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算计我那个在时间上从来就不存在的槛儿年
如果没有循环往复,这个世界将失去一切意义。
上帝说,要给力,于是就有了力。
地球自个儿转,转一圈一天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月亮绕着地球转儿,转一圈一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地球绕着太阳转儿,转一圈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啊,伟大的时间,是您让我们有了存在感。
【何谓一秒】
如果我们要共同感知时间,我们就需要一个公认且绝对的时间度量单位,这个单位在1967年被规定下来,后又经过修订。即原子时秒,定义为:在零磁场下,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这便是科学意义上所指的一秒钟。较之于年月日这些古人通过“循环往复”的规律就能够计算并规定的时间单位,秒的确定是很新近的。可正是有了这个绝对的“秒”,年月日的度量也才算是有了绝对值。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的协调世界时。
【何谓一日】
视太阳日:也叫真太阳日,即真实的太阳两次经过该地的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日,但每天的时间长度是有差异的。
平太阳日:是经由观察太阳相对于恒星的周日运动,所获得的平均太阳时,经由人为的调整而显示在时钟上的时间。即假想的太阳两次经过上中天(所谓“锄禾日当午”)的时间间隔。——这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一天24小时,86,400秒。
【何谓一月】
朔望月:相对于太阳,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间隔。由于三者相对位置的改变伴随着月相的变化,易于观察而被人类历法采用。——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月,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着。
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阴历,即根据太阴月的周期29.5天取大月30天,小月29天。
【何谓一年】
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间隔,即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年:也叫回归年,即从地球上观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圈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也是不等的,取其平均值即为平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阳历,即根据此周期设计。
综上所述,年、月、日的时间间隔均可分为天文/自然意义上的与历法/习惯意义上的两种取向。而因为有了“秒”的绝对定义,人类才可以统一地在两种取向上对时间进行精确地修正。
【何谓历法】
如果一日的时间是绝对相等的,如果一月的时间是一日的整数倍,如果一年的时间是一月的整数倍,那么人类完全不需要制定历法,让人类社会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正常运行就一切顺利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时间的设计上,上帝真得是各种不给力啊。于是人类就开始在自然界“循环往复”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各种历法。我们所谓的生日、属相、星座和本命年皆是历法的衍生品,只符合习惯意义,而背离自然意义,难怪说神马都是浮云。
【何谓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总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年。古时把节气称“气”,通常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中,以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的日子为“夏至”,以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的日子为“冬至”,这两天分别是北半球昼最长和昼最短的日子;并以太阳直射赤道的两天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等长。
以“春分”时刻太阳的相对位置为黄道0度,则“夏至”时刻为黄道90度、“秋分”时刻为黄道180度,“冬至”时刻为黄道270度,而“立夏”、“立秋”、“立冬”、“立春”则分别是对上述四个象限的等分点。二十四节气就把一个太阳年,也就是黄道360度均分为24等分。
【何谓干支】
干支可以理解为历法中一种记录时间的规则符号,但源流尚不可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相对较多的是干支纪年,比如马上迎来辛卯年,辛即为十天干之一,卯即为十二地支之一。通过一套规则把一年又一年进行命名,六十年一个循环。
同样的,还有更多的规则用于干支纪月、纪日、纪时。于是2011年2月1日16时即可表述为庚寅年己丑月丁亥日戊申时,如果此时此刻有个小孩从产道里爬了出来,这就是他/她传说中的“八字”!
