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活在记忆中的城市.
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故乡写一篇文章——因为我的故乡意识不是那么深厚。然而最近突然想到这很可能是我度过的最后的寒假,也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长期停留在福州。我觉得是时候用我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很奇特的地方。之所以说是奇特的地方,是因为它习惯于不受聚焦的偏安一隅,对已经认定的而热衷的事情有着自己的偏执,然而对发生在天下其它地方的大动荡则不闻不问。说它隐居不太准确,说它清高孤傲,其实它最世俗。眼下,它正在经历一场全民性的蜕变的痛苦。
东街口天桥好端端地就拆了吧。福州拆掉了那些一辈子呆在福州的,从福州走向四面八方的,在福州久住的,或者目前还在福州定居的人的记忆。就像很多人见到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的照片都会产生巨大的熟悉和归属感。有多少人从天桥走进那座叫东百的大楼,有多少人施舍过在天桥上乞讨的人,有多少人驻足观看过天桥下地摊的拙劣表演,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不确定未来要怎么样再去面对这个路口,怎么样去选择下一秒将要前往的方向。记得有次飞机晚点导致我半夜两点还在市区里跑,我见到商店全部打烊,一片冷清的东街口和安泰中心竟然完全没有认出来。原先熙来人往的道路一下子缩小成没有特征的普通街道,繁华的大楼在这样宁静的路灯下才有短短几小时的喘息机会,待到早晨它又会生龙活虎地成为这个城市最拥挤的地区之一,周而复始。今天在路上看到好多人拿着相机从各种角度留下这个天桥的影像。难得看到福州人团结地用这种无奈的方式祭奠即将消失的标志。试想想看,我们中间的多少人以后会指着这些照片对着自己的儿女或者孙辈说,最早的福州在东街口有这样一座天桥我给你讲,那个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但是很多老福州都亲眼看着它被拆掉。
三中的主教学楼也拆了吧。谈起这件事,已经离开的我们都很惋惜,更何况仍在学校的那些同学们,还有在三中主教学楼里教了无数学生,产生浓厚感情的老师们。今天看到一张照片突然感到很有感触。那张照片下面配的字是:今天是上课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也是告别大楼了,所以策划了一个告别仪式,也算是一个行为艺术吧。让学生站在每一层楼上,挽成人链,告别口号是:“心在梦在人在楼在”。三中的外面也已经变了模样,三中对面那个文具店还在吗,当年班上画的那张”三中导吃图”大概也失去利用价值了吧。我有好几次在一中老校区大门前往门内张望。初中三年我在那几栋教学楼和体育馆也有多少令人感慨的时光。虽然严格说来我不能算是一中人,可是我一直很羡慕他们的自我的集体认同。我已经很少再得到消息,关于一中老校区内部是否还有什么整修,也许校内的建筑和我当时也已经大不一样了。不知道为什么同学聚会之后会有莫名的空虚。好像大家都过得很好。我不习惯去打探别人的近况,只是到处找人聊起那些可以反复咀嚼一辈子的乐事。所以说聚会的力量是巨大的,沉睡已久的班级日志照片和每次活动过后的照片又被翻出来评头论足一番,永远值得炫耀那两年的传奇。
生活已经越来越艰难。当我再次回到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城市,我感觉回到的是一片废墟。是一片过往被毁得很彻底的废墟。那天我站在旧家门口的两棵树之间——那是我爸爸小时候种下的树,到现在也已经划了四十多圈年轮了——我花了好一阵子确定它们具体的位置,然后面对旧家阳台的方向,意淫了一下这座楼曾经的样子。记得我高三开始的第一节课,班主任鸿姐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后来我知道它出自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小号篇——情节是一个老北京在被铲平的原先四合院的空地上,在脑中幻想出曾经每个角落,要求搬家的人把虚无的东西虚无地搬出这个地方。我知道这部短片的意义在哪,可是哪里能说放下就放下。我听过太多要向前看的忠告,可面对眼前残酷的生活这片未知的黑森林,我还没有做好不顾一切一头扎进去的准备。身边的改变对我已经太客气,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声不响地回到福州,满眼只有打着各种口号建设起来的一个个项目,或者配合某些名号做出的一个个形象,而生长了二十多年走过的每一个地点都不见了我脑海中的模样,我该多么的手足无措。
