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南京落了好大的雪,家里电话上说,冻煞!但就是要这般天候,这般冷法,才有腊月的感觉,才让人嗅到空气里越来越浓的年味。这么说着的时候,窗外正纷纷扬扬。纽约亦一连数日朔雪漫天。一窗之隔,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雪日,无风,天光浊淡,落雪更衬出天地间的阒静。斗室深居,寒暄不闻。清清雪色,寂寂夕影。触目残年急景,不由凝眸惘然。生怕离怀别苦,然而算到如今,出国已十五载寒暑。弹指十五年间,仅有一个大年乃在故乡度过:在考完剑桥A水准会考后那一年,难得半年赋闲。但那业已是十年前的往事。岁暮长忆南国,旧历新年之丝丝缕缕,眼前浮起的竟都是江浙儿时旧影。
三十晚上循例是在祖母家度过。父亲排行老大,家里兄弟姊妹共六人,陆续嫁娶生子,除夕回得家来,老少近二十口人,这一桌团圆饭可不容易置备。筹划采购,选拣择淘,腌熏蒸煮,祖母和两个姑姑照旧须提前数日准备。自腊月二十七八,空气里便浮漾着一种大筵的欢愉。洗菜的水冰澈,祖母的手浸在水盆里,手指通红。日后每次重读鲁迅小说《祝福》,预备牲礼的女眷,胳臂在冷水里浸得通红,便想起儿时家里极相似的一幕——不过鲁镇的“祝福”是祭祖酬神,带着古老中国民间信仰的幽邃威慑;我们家里则是恐怕连祖上姓甚名谁都答不上来,亦不曾见过神龛灵牌一类的东西,是相敬不如相忘,关起门来,这一年最锦绣的一餐早就变成彻彻底底的人世间的欢愉了。
年夜饭,鸡鸭鱼肉备具一席之盛,现在人多不稀罕了罢?然而八十年代那会儿,冬夜围炉,阖家聚话,觥筹交错,桌上盘碗近要层叠,厨房还有阵阵菜蔬新鲜下锅的爆响夹着烟气油香传来,桌上人引颈劝道别忙了快入席,灶间人侧身应答没菜了就来了,此起彼伏三五轮……如此殷厚丰腴之盛,开怀尽酣之美,及今思之亦教人心动。最好的烟酒,最好的佳肴,最飞张的兴致,最和美的人情,让一户普通人家最心满意足的一个夜晚,送走一载旧岁又迎来一季新春的最恰如其分的典仪。我还住在家里的时候,岁岁除夕皆如此。
三十晚上的吃,细究无甚变化,样样自家亲制,绝无打包一说。比如鸡要一对,一只老母鸡煨汤,澄金汤色,上缀朵朵黑亮木耳;另一只多半白斩。若逢祖父来了下厨的兴致,按浙江老家的做法做一回酒醉鸡,鸡肉细嫩,鸡皮迸脆,凡人举箸,皆撩起阵阵酒香扑鼻。另一道家常白肉亦不可少。半肥半瘦的猪肉,滚水汆熟,切片蘸老酱油食之,其质朴鲜醇,尤得父亲赏识。祖母扬州人氏,一道狮子头亦极拿手——出入各地餐馆,我却不曾吃到比她做得更好的狮子头——丝毫面粉不掺,轻肥不腻,入口酥烂。最喜配嫩青菜与之同炖,菜心吸饱肉汁,格外鲜美。
然而满桌佳肴最合我意还是一道什锦菜:一碗纯素,十样上下时蔬,如荠菜(取“聚财”谐音)、豌豆苗、黄豆芽(取其形似如意)、芹菜、金针菜、胡萝卜、豆腐干、莲藕(取“路路通”之意)、香菇、木耳等,先一一炒至七八成熟,再拌匀而成。极费工夫,殊不易制,故一年中仅在过年时吃上一回。除了年节席宴,祖母更给六个儿女每家炒上一大碗带回。所以开年头几日,顿顿桌上都有一碗,属我下筷最勤——于是素什锦的清淡甘香,总也飘荡在我的农历新年的回忆里。
小儿度岁,两桩事格外有兴味:一是收压岁钱,二是放烟花炮竹——在烟花炮竹遭禁那两三年,连大人们都顿觉清寂寡淡。我对压岁钱印象不甚了了(大约不谙理财自幼年便露出端倪),然而甚喜放焰火,更兼可熬夜不眠。素来被催促早早上床,惟除夕得以破例,益觉守夜之非比寻常的兴味。午夜时分家家户户鞭炮交响,把揣想中最新奇绚丽的焰火留到夜色最浓酽的一刻,在刹那的绽放里,旧岁倏然而逝、新年转瞬继至,一种关于时间的刻骨铭心却又仿佛永远捉摸不透的触悟,年复一年,沉淀在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所以那个孩子总是迟迟不愿折返屋内,在最后一发炮竹最后一星花火都已销声匿迹许久之后,她仍然站在街角或院落里,如聆听一缕静谧的声音,若有所失,若有所得。驹隙人间,岁岁年年,此后天涯辗转,絮飘萍泊,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她都会忆起当年那个浸在尚未散尽的火硝味里,恍惚被思绪载到很远很远,比光阴都更渺远的远方的孩子。