干支纪年的一年即一个太阳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刻作为开始,到下一个“立春”时刻作为结束。而一月即为从上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气”(期间包含一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一日等分为十二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所表示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十分精确。
【何谓阳历】
阳历即根据一个太阳年的时间间隔为周期制定的历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阳历,它以耶稣降生的那一年为元年(后人发现算错了),将一年强行分为十二个月(这里的月没有天文意义)。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提到的一种被后人称作“十二气历”的历法规则也是一种阳历,它以“立春”为一月一日,大月31天,小月30天。不过人家只是在书里写着玩儿,真要编成历法可不是三两句话这么轻松。
【何谓阴历】
阴历即根据一个朔望月的时间间隔为周期制定的历法。真正意义上的阴历,目前只有伊斯兰教历(希吉来历)。它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历法的元年一月一日,以新月初为每月的一日,以12个月为一年,按照三十年置十一闰的方式设置闰年,每逢闰年在第12个月后加一天。希吉来历的平均年长只有354天8时48分,不分季节,也不指导人们的世俗生活。主要用来指导他们的宗教节日,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非常美妙。
【何谓农历】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由于朔望月和太阳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又有阳历的成分。因为目前使用的农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正月),故又称作夏历。
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农历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定闰年中(首个)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全年十三月,闰月名称沿续上个月。根据计算,2262年将会出现闰一月(即两个“春节”);3358年将会出现闰十二月(即两个“除夕”)。通常,我们的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每19年重合一次(或者相隔一天)。
希伯莱历也是通过十九年置七闰的方式来历法的阴阳合历,置闰方式更简单。它以希伯莱年份数除以19,能够被它整除的是闰年,其后的第3、6、8、11、14、17、19分别都是闰年。每逢闰年,须在希伯莱年历的第11月之后增加一个月(29天或30天)。
综上所述,我的本命年应该怎么算呢?
按照天文/自然意义上的时间取向,结合二十四节气,它应该是指从2010年的“立春”时刻到2011年的“立春”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即:2010年2月4日6时48分至2011年2月4日12时33分。
按照历法/习惯意义上的时间取向,结合古代官方授时,它应该是指从2010年的“春节”到2011年的“春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即2010年2月13日23时0分至2011年2月2日23时0分。
按照纯粹的数学意义,个人认为它还可以这么算:以我出生时太阳在黄道的位置对应的回归年的时刻为中点,往前往后各推180度,即为本命年的起止时间。大约是2009年11月2日到2010年11月2日。
按照公众的认知意义,最简单了,就是2010年2月14日至2011年2月2日,两届春晚敲钟的时间间隔。
哎哟,这到底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其实真相只有一个:
任何周年纪念日都没有任何客观意义。
是文明的演进赋予了时间优雅的意义。
上帝说,要给力,于是就有了力。
地球自个儿转,转一圈一天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月亮绕着地球转儿,转一圈一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地球绕着太阳转儿,转一圈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啊,伟大的时间,是您让我们有了存在感。
【何谓一秒】
如果我们要共同感知时间,我们就需要一个公认且绝对的时间度量单位,这个单位在1967年被规定下来,后又经过修订。即原子时秒,定义为:在零磁场下,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这便是科学意义上所指的一秒钟。较之于年月日这些古人通过“循环往复”的规律就能够计算并规定的时间单位,秒的确定是很新近的。可正是有了这个绝对的“秒”,年月日的度量也才算是有了绝对值。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的协调世界时。
【何谓一日】
视太阳日:也叫真太阳日,即真实的太阳两次经过该地的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日,但每天的时间长度是有差异的。
平太阳日:是经由观察太阳相对于恒星的周日运动,所获得的平均太阳时,经由人为的调整而显示在时钟上的时间。即假想的太阳两次经过上中天(所谓“锄禾日当午”)的时间间隔。——这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一天24小时,86,400秒。
【何谓一月】
朔望月:相对于太阳,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间隔。由于三者相对位置的改变伴随着月相的变化,易于观察而被人类历法采用。——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月,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着。
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阴历,即根据太阴月的周期29.5天取大月30天,小月29天。
【何谓一年】
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间隔,即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这是“循环往复”意义上的一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年:也叫回归年,即从地球上观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圈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也是不等的,取其平均值即为平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阳历,即根据此周期设计。
