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一个伤感的名字。有人说他是情种,我觉得那是小瞧他了。论起多情,有谁比得过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人到这份上,已经无解了~那么李商隐又该如何解得,迦陵先生在论李商隐的诗《嫦娥》时曾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寂寞心,我觉得这个词对李商隐来说,真是绝了,就是这种感觉,寂寞。
李商隐大约是中国第一位抽象主义诗人了吧,他的诗炫彩动人,情凄艳迷离,点点之处都直抵人心。纵然有人说他的诗作“尖新涂泽”“晦涩隐僻”,但大多数人却都为义山魂迷而目眩,以致元好问论诗有云“诗家总爱西昆好,苦恨无人作郑笺”。所以说起李商隐,总让我觉得应该是李伤隐才是,将悲伤深深的隐匿么?或许这都与义山的身世有关,义山一生可谓郁郁,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政治上又由于党争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纵然少负才名,但早年丧父,不得不使十岁的嫡长子李商隐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是“佣书贩舂”也就是苦力了。也许就是这些经历,使义山具有了种纤细敏锐到近乎病态的感受和情绪,透过形形色色的意象,映射的正是那颗寂寞心。这种残缺,这种抑郁,使义山想要的是能读懂他心灵的知己,不错,就是知己。
说起义山的知己,人们都会提到义山那十几首无题,是什么使义山要把自己的感情藏匿在纷扰的语句之后,千百年来,解人无数,却始终没有人能解出那诗谜后隐藏的故事。更有甚者,近代有位名叫苏雪林的女子,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想象,演绎出义山和女冠的三角恋情,以及义山与王妃的凄绝爱情。。。这些都记载在一本叫做《玉溪诗谜》的书中,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番事。义山有一组五首诗明确记载了一件让人感叹的往事,如果所载是实,那大约就是李商隐的初恋了,而且诗中的主人公被后人推为“义山生平第一知己”~这组诗叫做《柳枝五首并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与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湔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 余诺之。会所友偕当诣京师者,戯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戯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稍微解释下这诗吧。序讲的就是一个故事。洛阳有个叫柳枝的女孩子,父亲是做生意的,因为意外去世了,柳枝的母亲最疼柳枝了,搞得家中的男孩子都没柳枝有地位。柳枝十七岁了,要到了梳妆打扮的年纪,但柳枝对这些都不上心,最喜欢的是音乐,照义山的话是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可见义山十分欣赏柳枝)。义山的堂兄让山跟柳枝住得比较近,有一天李让山打马经过柳枝家门的时候,吟诵着义山的《燕台诗》,柳枝惊问道:“谁写的这首诗?那个人是谁啊?”李让山说:“是我的一个亲戚小哥写的。”柳枝当即求李让山代自己向这个“亲戚小哥”乞诗,大约怕李让山不上心,柳枝还扯断自己的衣带系在李让山身上作为提醒。第二天,义山与柳枝偶遇,柳枝这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与李义山相约,三日后,湔裙水上(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以博山香待之。结果那天晚上,和义山一起去京城赶考的同伴开玩笑,把义山的行李给偷跑了,义山没办法,只好追同伴而去。冬天的时候,李让山来看义山,说柳枝已经被东边的某个大官娶走了,后来义山回到洛阳时,十分感慨,就留下了这组《柳枝》。
序中所载的《燕台诗》一组四首,是李商隐著名的诗作,这组诗分春夏秋冬四首,诗中所隶之事似乎是在怀念一位歌姬,在迷离朦胧的意境中,绽放的是深幽而冶艳的异彩,心声与光影的交融,让人读完了之后只能感慨四个字,无可奈何,因为读不懂。。。所以这组诗历代以来的注解不下几十种,所以迦陵先生的老师都说这组诗是解不得的,当然了,迦陵先生曾从纯粹美感的角度探究过这组诗,记载在她的《论诗丛稿》中,甚是精彩,值得一看。有点扯远了,正是如此,《燕台诗》如此梦幻迷离,但在柳枝第一次听到这诗的时候,就有惊呼“谁人有此”,谁人有此,翻译当做谁人有此诗,而我觉得该是谁人有此情。听懂一个人的心声,往往只需一瞬间。于是就有了后来手断长带为之乞诗的大胆追求,有湔裙水上博山香待之的浪漫情怀,只可惜天公不遂人愿,这段感情还未开始便已匆匆结束,只留下柳枝五首徒惹人怅惘。纳兰容若似乎特别喜欢这个典故,在其词中经常出现,如“断带依然留乞句”“湔裙梦断续应难”等,只能说这等情怀与公子容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义山晚年时用这句话概括他一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是对知己的追寻,是对心灵的庇荫。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义山的婚姻,义山之所以政坛失意,就是因为他娶的是敌党的女儿,可在那个宦官专权,党争连年的时代,敏锐至斯的义山不知道这后果是什么吗?据说义山的妻子亦善诗文,我想有没有这种可能,在洞察了世情之后,义山依旧追寻的是自己心灵的知己,是对感情的执着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童话般的原因,那欣赏义山,已经不需任何理由。