2011.01.31 早报专栏
雪日,无风,天光浊淡,落雪更衬出天地间的阒静。斗室深居,寒暄不闻。清清雪色,寂寂夕影。触目残年急景,不由凝眸惘然。生怕离怀别苦,然而算到如今,出国已十五载寒暑。弹指十五年间,仅有一个大年乃在故乡度过:在考完剑桥A水准会考后那一年,难得半年赋闲。但那业已是十年前的往事。岁暮长忆南国,旧历新年之丝丝缕缕,眼前浮起的竟都是江浙儿时旧影。
三十晚上循例是在祖母家度过。父亲排行老大,家里兄弟姊妹共六人,陆续嫁娶生子,除夕回得家来,老少近二十口人,这一桌团圆饭可不容易置备。筹划采购,选拣择淘,腌熏蒸煮,祖母和两个姑姑照旧须提前数日准备。自腊月二十七八,空气里便浮漾着一种大筵的欢愉。洗菜的水冰澈,祖母的手浸在水盆里,手指通红。日后每次重读鲁迅小说《祝福》,预备牲礼的女眷,胳臂在冷水里浸得通红,便想起儿时家里极相似的一幕——不过鲁镇的“祝福”是祭祖酬神,带着古老中国民间信仰的幽邃威慑;我们家里则是恐怕连祖上姓甚名谁都答不上来,亦不曾见过神龛灵牌一类的东西,是相敬不如相忘,关起门来,这一年最锦绣的一餐早就变成彻彻底底的人世间的欢愉了。
年夜饭,鸡鸭鱼肉备具一席之盛,现在人多不稀罕了罢?然而八十年代那会儿,冬夜围炉,阖家聚话,觥筹交错,桌上盘碗近要层叠,厨房还有阵阵菜蔬新鲜下锅的爆响夹着烟气油香传来,桌上人引颈劝道别忙了快入席,灶间人侧身应答没菜了就来了,此起彼伏三五轮……如此殷厚丰腴之盛,开怀尽酣之美,及今思之亦教人心动。最好的烟酒,最好的佳肴,最飞张的兴致,最和美的人情,让一户普通人家最心满意足的一个夜晚,送走一载旧岁又迎来一季新春的最恰如其分的典仪。我还住在家里的时候,岁岁除夕皆如此。
三十晚上的吃,细究无甚变化,样样自家亲制,绝无打包一说。比如鸡要一对,一只老母鸡煨汤,澄金汤色,上缀朵朵黑亮木耳;另一只多半白斩。若逢祖父来了下厨的兴致,按浙江老家的做法做一回酒醉鸡,鸡肉细嫩,鸡皮迸脆,凡人举箸,皆撩起阵阵酒香扑鼻。另一道家常白肉亦不可少。半肥半瘦的猪肉,滚水汆熟,切片蘸老酱油食之,其质朴鲜醇,尤得父亲赏识。祖母扬州人氏,一道狮子头亦极拿手——出入各地餐馆,我却不曾吃到比她做得更好的狮子头——丝毫面粉不掺,轻肥不腻,入口酥烂。最喜配嫩青菜与之同炖,菜心吸饱肉汁,格外鲜美。
然而满桌佳肴最合我意还是一道什锦菜:一碗纯素,十样上下时蔬,如荠菜(取“聚财”谐音)、豌豆苗、黄豆芽(取其形似如意)、芹菜、金针菜、胡萝卜、豆腐干、莲藕(取“路路通”之意)、香菇、木耳等,先一一炒至七八成熟,再拌匀而成。极费工夫,殊不易制,故一年中仅在过年时吃上一回。除了年节席宴,祖母更给六个儿女每家炒上一大碗带回。所以开年头几日,顿顿桌上都有一碗,属我下筷最勤——于是素什锦的清淡甘香,总也飘荡在我的农历新年的回忆里。
小儿度岁,两桩事格外有兴味:一是收压岁钱,二是放烟花炮竹——在烟花炮竹遭禁那两三年,连大人们都顿觉清寂寡淡。我对压岁钱印象不甚了了(大约不谙理财自幼年便露出端倪),然而甚喜放焰火,更兼可熬夜不眠。素来被催促早早上床,惟除夕得以破例,益觉守夜之非比寻常的兴味。午夜时分家家户户鞭炮交响,把揣想中最新奇绚丽的焰火留到夜色最浓酽的一刻,在刹那的绽放里,旧岁倏然而逝、新年转瞬继至,一种关于时间的刻骨铭心却又仿佛永远捉摸不透的触悟,年复一年,沉淀在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所以那个孩子总是迟迟不愿折返屋内,在最后一发炮竹最后一星花火都已销声匿迹许久之后,她仍然站在街角或院落里,如聆听一缕静谧的声音,若有所失,若有所得。驹隙人间,岁岁年年,此后天涯辗转,絮飘萍泊,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她都会忆起当年那个浸在尚未散尽的火硝味里,恍惚被思绪载到很远很远,比光阴都更渺远的远方的孩子。
2011.01.31 早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