耳朵旁边听到越来越多的标准福州式的抱怨。依伯用夹杂着普通话的福州话骂骂咧咧两句以后再绕过一个刚起不久的楼盘到西湖公园打太极拳,我知道在这个城市善良的市民不会闹出什么乱子。但当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人被赶出原来居住的老房子然而现在还要再向我收所谓的景点门票的时候,当各种木质招牌的貌似山寨星巴克和山寨麦当劳把古街给毁掉的时候,当刻意的翻修弄巧成拙的时候,当因为要在一个地下有富足的温泉和松软的土壤的地方非要建一条花费巨大的地铁而把福州的标志东街口天桥拆掉的时候,当我要找一个最富有本地特色的靠近内河的居民区但是猛然发现我能脱口而出的地方无一例外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当85度C和ZARA甚至LV争相侵入我们自得其乐的简单生活的时候,当福州本就不宽的马路一点一点地蚕食掉摩托车的生存但是又纵容那些招手即停的小公交长时间空载的时候,当拥堵塞车大面积缠上福州市民的时候,当逐渐许许多多初高中生操着一口地瓜腔的普通话但是却不能连贯地讲一句完整的福州话的时候,或者当正宗的福州人连想吃一块真正包裹着海蛎的海蛎饼都遍寻无果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从来没有被这个世界真正重视过,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保留的一切疯狂地流逝。
福州人本来就恋旧。当我还非常小,每天要穿过南后街拥挤但是热闹的早市去上小学,都会看到一排冰棺花圈店二楼的欧式窗台。据说那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也记得高中地理老师说过,南后街地下的排水系统设计有多么的牛逼,这条街有多么的神奇。所以可以想象是有怎样大的痛苦强加在那些仅仅想安逸地在这块小地方度完自己人生的人身上。再有,到今天拌面扁肉捞化仍然是福州人心中的绝配,很久以前每天晚上十点在我家楼下摆的小吃摊一直是我印象中最诱人的美味;或者,当几乎全中国都沉浸在冬至节吃饺子的气氛中时,只有在外地的福州人一脸迷茫的说,冬至节不是应该吃汤圆和C吗。
福州人有时也很自私。那是一种自我设防——不是说福州人排外,而是面对很多吵吵闹闹的事情根本就不会理你。我老是觉得北方那套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享理论在福州不适用。大概很多福州人的性格也是这样的吧,不愿意请别人帮忙,不愿意欠别人人情,我不去拜托你,你也别来打扰我。所以当无数的因素戴着诱惑的面具张牙舞爪地渗入属于私人生活的地盘时,福州人便本能地产生抗争的情绪,只是这种抗争力量太微弱。比如说,我觉得乌塔和白塔不是用来吸引游客的工具,那些聒噪的外来游客只会给福州徒增烦扰,一些小店硬装出的文艺气质和真正的民居格格不入,每年五一广场元宵灯会也只会吓跑我这个人群恐惧症患者。要么干脆,就算佛跳墙鱼丸和肉松的发源地已经被很多人误传很久的现在,聚春园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敞开着,每家鱼丸店的老板仍然不急不缓地翻抖着一竹盘刚出锅的鱼丸或者鱼滑,居住在花巷里的人仍然每天悠闲地坐在台子前卖给传统的福州人一包包秘制肉松,而不去想一定要争一个什么名分回来。对吧,和我无关。
我从阳台探出头去,彷佛还能看到有一个人站在路边用夹子敲着大圆木屉卖着白花花的“欧”,还能听到老鼠药蟑螂药或者磨剪子补伞废品收购的叫卖声,还能看到放学后的小学生钻进一条窄窄的巷子在里面穿梭打闹,他们太小,还不懂什么叫做回忆之重。
Jan.30.2011.
