里斯•戈都诺夫》、《霍凡兴纳》、《死之歌舞》,并涉及《荒山之夜》和一些歌曲。其中《“霍凡斯基党人之乱”与“断头台上的修女”》,将穆索尔斯基与普朗克并置,进行了出人意料的比对。《为生者的<死之歌舞>》,通过对穆索尔斯基声乐套曲的介绍,以历史为线索,回顾了死亡在音乐中所留下的印记。主题的核心文章是《俄罗斯音乐精神之父》及《普希金和穆索尔斯基的伟大奉献——〈鲍里斯•戈都诺夫〉简介》等。本期的主题人物占63页,比上一期减少了16页。
主题人物文章的页数减少,就意味着其它内容需要增加,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写稿的队伍当中,以保证每期240页的总量。
爱乐杂志网页 http://www.lifeweek.com.cn/philharm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