那个璀璨的时代,见过李太白的飞扬不羁,见过杜少陵的博大深厚,相信李义山的幽微与凄迷亦是一种横贯古今的永恒。纵然自古公认他的诗难懂难解,但那种发自肺腑的寂寞心,那种对残缺美的执迷,总是能将人吸引将人打动。那是感性上的直觉魅力,甚至可以说义山简直就是天生的诗人。没法再抒情了,最后作结就用我所喜爱的一些义山的诗句,体味一下义山的幽微与深情。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大约是中国第一位抽象主义诗人了吧,他的诗炫彩动人,情凄艳迷离,点点之处都直抵人心。纵然有人说他的诗作“尖新涂泽”“晦涩隐僻”,但大多数人却都为义山魂迷而目眩,以致元好问论诗有云“诗家总爱西昆好,苦恨无人作郑笺”。所以说起李商隐,总让我觉得应该是李伤隐才是,将悲伤深深的隐匿么?或许这都与义山的身世有关,义山一生可谓郁郁,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政治上又由于党争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纵然少负才名,但早年丧父,不得不使十岁的嫡长子李商隐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是“佣书贩舂”也就是苦力了。也许就是这些经历,使义山具有了种纤细敏锐到近乎病态的感受和情绪,透过形形色色的意象,映射的正是那颗寂寞心。这种残缺,这种抑郁,使义山想要的是能读懂他心灵的知己,不错,就是知己。
说起义山的知己,人们都会提到义山那十几首无题,是什么使义山要把自己的感情藏匿在纷扰的语句之后,千百年来,解人无数,却始终没有人能解出那诗谜后隐藏的故事。更有甚者,近代有位名叫苏雪林的女子,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想象,演绎出义山和女冠的三角恋情,以及义山与王妃的凄绝爱情。。。这些都记载在一本叫做《玉溪诗谜》的书中,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番事。义山有一组五首诗明确记载了一件让人感叹的往事,如果所载是实,那大约就是李商隐的初恋了,而且诗中的主人公被后人推为“义山生平第一知己”~这组诗叫做《柳枝五首并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与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湔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 余诺之。会所友偕当诣京师者,戯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戯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稍微解释下这诗吧。序讲的就是一个故事。洛阳有个叫柳枝的女孩子,父亲是做生意的,因为意外去世了,柳枝的母亲最疼柳枝了,搞得家中的男孩子都没柳枝有地位。柳枝十七岁了,要到了梳妆打扮的年纪,但柳枝对这些都不上心,最喜欢的是音乐,照义山的话是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可见义山十分欣赏柳枝)。义山的堂兄让山跟柳枝住得比较近,有一天李让山打马经过柳枝家门的时候,吟诵着义山的《燕台诗》,柳枝惊问道:“谁写的这首诗?那个人是谁啊?”李让山说:“是我的一个亲戚小哥写的。”柳枝当即求李让山代自己向这个“亲戚小哥”乞诗,大约怕李让山不上心,柳枝还扯断自己的衣带系在李让山身上作为提醒。第二天,义山与柳枝偶遇,柳枝这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与李义山相约,三日后,湔裙水上(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以博山香待之。结果那天晚上,和义山一起去京城赶考的同伴开玩笑,把义山的行李给偷跑了,义山没办法,只好追同伴而去。冬天的时候,李让山来看义山,说柳枝已经被东边的某个大官娶走了,后来义山回到洛阳时,十分感慨,就留下了这组《柳枝》。
序中所载的《燕台诗》一组四首,是李商隐著名的诗作,这组诗分春夏秋冬四首,诗中所隶之事似乎是在怀念一位歌姬,在迷离朦胧的意境中,绽放的是深幽而冶艳的异彩,心声与光影的交融,让人读完了之后只能感慨四个字,无可奈何,因为读不懂。。。所以这组诗历代以来的注解不下几十种,所以迦陵先生的老师都说这组诗是解不得的,当然了,迦陵先生曾从纯粹美感的角度探究过这组诗,记载在她的《论诗丛稿》中,甚是精彩,值得一看。有点扯远了,正是如此,《燕台诗》如此梦幻迷离,但在柳枝第一次听到这诗的时候,就有惊呼“谁人有此”,谁人有此,翻译当做谁人有此诗,而我觉得该是谁人有此情。听懂一个人的心声,往往只需一瞬间。于是就有了后来手断长带为之乞诗的大胆追求,有湔裙水上博山香待之的浪漫情怀,只可惜天公不遂人愿,这段感情还未开始便已匆匆结束,只留下柳枝五首徒惹人怅惘。纳兰容若似乎特别喜欢这个典故,在其词中经常出现,如“断带依然留乞句”“湔裙梦断续应难”等,只能说这等情怀与公子容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义山晚年时用这句话概括他一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是对知己的追寻,是对心灵的庇荫。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义山的婚姻,义山之所以政坛失意,就是因为他娶的是敌党的女儿,可在那个宦官专权,党争连年的时代,敏锐至斯的义山不知道这后果是什么吗?据说义山的妻子亦善诗文,我想有没有这种可能,在洞察了世情之后,义山依旧追寻的是自己心灵的知己,是对感情的执着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童话般的原因,那欣赏义山,已经不需任何理由。
那个璀璨的时代,见过李太白的飞扬不羁,见过杜少陵的博大深厚,相信李义山的幽微与凄迷亦是一种横贯古今的永恒。纵然自古公认他的诗难懂难解,但那种发自肺腑的寂寞心,那种对残缺美的执迷,总是能将人吸引将人打动。那是感性上的直觉魅力,甚至可以说义山简直就是天生的诗人。没法再抒情了,最后作结就用我所喜爱的一些义山的诗句,体味一下义山的幽微与深情。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