综上所述,年、月、日的时间间隔均可分为天文/自然意义上的与历法/习惯意义上的两种取向。而因为有了“秒”的绝对定义,人类才可以统一地在两种取向上对时间进行精确地修正。
【何谓历法】
如果一日的时间是绝对相等的,如果一月的时间是一日的整数倍,如果一年的时间是一月的整数倍,那么人类完全不需要制定历法,让人类社会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正常运行就一切顺利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时间的设计上,上帝真得是各种不给力啊。于是人类就开始在自然界“循环往复”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各种历法。我们所谓的生日、属相、星座和本命年皆是历法的衍生品,只符合习惯意义,而背离自然意义,难怪说神马都是浮云。
【何谓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总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年。古时把节气称“气”,通常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中,以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的日子为“夏至”,以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的日子为“冬至”,这两天分别是北半球昼最长和昼最短的日子;并以太阳直射赤道的两天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等长。
以“春分”时刻太阳的相对位置为黄道0度,则“夏至”时刻为黄道90度、“秋分”时刻为黄道180度,“冬至”时刻为黄道270度,而“立夏”、“立秋”、“立冬”、“立春”则分别是对上述四个象限的等分点。二十四节气就把一个太阳年,也就是黄道360度均分为24等分。
【何谓干支】
干支可以理解为历法中一种记录时间的规则符号,但源流尚不可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相对较多的是干支纪年,比如马上迎来辛卯年,辛即为十天干之一,卯即为十二地支之一。通过一套规则把一年又一年进行命名,六十年一个循环。
同样的,还有更多的规则用于干支纪月、纪日、纪时。于是2011年2月1日16时即可表述为庚寅年己丑月丁亥日戊申时,如果此时此刻有个小孩从产道里爬了出来,这就是他/她传说中的“八字”!
干支纪年的一年即一个太阳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时刻作为开始,到下一个“立春”时刻作为结束。而一月即为从上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气”(期间包含一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一日等分为十二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所表示的时间间隔并不是十分精确。
【何谓阳历】
阳历即根据一个太阳年的时间间隔为周期制定的历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阳历,它以耶稣降生的那一年为元年(后人发现算错了),将一年强行分为十二个月(这里的月没有天文意义)。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提到的一种被后人称作“十二气历”的历法规则也是一种阳历,它以“立春”为一月一日,大月31天,小月30天。不过人家只是在书里写着玩儿,真要编成历法可不是三两句话这么轻松。
【何谓阴历】
阴历即根据一个朔望月的时间间隔为周期制定的历法。真正意义上的阴历,目前只有伊斯兰教历(希吉来历)。它以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历法的元年一月一日,以新月初为每月的一日,以12个月为一年,按照三十年置十一闰的方式设置闰年,每逢闰年在第12个月后加一天。希吉来历的平均年长只有354天8时48分,不分季节,也不指导人们的世俗生活。主要用来指导他们的宗教节日,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非常美妙。
【何谓农历】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由于朔望月和太阳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又有阳历的成分。因为目前使用的农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正月),故又称作夏历。
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农历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定闰年中(首个)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全年十三月,闰月名称沿续上个月。根据计算,2262年将会出现闰一月(即两个“春节”);3358年将会出现闰十二月(即两个“除夕”)。通常,我们的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每19年重合一次(或者相隔一天)。
希伯莱历也是通过十九年置七闰的方式来历法的阴阳合历,置闰方式更简单。它以希伯莱年份数除以19,能够被它整除的是闰年,其后的第3、6、8、11、14、17、19分别都是闰年。每逢闰年,须在希伯莱年历的第11月之后增加一个月(29天或30天)。
综上所述,我的本命年应该怎么算呢?
按照天文/自然意义上的时间取向,结合二十四节气,它应该是指从2010年的“立春”时刻到2011年的“立春”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即:2010年2月4日6时48分至2011年2月4日12时33分。
按照历法/习惯意义上的时间取向,结合古代官方授时,它应该是指从2010年的“春节”到2011年的“春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即2010年2月13日23时0分至2011年2月2日23时0分。
按照纯粹的数学意义,个人认为它还可以这么算:以我出生时太阳在黄道的位置对应的回归年的时刻为中点,往前往后各推180度,即为本命年的起止时间。大约是2009年11月2日到2010年11月2日。
按照公众的认知意义,最简单了,就是2010年2月14日至2011年2月2日,两届春晚敲钟的时间间隔。
哎哟,这到底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其实真相只有一个:
任何周年纪念日都没有任何客观意义。
是文明的演进赋予了时间优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