东街口天桥好端端地就拆了吧。福州拆掉了那些一辈子呆在福州的,从福州走向四面八方的,在福州久住的,或者目前还在福州定居的人的记忆。就像很多人见到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的照片都会产生巨大的熟悉和归属感。有多少人从天桥走进那座叫东百的大楼,有多少人施舍过在天桥上乞讨的人,有多少人驻足观看过天桥下地摊的拙劣表演,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不确定未来要怎么样再去面对这个路口,怎么样去选择下一秒将要前往的方向。记得有次飞机晚点导致我半夜两点还在市区里跑,我见到商店全部打烊,一片冷清的东街口和安泰中心竟然完全没有认出来。原先熙来人往的道路一下子缩小成没有特征的普通街道,繁华的大楼在这样宁静的路灯下才有短短几小时的喘息机会,待到早晨它又会生龙活虎地成为这个城市最拥挤的地区之一,周而复始。今天在路上看到好多人拿着相机从各种角度留下这个天桥的影像。难得看到福州人团结地用这种无奈的方式祭奠即将消失的标志。试想想看,我们中间的多少人以后会指着这些照片对着自己的儿女或者孙辈说,最早的福州在东街口有这样一座天桥我给你讲,那个时候你还没有出生,但是很多老福州都亲眼看着它被拆掉。
三中的主教学楼也拆了吧。谈起这件事,已经离开的我们都很惋惜,更何况仍在学校的那些同学们,还有在三中主教学楼里教了无数学生,产生浓厚感情的老师们。今天看到一张照片突然感到很有感触。那张照片下面配的字是:今天是上课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也是告别大楼了,所以策划了一个告别仪式,也算是一个行为艺术吧。让学生站在每一层楼上,挽成人链,告别口号是:“心在梦在人在楼在”。三中的外面也已经变了模样,三中对面那个文具店还在吗,当年班上画的那张”三中导吃图”大概也失去利用价值了吧。我有好几次在一中老校区大门前往门内张望。初中三年我在那几栋教学楼和体育馆也有多少令人感慨的时光。虽然严格说来我不能算是一中人,可是我一直很羡慕他们的自我的集体认同。我已经很少再得到消息,关于一中老校区内部是否还有什么整修,也许校内的建筑和我当时也已经大不一样了。不知道为什么同学聚会之后会有莫名的空虚。好像大家都过得很好。我不习惯去打探别人的近况,只是到处找人聊起那些可以反复咀嚼一辈子的乐事。所以说聚会的力量是巨大的,沉睡已久的班级日志照片和每次活动过后的照片又被翻出来评头论足一番,永远值得炫耀那两年的传奇。
生活已经越来越艰难。当我再次回到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城市,我感觉回到的是一片废墟。是一片过往被毁得很彻底的废墟。那天我站在旧家门口的两棵树之间——那是我爸爸小时候种下的树,到现在也已经划了四十多圈年轮了——我花了好一阵子确定它们具体的位置,然后面对旧家阳台的方向,意淫了一下这座楼曾经的样子。记得我高三开始的第一节课,班主任鸿姐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后来我知道它出自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小号篇——情节是一个老北京在被铲平的原先四合院的空地上,在脑中幻想出曾经每个角落,要求搬家的人把虚无的东西虚无地搬出这个地方。我知道这部短片的意义在哪,可是哪里能说放下就放下。我听过太多要向前看的忠告,可面对眼前残酷的生活这片未知的黑森林,我还没有做好不顾一切一头扎进去的准备。身边的改变对我已经太客气,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声不响地回到福州,满眼只有打着各种口号建设起来的一个个项目,或者配合某些名号做出的一个个形象,而生长了二十多年走过的每一个地点都不见了我脑海中的模样,我该多么的手足无措。
