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以后
这学期,我开始和几个同学一起每周看一次中国电影。昨天,我们一起看了《流浪北京》。
第二次看这个片子,似乎与第一次看是不同的版本。这一版里生活场景被剪掉很多,大部分时候是几个执著于艺术的年轻人对着镜头或严肃或执拗或冒着傻气讲自己的盲流生活。这几个人里有个搞写作的女孩叫张慈。她是唯一一个对着镜头掉眼泪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痛快告别理想主义的人。她说她要去美国找份固定工作,买房子,在银行里有存款。22年前她找了个美国老头出了国,片子里住她对门的高波说:那是个长得像海明威的老爷爷。
片子放完,打开灯,张慈已经笑盈盈地坐在一旁,好像22载光阴不过是开灯的一瞬,二十岁上的女子转眼变成风韵犹存的大妈。她自己倒坦然,似乎并不惊诧于这其中的超现实。她是同学H的朋友又住在湾区,因此我们就请她来了,事先也不知道要问她些什么。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她的话匣子一旦打开简直就像匹脱缰的野马,意兴所致,信手拈来。她不深刻,充满矛盾,讲话直接,却难以捉摸。
同学C问她:你当时那么想来美国,来了以后对美国的看法有没有改变,有没有失望?她说这个问题问到她心坎里了,然后便无比激动地诉说了她对白人男性身体的迷恋,以及她第一次见到白人男子裸体时对皮肤之白感到的震惊。
我推测这上海宝贝似的欲望大概是说:她不曾对美国感到失望。C事后跟我说:That woman is insane. 我倒羡慕她的自由。她的思维是不被要求做到严谨并合乎逻辑的。她可以不断地自相矛盾,然后自己与自己相安无事。在某种程度上,她确实是个神奇的女人。
她说:成功就是be at peace,是你把今天要做的作业做完,是一个士兵顺利地活到晚上。当时听了没来由地有些感动。说这话时几乎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女人整晚最平静的时候。而我竟然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被秒了。
第二次看这个片子,似乎与第一次看是不同的版本。这一版里生活场景被剪掉很多,大部分时候是几个执著于艺术的年轻人对着镜头或严肃或执拗或冒着傻气讲自己的盲流生活。这几个人里有个搞写作的女孩叫张慈。她是唯一一个对着镜头掉眼泪的人,也是唯一一个痛快告别理想主义的人。她说她要去美国找份固定工作,买房子,在银行里有存款。22年前她找了个美国老头出了国,片子里住她对门的高波说:那是个长得像海明威的老爷爷。
片子放完,打开灯,张慈已经笑盈盈地坐在一旁,好像22载光阴不过是开灯的一瞬,二十岁上的女子转眼变成风韵犹存的大妈。她自己倒坦然,似乎并不惊诧于这其中的超现实。她是同学H的朋友又住在湾区,因此我们就请她来了,事先也不知道要问她些什么。不知是幸抑或不幸,她的话匣子一旦打开简直就像匹脱缰的野马,意兴所致,信手拈来。她不深刻,充满矛盾,讲话直接,却难以捉摸。
同学C问她:你当时那么想来美国,来了以后对美国的看法有没有改变,有没有失望?她说这个问题问到她心坎里了,然后便无比激动地诉说了她对白人男性身体的迷恋,以及她第一次见到白人男子裸体时对皮肤之白感到的震惊。
我推测这上海宝贝似的欲望大概是说:她不曾对美国感到失望。C事后跟我说:That woman is insane. 我倒羡慕她的自由。她的思维是不被要求做到严谨并合乎逻辑的。她可以不断地自相矛盾,然后自己与自己相安无事。在某种程度上,她确实是个神奇的女人。
她说:成功就是be at peace,是你把今天要做的作业做完,是一个士兵顺利地活到晚上。当时听了没来由地有些感动。说这话时几乎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女人整晚最平静的时候。而我竟然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被秒了。