耳朵旁边听到越来越多的标准福州式的抱怨。依伯用夹杂着普通话的福州话骂骂咧咧两句以后再绕过一个刚起不久的楼盘到西湖公园打太极拳,我知道在这个城市善良的市民不会闹出什么乱子。但当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人被赶出原来居住的老房子然而现在还要再向我收所谓的景点门票的时候,当各种木质招牌的貌似山寨星巴克和山寨麦当劳把古街给毁掉的时候,当刻意的翻修弄巧成拙的时候,当因为要在一个地下有富足的温泉和松软的土壤的地方非要建一条花费巨大的地铁而把福州的标志东街口天桥拆掉的时候,当我要找一个最富有本地特色的靠近内河的居民区但是猛然发现我能脱口而出的地方无一例外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当85度C和ZARA甚至LV争相侵入我们自得其乐的简单生活的时候,当福州本就不宽的马路一点一点地蚕食掉摩托车的生存但是又纵容那些招手即停的小公交长时间空载的时候,当拥堵塞车大面积缠上福州市民的时候,当逐渐许许多多初高中生操着一口地瓜腔的普通话但是却不能连贯地讲一句完整的福州话的时候,或者当正宗的福州人连想吃一块真正包裹着海蛎的海蛎饼都遍寻无果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从来没有被这个世界真正重视过,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保留的一切疯狂地流逝。
福州人本来就恋旧。当我还非常小,每天要穿过南后街拥挤但是热闹的早市去上小学,都会看到一排冰棺花圈店二楼的欧式窗台。据说那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也记得高中地理老师说过,南后街地下的排水系统设计有多么的牛逼,这条街有多么的神奇。所以可以想象是有怎样大的痛苦强加在那些仅仅想安逸地在这块小地方度完自己人生的人身上。再有,到今天拌面扁肉捞化仍然是福州人心中的绝配,很久以前每天晚上十点在我家楼下摆的小吃摊一直是我印象中最诱人的美味;或者,当几乎全中国都沉浸在冬至节吃饺子的气氛中时,只有在外地的福州人一脸迷茫的说,冬至节不是应该吃汤圆和C吗。
福州人有时也很自私。那是一种自我设防——不是说福州人排外,而是面对很多吵吵闹闹的事情根本就不会理你。我老是觉得北方那套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享理论在福州不适用。大概很多福州人的性格也是这样的吧,不愿意请别人帮忙,不愿意欠别人人情,我不去拜托你,你也别来打扰我。所以当无数的因素戴着诱惑的面具张牙舞爪地渗入属于私人生活的地盘时,福州人便本能地产生抗争的情绪,只是这种抗争力量太微弱。比如说,我觉得乌塔和白塔不是用来吸引游客的工具,那些聒噪的外来游客只会给福州徒增烦扰,一些小店硬装出的文艺气质和真正的民居格格不入,每年五一广场元宵灯会也只会吓跑我这个人群恐惧症患者。要么干脆,就算佛跳墙鱼丸和肉松的发源地已经被很多人误传很久的现在,聚春园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敞开着,每家鱼丸店的老板仍然不急不缓地翻抖着一竹盘刚出锅的鱼丸或者鱼滑,居住在花巷里的人仍然每天悠闲地坐在台子前卖给传统的福州人一包包秘制肉松,而不去想一定要争一个什么名分回来。对吧,和我无关。
我从阳台探出头去,彷佛还能看到有一个人站在路边用夹子敲着大圆木屉卖着白花花的“欧”,还能听到老鼠药蟑螂药或者磨剪子补伞废品收购的叫卖声,还能看到放学后的小学生钻进一条窄窄的巷子在里面穿梭打闹,他们太小,还不懂什么叫做回忆之重。
Jan.3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